陈玉霞
摘 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因而被广大英语教师广泛采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一个群体里就存在不同的变量,这些变量相互影响和作用。群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内容正是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学习的展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文章结合群体动力理论对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小组学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小组学习;合作互动
群体动力学在20世纪末被少数研究者引入到教育领域。群体动力学主要是对小组行为的科学分析[1]。根据该理论,个体的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群体的合作下进行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我国,教育者普遍认为,群体动力是一种内部的能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以及思维方式的学习者可以进行互补;第二,建立合理积极的学习群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热爱群体的情感。
1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群体动力
由于交际教学法在英语课堂中的广泛使用以及此种教学法十分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当代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小组学习。群体动力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成功的班级更多地依赖于班级成员内部的互动,而不仅依赖于教材、教学方法或语言分析。在一个“好的”小组里,外语课堂环境以及氛围是令人愉悦的,教师和学生共度的时光将会成为一种永恒的学习资源。
1.1 情绪情感
在班级里,教师通常被视为班级里的核心人物,学生是班级里的参与成员。但是在群体形成之前,对于学习者而言,群体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彼此。在这样新的群体里,要求学生能有自我身份认同感是一项较难的工作,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到尴尬的境地以及总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许多学生也都会有这样的一些情绪情感:焦虑、缺乏自信、害怕使用外语以及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尽管存在这样的负面情绪情感,但一些学者一致认为:在表面的背后,存在具有结构性的内在组织;在非常短的时期内,群体会建立一种社会结构(包括同伴关系、地位层级、角色和规范系统),这种结构将会在群体内长期盛行。
1.2 群体关系
在一个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群体关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群体中的成员会因为相似的性格、爱好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相互吸引;同时,一些成员也可能不喜欢群体的某些人。根据群体动力,不管群体成员彼此喜欢还是不喜欢,群体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将会产生一种更加深厚和稳定的群体关系,即相互认可。此时,学生会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正是这样的群体关系让学生能够认识自我以及他人,并逐渐形成相互学习的意识。
1.3 群体规范
在一个群体里必然需要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显性规范:学校领导或老师制定的相关规定;第二种,隐形规范:学生自我形成的约束力。学生如果很好地遵循规范,就可以避免在英语课堂中出现极度的混乱。因此,群体规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和必要。
2 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持有的不同教学理念和掌握的不同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师生角色。根据群体动力学,教师和每个学生对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角色认知、角色定位和分工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目标能否实现,能否为小组学习提供正能量和能动力,以及小组成员的学习效率。
2.1 教师角色
小组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着“导学”的作用。在群体建立的起始阶段,教师主要担任组织者的角色,教师是小组学习活动主题和内容的组织者。教师需要综合考虑群体成员的智力因素(知识基础、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等)来进行分组,而不能随意进行分组。其次,教师是小组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也是群体中的一员,教师虽不直接参与到小组学习当中去,但是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监督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不能在这个时候只当旁观者。最后,教师也需要做好评价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在小组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定位准确,做好教师应做的,促进整个群体的发展以及群体内每个成员的发展。
2.2 学生角色
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学生角色的定位有两个角度: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正式角色主要是指教师指定或学生协商推荐的角色,即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任务的分工、信息的汇总以及情感的调节。非正式角色更加注重群体内的个体角色定位,每个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或所具有的能力可分为:学习发起者、观点信息收集者、记录者、协调者、评价者等。这些角色的存在无疑对群体小组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培养群体凝聚力以及增进组内成员的情感。但是,群体中的一些学生也会破坏群体的和谐,如吹毛求疵者、吹嘘者、阻碍者等。这些学生则会阻碍群体的发展,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必须帮助这些个体摆正心态、改变行为习惯,在求同中存异,让他们能够融入这个群体中。
3 群体动力理论对不同阶段小组学习重构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成为通用语;在中国,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也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及其用法的获得途径主要是课堂学习。但在群体环境下学习,学生会产生焦虑、缺乏信心、紧張等情绪。群体动力学很好地诠释了小组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小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3.1 起始阶段—“破冰”、了解
群体成立的初期,彼此不认识,此时的课堂是一片和谐的景象。但每个成员也十分渴望去了解其他成员,能够融入新的群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在这个阶段,学生之间会尽量避免涉及非常严肃的话题以及深入情感的话题。小学英语课堂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以及生活经历;同时,小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因此在群体形成的起始阶段,他们会较为内向,隐藏真实的自我,但是在内心深处,也希望去表现自己。此时,教师应起到推动的作用。首先,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了解,进行“破冰”,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英语学习的紧张和压力。在组建学习小组时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这样更有利于组内互帮互助、组间良性竞争。这个阶段的小组活动目的应围绕促进学生之间的彼此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一些简单且具有趣味性的话题,比如用英语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家乡或者家庭成员等。那些较难的话题以及深入情感的话题,则应避免。
3.2 发展阶段—磨合、学习
起始阶段之后,学生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性格态度等不同点在执行课堂学习任务时,就会显现出来。与此同时,学生之间则会因为不同的观点而产生一些分歧,最后矛盾冲突也随之而来。因此,在群体发展的阶段,群体规范则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阶段,学生处于磨合期,所以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比如话题讨论或者图片含义交流等,这些题材的选择要贴合学生的生活以及兴趣爱好,把“舞台”让给他们。同时,在讨论的过程当中,不同观点会出现,自然也就很有可能出现冲突。为了解决冲突,群体规范的制定则是必须的。教师可以召开小组会议,对规范的制定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这样制定规范的才更有说服力。在英语课堂中,学生群体共同的学习目标是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并能够使用这些语言知识。目标的一致性是这个群体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群体学习动力的一大来源。群体规范作为制约个体的行为标准或准则,则有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3.3 成熟阶段—竞争、凝聚
群体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是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成员彼此之间已经相互了解,矛盾冲突过后,班级进入到了正常化的竞争阶段,同时班级的凝聚力也开始不断地增强,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
这时的课堂小组活动主要用来培养小组成员的默契度,进而增加彼此的交流,使群体走向统一。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共同学习的小组活动,例如课文背诵、单词相互听写、作文互改等,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还有一些活动,像角色扮演和编故事(根据每个人拿到的关键词或短语,一起合作编一个英语小故事),这些活动任务可以提高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任务完成后,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则会增强。为了取得学习上的进步,群体之间的适度竞争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促进群体间的合作,如单词拼写比赛、朗读比赛、主题写作比赛等。
4 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当前盛行的任务型教学法以及交际教学法都十分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通过合作互动,语言才能真正发挥其交流沟通的作用。群体的发展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也促进群体的发展。根据群体动力理论,在小组形成的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作为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个体,都要定位好各自的角色,小组学习活动要更加系统地考虑各种因素,采取“异质组组”原则来进行分组,师生共同参与规范的制定,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共同完成学习的目标。因此,从群体动力学的角度来反思当下小学英语小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获得以及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洁莉.大学英语小组活动中的群体动力学机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12):39-42.
[2]徐姝斐.基于群体动力理论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J].教育界,2011(30):128-129.
[3]叶艳萍.基于群体动力学的小组活动管理[J].广大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3-37.
[4]李必武.群体动力带给英语教学活力和魅力[J].学周刊,2019(32):23-24.
[5]孟文.任務教学下外语课堂学生群体动力的动态发展变化[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