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雍强
摘 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尤为关键的,其中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重中之重。教师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切忌一蹴而就,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要有耐心并且持之以恒。主要就小学生日常卫生习惯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生;卫生习惯;培养策略
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强调了儿童学习成长以及教育道路中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保持健康的体魄,而且还是一个人良好文明素养的体现。所以老师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卫生习惯养成当做今后工作的重点,让学生可以自行管理和维护自身的卫生情况。
一、加强组织活动,树立荣辱意识
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班会课或者其他课余时间来组织与卫生相关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卫生意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的理念。这类主题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等其他形式接受卫生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良好的卫生表现对整个班级的卫生习惯状况进行衡量;可以通过以卫生习惯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进行体现,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对勤剪手脚指甲、勤洗手、刷牙洗脸等习惯的好处进行了解,然后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等游戏对学生卫生习惯的知识进行检查,每一次传到的学生就要说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具体作用;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树立卫生标兵,找一个卫生习惯非常好的学生当大家的学习榜样,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影响其他学生。在其他学生进行良好转变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在对其进行引导的同时对有提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总而言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不是短期能实现的,是需要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的。
二、制定长效制度,培养良好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管理中同样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则需要设定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督促。只有立下规矩,才能让学生更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告诉学生不能乱扔垃圾,不可以随地吐痰等,让学生保持自身卫生的同时,维持公共环境卫生,可以通过班级卫生、自己课桌卫生、楼道公共卫生等进行体现。现在的学生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导致自身习惯没有养成,自制能力不足,所以作为老师来说需要积极引导,有耐心。例如,通过规矩的设立,督促學生打扫教室和公共卫生区域,使其不仅从劳动中体会环境维持的不易,还可以认识到劳动的具体意义;让班级干部每天对学生的个人卫生问题进行检查,让学生勤洗手、勤洗脸、勤通风等,不仅需要检查而且需要进行记录,建立奖惩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意义上知道保持卫生和环境的重要意义,认识自身坏习惯所带来的不良问题和影响,进而为教师渗透良好习惯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为了加快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速度,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竞争的方式进行体现。老师可以在班级中制定一个监管机制,并且设定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来实施,让学生通过“竞争”来更有效地激发自身荣誉感,在进行自我卫生习惯养成的同时通过荣誉感的激发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在对学生卫生习惯问题设定了相关规定以后,定期进行督查和评价的活动,从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老师评价再到家长评价,这样的形式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可以及时改正。最后根据综合情况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不仅可以落实“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还可以加快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四、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
对于学生而言,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同样重要,首先需要明确其目的性,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计划实施。教师为了强化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对其“成就”进行强化的方式体现,让学生在保持相对良好的思想前提下,通过对学生“成就”的鼓励强化,让他们认识到卫生问题的重要程度和自我控制管理能力提升的急迫性,让学生从“不乱扔垃圾”逐渐转换为“将垃圾捡起”,强化自我的管理,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总而言之,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努力,而且也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实践中不断研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程诚.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86.
[2]张丽.小学生养成良好用眼卫生习惯[A].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C],2019:72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