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英
摘 要:“问题导学”式教学,是以问题导引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学生思考为途径,以师生互动为形式,以实践探究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比以往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在课堂中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通过以“问”明学、以“问”助学、以“问”促学和以“问”拓学四个步骤,引导学生在思中做,做中学,学中得,得中创,帮助学生深度内化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切实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积极思考;实践探究;知识内化
一、“问题导学”式教学运用的背景
在当前小学课程设置中,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其中一个模块,每周仅有一个课时,要想让学生牢固掌握每一堂课上的相关内容,教师需要运用一些非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常规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以下两种教学方式比较普遍。
(一)讲授式教学
在一些理论知识比较多的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听明白、搞清楚,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课堂的主角,以期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而事实是,学生确实可以当堂复述出这些知识,但等下一周上课时,大部分学生已基本忘记。“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已解释得很清楚,原因在于这一周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安排时间去复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题,教师一般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践与模仿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以此习得知识技能。原以为这种教学方式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金钥匙”,直到一个问题的重复出现:
案例:学生在用Word文档打开已经保存过的文件时,只出现了空白文档。学生觉得很冤,上节课分明保存好了文件才离开的。仔细观察后,教师发现学生把“打开”操作成了“另存为”,这样的操作进行了好多次,学生依旧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究其原因,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但相关知识只停留在识记层面,没有深度内化,没有和其他知识场景关联起来,知识迁移没有办法自主地完成,更不用说独立解决问题了。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形式和意义
(一)“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形式
“问题导学”式教学是以问题导引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学生思考为途径,以师生互动为形式,以实践探究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从主问题开始,通过一条问题链展开教学,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行实践探究,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习得方法,并运用在新的场景中。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意义
“问题导学”式教学秉持“学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实践探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新运用新知识。这样的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感受到知识内化后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让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问题导学”式教学主要以问题导引为主线,通过问题链将课前导入、课中探究和课后拓展有序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实践,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方法。下面,笔者将根据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软硬‘兼施”一课的教学案例,阐述“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以“问”明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软硬‘兼施”这一課主要由“硬件与软件”和“软件大家园”两部分内容组成,理论概念性知识居多,读起来生涩难懂。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并进行内化,才能牢固掌握这些知识,而思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为了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集中到思考、学习过程中,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借用“一般性提问”和“激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教师准备一台裸机,连接好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插好电源后,面向全体同学提问:谁能把这台计算机开起来?同学们派出代表尝试开启计算机,其他同学观察计算机运作情况。等同学们多次尝试后,教师继续提问:这台计算机为什么开不起来呢?
通过提问,很多同学都会往缺少硬件设备方面想。因为在第1课“走进计算机”中,同学们已经学过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随着思考范围的拓展,师生不仅可以将旧知复习一遍,而且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题“软硬‘兼施”。
(二)以“问”助学,增强学生思辨能力
引入课题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软件的定义和分类。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但在检测时发现,部分记忆力好的学生记住了“各种程序和数据统称为软件”,大多数同学则不能准确地进行复述,在涉及软件分类时,更加不知所措。归根结底,其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概念,学习时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内化的过程。为此,笔者以两个连贯的问题为导引,让学生在搜索、比对的过程中提升思辨的能力。
问题:什么是软件?软件有哪些种类?
实践: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后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在两个问题的导引下进行多途径学习,在甄别不同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内化。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虽然学生这样学习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会激发其不断地参与问题的讨论,在和教师、同伴的辨析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知识。
(三)以“问”促学,提高归纳整合能力
为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笔者继续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这两个问题属于教材“想一想”中问题的升级版。
问题:从三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的软件有哪些?哪些属于系统软件,哪些属于应用软件?
实践:学生回顾学过的电脑软件,并将相关信息填入下列表格中。
通过回顾,学生对三年级以来学过的电脑软件进行歸纳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可进一步理解软件的属性: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结合学生已有的体验设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其在主动思考过程中提升归纳整合能力。
(四)以“问”拓学,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已清晰地知道什么是软件,软件属于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软件有什么作用……如果学生这一课的学习就此止步,未来学生真正遇到问题时恐怕还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课堂结束前,笔者还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性的问题。
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买了一台笔记本,你觉得需要安装哪些软件?请把你的想法记录在下列表格中。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而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并在现实问题中不断思考、试错和探究。
四、“问题导学”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关键点是要让学生能真正地进行思考。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置不宜太大太空
抛出的问题过大,学生可能会抓不到思考的重点,思维过于发散,会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抛出的问题太空,学生则会觉得无从下手,也就不能真正地开启思考模式。问题的设置要紧扣课堂内容及实际需求,切忌为了问而问。
(二)问题抛出后要有留白时间
为了赶进度,课堂中有时会出现教师自问自答、唱独角戏的现象。这种方式其实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区别。鉴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问题后,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虽然看起来,这样会拖慢教学进度,但学生思考后作出的回答,可以让教师更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在这个关节上,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三)问题的设置符合生活实际
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问题,更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联系越紧密越好。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在生活中即可进行运用,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更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四)注意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
虽然在上课前,我们都会备教案,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勇敢地跳出教案,接纳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刚开始工作时,笔者其实挺怕学生在回答时没有答到点上,于是总把目光聚焦在举手的学生身上,而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逐渐降低。而实际上,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反映,教师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错失和学生互动探究的机会,教学效果也往往会事倍功半。
“问题导学”式教学真正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自主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渠道。在今后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探索“问题导学”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缪春梅.借力问题导引,促进课堂真学:《“问题导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课题研究中期报告[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5):26-27.
[2]张克生.基于“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析[J].新课程(上),2019,502(12):41.
[3]彭婵娣.以“问”引思,以“问”促教: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153.
[4]任家立.浅析物理课堂上的“问题导学”模式[J].新课程(中学),2019,5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