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自会
摘 要: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课堂学习活动同样如此。如果学生在课前展开了有效预习,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就更具针对性,因而就更加有效。然而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展开有效预习,那么学生极有可能无法跟上课堂教学进度,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策略,确保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习
预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阅读活动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学生只是泛泛地阅读一遍课文,而没有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展开一定思考,那么学生的预习就是无效预习。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要促使学生提升预习的有效性,进而才能确保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创建。
一、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展开有效预习
预习这一学习活动古已有之,很多教師也会多次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就是敷衍了事,随便看两眼课文就认为自己完成了预习任务,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妨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学案,从而促使学生结合导学案展开预习活动,进而促使学生在课前展开有效预习。
例如《太阳》,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阅读思考:其一,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其二,文章中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尝试着简要解释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其三,太阳与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导学案中呈现以上问题后,学生就会结合教材以及教辅展开阅读总结。关于说明文文体特点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教辅或者网络搜索的方式加以总结归纳。关于文章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学生就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加以总结,有太阳离我们1.5亿公里远;柱子太粗了,五棵大树才能比得上它;太阳是个大火球;等等。学生还会结合文本内容总结出太阳与人类的密切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检查学生的作答情况,并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二、朗读感悟,促使学生提前感悟文本内容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其能够促使学生更多地体会作者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文本内容,所以朗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阅读预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加强朗读练习,促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字的精妙,在朗读中与作者展开心与心的碰撞。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加强对古诗词的朗读感悟。古诗词的意境非常深远,简短的几句话就能够构建出一个意境深远的世界,给后人以无尽的遐想,这就是古诗词历经千年依然被后人所传诵的魅力所在,因此朗读是预习古诗词的重要方式。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暮春的农村景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一边朗读古诗一边想象古诗所描述的图画:篱笆、小路、树、花、儿童追捕黄蝶,黄蝶消失后不知所措的追蝶儿童等。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促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或者熟练朗读的程度,进而促使学生在课外切实展开古诗词的朗读预习。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展开散文的朗读练习。散文的语言非常优美,而且其营造的意境也非常美好。如老舍先生的《猫》,这是一篇状物性散文,学生了解过文本内容的字词知识之后就要在课前展开朗读练习。然后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伊始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课文朗读情况展开检查,从而督促学生有效落实朗读练习。如果教师有组建班级微信群,那么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将课文的朗读语音发送到班级微信群。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呈现多样化的信息内容,其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模式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自己游览双龙洞的过程。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关于这篇课文的多媒体课件,促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片了解双龙洞的相关景色特点,然后促使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具体有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等。学生做好相关笔记后,要在课堂上与教师的板书内容展开对比,进而在对比分析中提升阅读总结能力。
例如诗歌《塞下曲》,这是一首边塞诗歌,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作者卢纶的相关信息,促使学生结合卢纶的生平经历了解其创作的诗歌,进而使得学生从卢纶入手,了解更多的边塞诗歌。卢纶从军多年,其所做的边塞诗歌大多富有战斗生活气息,而且大都被收藏在了《卢户部诗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展开边塞诗歌的群文阅读。
总而言之,预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教学效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预习引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静.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实效性[J].黑河教育,2015(1).
[2]董华蕾.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实效的提高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