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利
摘 要:只要外部条件适宜,学生内心沉睡的激情就会被激活。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实地展现自己,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关怀。
关键词:参与者;创造者;探求者
如何让语文课变得高效?如何让学生对语文课充满期待?
我的回答是:还话语于学生,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关怀。
我把课文的学习(以叙述类文章为例)分为三个环节:预习,展示,探究。
一、预习课,师生是共同的参与者
长期以来,我把预习放在课外。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把课外预习变成课内师生共同参与的预习。
预习课可分为下面几个环节。
(一)浏览全文,要求一目十行,抓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关键词,迅速概括每自然段、每部分和全文的内容。结束后马上汇报自己的成果。
(二)快读课文,画出疑难字词,运用工具书解决。一是疑难字的音、形,会读会写;二是疑难词的意义,懂得它的含义,并能在“读一读,写一写”中选几个词写成一段完整而通顺的话。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和学生或小组对小组可以一起比赛查字(词)典,看谁能更快地找到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找到更多的形近字和形似字,能为疑难字组更多的词。
(三)查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章中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事迹、逸闻趣事等,做到知人论世。
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使用资料书或教室内的网络,也可以提前让学生利用家中的网络资源。
(四)精读课文做批注。学生放下一切现成的资料,记下阅读感悟,赏析写作方法,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教师在此环节中要不断巡视课堂,一是杜绝学生使用资料书,二是准备随时指导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小组)顺利完成这一环节。
二、展示课,学生是课堂的创造者
预习课结束后,学生需要展示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展示课。学生可以代表小组把整个小组预习的成果向全班展示,展示的顺序是:
(一)疑难字词成果展示
同学们自由发言,把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词和容易搞错意义的词点出来提醒大家在以后读写和使用时注意。
一位学生朗读疑难字词,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听写,小组交换批改,有错误的小组课下不但要重写到完全正确,而且在探讨课上必须要提出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否则背一首诗或成语接龙。
(二)学生把作家作品、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章中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轶闻趣事等查到的资料向全班交流。
(三)读的展示
1.内容自选。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读的内容,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几段话甚至全篇。
2.形式自选。可以一个人读,可以几个人齐读,也可以分工扮演角色(对话)读。读完后最好能讲清自己这样读的理由(重音、停顿、快慢等)。
3.评价。听读时,其他同学做记号,在听读完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从字音、停顿、重音、情感的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好能边评价边示范。遇到学生没点评到的,教师补充。
(四)概括文章的内容,讲清文章的结构
1.用简洁的语言讲清楚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人是主要人物,哪些事是作者写作的重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重点事件的内容。
3.文章采用哪种结构形式,组成文章的内容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部分与部分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五)赏析文章
1.汇报对文章词语、句、段、篇章的解读。
2.汇报自己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写得好,最好能讲清楚为什么写得好。
3.汇报自己总结出的文章的写作特色,最好能举例说明。
4.在解讀文章的过程中,围绕学习目标,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产生争论,即使得不到一致的意见也可以,这样往往能集全体学生的智慧,给出教学参考书以外的精彩解读。
三、探讨课,师生是真理的探求者
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问题越读越多才是真正把文章读懂了。
那么我们是否还得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认为有些一定要在老师引导下解决,有些就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些就直接给出答案就行了。
比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章中怎样描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为什么要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
(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感到的震惊。“霹雳”一词在此使用,表达了作者的震惊程度是十分深的。但只不过阿长为我买了一本书而已,哪里能有如此的让人震惊?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三)文章中“我”对阿长情感是有变化的,前几自然段写了阿长的很多缺点,在她买来《山海经》后,“我”对她充满了感激。这应该算文章的写作特色吧,不知道是不是?学生稍微注意一点就可以找到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玩的时候……《山海经》。”“大概是……怎么一回事。”至于为什么要极力写“我”对《山海经》的渴慕,则只需学生在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到“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她却能够做成功”,稍加讨论,就能从这句话中理解到“虽然她不能做,但是她却为我做到了,更体现了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课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唤醒学生内心主动学习的外部条件,只要外部条件适宜,学生内心沉睡的激情就会被激活。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实地展现自己,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兴好.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味[J].古今中外,2004(Z1):77.
[2]范丽花.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学周刊,2014(5):173.
[3]王华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