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商丽 王玉玲
摘 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应用型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文章总结了学校转型发展指导思想和研究实践思路,面向本校机械类专业群,以产教融合为引领,以校企协作为手段,通过专业优化、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实践环节、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适应地方行业转型发展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18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nd respond to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s issuance of several opinions o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explore new mod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t reali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pecialties and industries, between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vocational standards, and between teaching process and work proces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udy practice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school transformation. It face the mechanical major group of our school, guid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carried out through professional optimization,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Therefore, it can meet the demand of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之前,很大一部分是基于综合性大学建设模式,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但忽略了关注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转变最为关键,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引自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一、机械类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不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然是不匹配的。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業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与需求之间严重脱节。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是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现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创新型技术人员。因此,开展学校转型和专业优化,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实现新一轮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与岗位需求脱节
机械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依据机械专业的传统知识体系,主要侧重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传统的生产方法,倾向于基础知识的推导过程及理论层面的计算和设计。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就业难。
(三)教师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现有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将工作重心都放在课程教学和职称评定上,并且参加企业培训和进修机会较少,导致教师实践能力与人才培养需求严重不符。
(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不健全
目前,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合作深度和广度都有所不足,合作往往流于表面,不够深入,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驱动力欠缺、有效性不够,一般仅限于学生短期实践和顶岗实习。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让企业无法找到利益点。
针对于此,本课题面向机械类专业,以产教融合为基础、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手段,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既是实现学校全面转型的重要过程,同时也为培养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路径保障和重要经验。
二、国外、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及方向
(一)德国、美国等国家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经验丰富
德国,其工艺和高端制造业知名,高度重视生产、教学和科研的深度整合。 《德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定位和使命。
要求各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均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及决策。除此之外,德国企业和学校共同联办“双元制”专业,定点为企业直接培养所需技术型人才。
美国的产学合作的方式是建立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或者合办企业的方式开展,依托学校和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为师生提供最前沿的研究平台,学生将课程学习与顶岗工作相结合,从而得到真实的实践训练。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上,规定由各行业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能力标准,形成培训包。在培训中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国家进行认证,包括能力标准、资格证书、评估指南;另一部分由其他组织进行认证,包括学习方法指导、评估材料、职业发展材料。通过制定统一的培训体系和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二)我国积极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为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文件中,倡导实施联合培养,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5 年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2017 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产教融合,优化学科专业
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机械类应用型人才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及时调整机械类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
(二)学校协同,构建“平台+模块”大类课程体系
匹配产业链和岗位需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构建机械类专业的大类和分类培养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校企协同,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
利用企业丰富实践资源,落实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模式,以项目做引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以真实的企业项目训练学生专业技能。
(四)校企协同,建设“校企一体化”实践基地
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校企一体化”实践基地,实现多样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五)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走进堂,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推荐青年教师到企业轮岗培训,提高工程实践经验;鼓励有能力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及科研活动,以进一步指导教学。
四、机械类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充分调研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定位
1. 充分调研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机械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已经不局限在学历高、成绩高的范围,更注重的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高校要定期进行广泛而有针对性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和岗位需求,并以调研形成的结论体现在人才培养设计中。
现阶段,机械类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大,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升级改造,原来大量人工操作被自动化生产线所取代,因此,现在急需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使用维护及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2. 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
各专业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改革实践等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及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广泛地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依据需求导向设计人才培养计划。
2019年我校增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已经逐步形成了面向智能制造产业链的专业群。在人才培养定位上,专业群中各专业均具有特色和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面向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方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制造、服务、性能测试与仿真、运行控制等方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面向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和实施、智能制造过程工艺规划、智能制造系统应用与管控、智能制造系统安装与维护等方向。三个专业涵盖了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集成控制、机器人技术应用、智能生产与管理等多个产业链关键环节。
(二)与职业岗位对接,构建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要与岗位相匹配,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依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内容开展教学组织和设计。依据我校机械类专业情况,在构建课程体系上有如图2建设思路。
1. 构建课程体系的纵向平台
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纵向系列可分为:通识教育、通识选修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必修教育、专业选修教育、集中实践教学六个平台。通过六个平台,实现综合素质、学科基础、专业技能的全方面学习和实践。
2. 构建课程体系的横向模块
现有机械类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和方向上有共同特征,同时各专业也有具体面向崗位特点。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上,体现大类和分类课程体系,几个专业在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阶段共同培养,在学生已经充分了解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基础上,同时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教育阶段培养方向。根据岗位需求将专业教育分为机械设计方向、机械制造方向、机械电子方向、智能控制方向四个横向课程模块。
3. 校企协同育人,突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环节、第二课程及创新创业实践等部分组成,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教学相结合,从认知、操作、设计、应用、创新等逐层深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同时借助各类学科竞赛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借助企业教学资源,实施项目式教学模式
利用企业丰富实践资源,落实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模式,以项目做引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做”,以真实的企业项目训练学生专业技能。
1. 结合企业生产过程,制定项目教学
根据专业或岗位典型的工作内容和流程,提出典型的教学项目,依据项目内容梳理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指标,再根据学科专业学习规律进行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这些项目进行教学设计,从单个案例的学习再到完成项目的训练,从简到难,由单项到复杂的规律开展。课程及项目的设计应坚持“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原则。
2. 深度合作,共享企业资源
利用企业丰富实践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校企共同编写教学和实践指导书,师生参与企业的真实课题和技术改革,同时企业兼职教师与高校老师共同开展教改研究,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四)发挥校企联合作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与企业合作,增强教师实际生产经验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训
学校形成教师轮训机制,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研发和生产,并将企业的实践培养收获融入教学。同时,对于产品开发及技术难题攻关有热情的老师,鼓励其到企业承担技术顾问。
2. 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人员
学校聘请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企业教师通过项目案例,现场教学,实践指导等形式开展教学,同时参与学校教师的教学管理及教研活动。
(五)建立校企共赢机制,建设“校企一体化”实践基地
实习基地的建设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校外实习基地不仅能提供师生的实习实践,更进一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平台的方案和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共建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条件,进行基础实验、单项训练、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
我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校区合作,依托沈阳机床自主知识产权的i5智能制造技术、WIS平台等,深度开展资源整合,共建基于i5技术的智能制造实验室。成立智能制造专业建设委员会,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在线云教室;校区合作搭建智能生产线实训平台,共同开展科技开发与服务项目等。
产教融合、校企协作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一整套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从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运行、日常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等方面,形成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从而实现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参考文献:
[1]龙献忠,周晶,龚汪洋.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6(19):30-32.
[2]刘向兵,姚荣.应用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法理依据与模型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06):56-59.
[3]罗春婵,唐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128-129.
[4]顾永安.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16(22):35-38.
[5]刘海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服务地方的实践探索——以黄淮学院为例[J].天中学刊,2018(01):148-152.
[6]李盼道,王金金.基于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匹配性的产教融合政策研究[J].重慶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60-69.
[7]王娜,高文英.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科教文汇,2020(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