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普通高校基层学院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12-29 11:58衣淑娟陶桂香毛欣赵胜雪李衣菲
高教学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双一流发展策略

衣淑娟 陶桂香 毛欣 赵胜雪 李衣菲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国家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制定的重要战略部署。“双一流”的建设内容包括了“一流学科”发展与建设等。当前,普通高校学科的发展、建设存在支撑力量薄弱,建设特色不鲜明,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大、平台建设路径单一等问题,但“双一流”建设的提出,给予了普通高校基层学院学科发展坚定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即依靠“双一流”建设大趋势,通过对建设要求的思考、对存在问题的剖析,寻找可行的解决办法,如利用地域优势、加强平台建设、提高生源质量等措施,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增强学校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双一流;基层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166-04

Abstract: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arrangement for the count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double first-class"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subject"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re are weak supporting forc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are not distinct,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s difficult, an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platform is single, but the proposal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has given the firm policy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bas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means relying on the general tre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rough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find feasible solutions such as taking advantag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strengthe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chool as a whole.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basic college; discipline building; development tactics

一、“双一流”建设要求

(一)“双一流”建设必须具有特色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随着各地各高校“双一流”规划、方案的逐步实施,教师对“双一流”建设的关注愈发广泛、思考愈发深入。普通地方高校源于区域需求,与地方联系广泛,区校互动性强,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可力争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具体体现在办学内涵、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但建设必须具有特色。既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又要结合本地区文化特点。地方高校在学科设立上应贴近当地文化特性,给予文化熏陶。且应完善其育人体系,培养有信念、敢担当、有能力、肯上进的青年学生,为区域发展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普通高校年教师具有了更高的发展平台、更多地发展机会,地域便利的优势为教师走出去、学知识、长才干、增能力创造了前提条件。坚持地方区域优势,不断培育学科和专业特色,提高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双一流”建设需统筹兼顾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依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势进行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双一流”建设包括了区域内各高校协同发展,及同一高校内各基层学院学科的侧重发展等内容,协同发展要有大战略,侧重發展要有小战术。高校的协同发展,要求国家在推进学科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的合作、发展体系,坚持整体部署、协同育人的思想原则;制定相应发展政策,保障该体系的发展具有适应、连贯等特性。并且应对于地域偏远、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扶持力度,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与其他高校协同发展过程中,各高校本身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坚持学科分类建设,使得该校特色学科得以凸显、壮大。各基层学院的学科建设应配合国家、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找到学科发展的侧重性与均衡性的平衡点,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重点学科,并通过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学科“强”“弱”严重分化的极端现象。

(三)“一流学科”建设途径需多角度

“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奠基石。普通高校须以基层学院为单位,以多元化的建设途径,着重建设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辅助建设其他学科,务必把“应做”和“必做”结合运用到学院发展战略当中。学科建设是龙头,怎样建设学科是学院领导必须思考的问题。学科的建设可与该学科硕、博點建设相结合,实行有计划的逐步分批次建设。学科建设可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当地政府有关研究部门需求相结合,利用地域、文化优势,产出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双赢合作的效果。学科的建设途径是多样的,作为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力量的重要部分——高校教师,应潜心进行科学研究,不以功名利禄为首任,为学生之表率,与学生一起将重点专业发展为一流专业;并时刻要培养教师的大局意识,使教师具有敢为人先的胆量与魄力,与学生一起,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二、普通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的支撑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南方高校因具有地域佳、所属省份经济发达等优势,科研经费、社会力量获取途径经费远超于偏远、经济欠发达区域;且国家对高校资源分配也呈现较大差异,如对偏远地区高校的资金投入,多集中于“985”“211”等重点高校,普通院校只能分得“一小杯羹”,导致普通高校研究基础薄弱、产出成果不多、教师能动性不易被调动,使学科发展陷入死循环,制约了高校的发展与教师的进步,与重点高校差距更大、发展局面更被动。其次,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投入到普通地方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先进仪器设备购置、学术交流和平台建设的经费很少,难以支撑普通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二)学科建设特色不鲜明

建设特色学科是高校“双一流”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政府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的普通高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1],由于追求“全而大”的现象,使原有的优势学科专业出现了建设目的不十分明确、内容不丰富、特色不突出的表现。教师不善于将科研工作深度与地方区域特色融合,存在着将发论文、报专利等同于创新的认识误区,忽视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与此同时与地域行业企业部门联系不够紧密,企业在学科建设、教学过程、师资交流等共建减少,多年积累的地域行业有逐渐弱化的体现。

(三)引育高层次人才难度加大

学科梯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双一流”高校在人才政策和投入上持续投入,加之其教学科研平台的完备性和先进性,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向“双一流”建设高校聚集。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特别是地处偏远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竞争一直处于严重的劣势,这些地方高校引进人才难度在不断加大,且已培养的部分学术高层次拔尖人才在累计一定学术成果后,更愿择良木而栖,导致这些学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学科建设缺乏了中流砥柱,学科竞争力不强、建设进程缓慢,进入“培养-离开”、“再培养-再离开”的恶行循环,制约了部分普通高校学科建设发展。

(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缺乏

高水平科研成果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普通高校的学科建设由于起点低、起步晚,学科人员梯队不够合理,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缺乏支撑科研的平台,科研能力整体较弱,致使科研成果产出量少,学术论文层次不高,导致在申报国家重大项目等高端科研项目上缺少竞争力,没有机会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和科技攻关项目;同时很多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是为职称晋升,不关注科研成果的转化,导致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脱节严重,多方面原因使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逐渐减弱,成果产出量有限。

三、普通地方高校基层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策略

(一)依靠地域特色,促进基层学院学科建设

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办学条件、经济实力远不如重点院校,但由于地方高校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可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学院的建设,而基层学院的发展需以学科建设为基石。打造特色学科是学院专业建设、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支撑学院学科发展的奠基石。一是基层学院的学科特色的建设以所在地区地域优势为切入点,学院紧密结合黑龙江垦区和大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组建多支研究团队,以生产急需的水稻棚室育秧作业机械化、板兰根等特型籽粒精量播种等生产薄弱环节为切入点,重点攻关,并不断凝练和丰富学科方向内容,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从小做起。学院教师应从校内立项、从小项目着手,从与企业开展的横向项目着手,从其它重点项目的子课题着手,从低层做起,循序渐进逐渐积累,最终达到扩大影响,提升学科内涵的目的。三是坚持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其它学科侧重发展的战略定位。学院专业申办大多根据区域人才需要来确定,往往不归属于一个学科门类,多个学科同步发展难度较大,结合现状确定农业工程优势学科重点建设,机械工程学科侧重建设,其它学科培育发展的原则,在不断强化现有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共荣原则。四是通过各学院学科间的交流与互动,协同对前沿的科学技术进行获取、研究与应用,实现学院的跨学科发展,也壮大了基层学院科研实力。五是紧跟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步伐,随时调整学科建设内容,丰富特色学科的发展内涵。学院积极利用地域优势,采用“就近、就地取材”“搞科研便捷”的原则,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可与地方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指导企业生产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问题,间接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建设,达到高校反哺社会的共赢目的。地域的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参与率、积极性,从而提升学院科研氛围;教研相长过程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完善了教学知识体系,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场所和学习了解生产实际的机会。

(二)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基层学院的学科建设,同样需要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支撑,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加强对学科带头培养与支持。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头雁”,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素养、高超的学术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具有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业务能力。学院要创造条件与学科带头人共同明确学科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积极配合组织好落实。二是注重成员梯队培养。要对学科成员中德才兼备、业绩突出、事业心强的教师重点培养,这部分人员是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人选。在保证学科建设需要的成员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质量。后备力量培育采用外引与内生两种方式,外引是利用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同学科优秀学术骨干加入学科建设,但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有时间适应新环境。内生为自主培养的学术骨干,了解本土学科情况,岗位适应能力快。后备力量作为学科发展的主力军,是学科发展不可忽视的中流砥柱,学院给后备力量定目标、压担子,更应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并加大培养力度,为其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国内外访学(进修)、院企合作、成果转化等给予资金等支持,为其申报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国家级或省部级重要项目规划、公关项目提供物质基础。为学科成员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不仅能够提升成员在学术界的地位,也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也可提升基层学院的科研实力,也能吸引更多人才来院工作。三是学科青年成员的储备。学院充分利用本、硕、博士培养过程,关注本院优秀本、硕、博毕业生毕业动向,鼓动优秀本科生参与推免或报考本院硕士研究生、优秀硕士生参与推荐或报考本院博士研究生,择优而留,不断为后备力量做储备。

(三)利用多种源资源,加强平台建设

平台包括各类重点、特色实验室,硕博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实验、训练中心、校外科研基地等内容。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平台建设以学科做支撐而产出学术成果,学科建设以平台为载体,获得良好的物资保障、学术研究氛围及产生社会效益,因此高水平平台可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基层学院的平台建设也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一是巩固和充分利用学院现有平台建设,通过多年的建设,学院现有省级以上平台四个,发挥现有平台作用是主要工作之一,统筹二个学科的平台建设规划,切实发挥平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过程中作用。二是实现仪器设备院内共享,定期组织研究人员(包括研究生)对购置设备仪器进行学习与培训,严格履行仪器借还制度,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增加仪器使用寿命。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该方式平台建设的良好补充,借助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双方共建联合实验室,不仅能促进学科和团队建设,也促进校企产学研的合作,加强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力度。提高现有平台利用率,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意识。学科间相互渗透、联合,构建跨学科学术发展平台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四是做好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在为区域建设经济服务过程中,学院建立了多个单一或多个功能的校外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功能的良好补充,校外基地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同时也是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地,双方合作,加强教师与实践的联系,也促进了新成果的产出。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地生产,利用社会这把“标尺”,丰富和完善学科发展方向,强化学科社会化发展。

(四)改善生源结构,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关系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生源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普通地方高校面临迫在眉睫的问题。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采取多元化招生宣传办法,合理利用QQ、微信等网络宣传媒体,推送学院宣传材料、学院简介、学科特色介绍、科研成果展示、导师风采等,加强考生对学院的全面了解。二是动员已毕业或者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参加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更好地直接向本校和校外考生宣讲招生信息。三是组织专业系主任、老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到生源相对集中的学校进行专门的招生宣传,同时为留本校的优秀生源,开展鼓励学生提前参与科研团队、组织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组织专业竞赛、任课教师课堂宣传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四是利用好学校出台的优秀生源的奖励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在优质生源选拔中占一席之地。五是发挥导师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第一责任人的作用,重视重塑导师形象,要导师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为研究生思想品德、学习科研、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五)利用现有评价体系,完善学科建设动力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主体内容,而科学研究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动力,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但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条件、实力远远弱于重点高校[2-3],在争取科研项目时经常处于劣势,导致地方高校进入没有研究成果、没有资金支持、无法进行高端研究、争取不到重点课题项目的恶性循环,进而造成学科水平提升难的困境,但是学科发展与区域和地域的优势充分融合,也给地方高校基层单位带来了契机,学院在调动教师学科建设积极性、建立合理评价方面要积极思考,确定可行办法机制。一是学院对各团队制定团队建设评价指标。学院现有多支研究团队,进行不同领域的研究工作,出台考评办法,以团队为最小单元体,定期检查团队是否完成制定指标。二是对学院不同学科的评价标准一致,学院班子成员、院学术委员会经常与各学科带头人、学科成员沟通交流,妥善处理协调学科间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制定可行评价标准。学院应考虑资源与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避免人才、资源过度集中,出现分配使用不均衡。三是院学术委员会要准确把握各学科特色与发展定位,积极思考在“双一流”背景下本学院学科建设的战略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激励措施,利用好学校出台的各项评价机制,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卓玲.地方高校创建优势特色学科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孔凡柱,赵莉.地方高校推动经济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03):135-136.

[3]方友军.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04):111-112.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双一流发展策略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