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在“沉积岩石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12-29 11:58李华何幼斌罗进雄胡忠贵胡光明
高教学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课程改革

李华 何幼斌 罗进雄 胡忠贵 胡光明

摘  要:为提高“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课程建设,课程组引入研讨式教学。该方法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作用为原则,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为目标。文章结合近3年研讨式教学的实施情况,介绍了研讨式教学的课程设计、准备、实施及评价等环节,指出了后期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很满意研讨式教学的方法、教学效果及主题内容。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129-04

Abstract: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student quality, and promo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seminar" had been used in education. Its principle is to highlight status of student, guiding functions of teacher, and the goal is to improv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Based on seminar implementation nearly three yea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curriculum design, ready work, carries out process and evaluation, and then, points out problem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late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students show that most of students are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method, teaching effect and topic. Meanwhile, study ability, ability of analyzing problem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words: seminar; Sedimentary Petrology; curriculum reform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国家能源需求明显增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油气勘探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油气勘探及开发效率成为国家及油气公司关注的焦点,为此,油气勘探相关领域急需具备专业基础扎实、探究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及科研人才。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国家油气勘探研究相关领域输送优秀人才。而“沉积岩石学”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目前,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减少,教学方法单一与教学效果差,理论教学与实际研究能力差距加大三个方面的窘境。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油气地质研究人才,课程组积极探索,打造课程品牌。本课程2003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批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改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中,研讨式教学是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介绍了近3年“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研讨式教学实践,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也可为全国同类院校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讨式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一)内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中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一说[1]。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孔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18世纪,德国教育家弗兰克提出了研讨式教学,而后被多国引用[1]。1911年,蔡元培先生回国,在中国高校教学中开始采用研讨式教学法[1-2]。近年来,各大高校教学课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式教学实践。如1999年,郭汉民在湖南师范大学实行“研讨式”教学,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做法,提出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3]。截止目前,研讨式教学法的定义不统一。主要有三点共同的认识:1. 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3. 强调学生参与程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

(二)特点

研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加强师生和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师的准备,选取科学、可行的研讨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的查阅,讨论及多媒体制作,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二、“沉积岩石学”课程性质及特点

“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专业课,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与勘探、地球化学及地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包括沉积岩与沉积相两部分,也稱“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第一部分为沉积岩岩石学部分,主要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不同类型沉积岩的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沉积岩的鉴别标志,能初步开展沉积岩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为沉积相部分,重点围绕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沉积体类型特征及形成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及思路,能独立开展沉积相研究。长期以来,学校及院系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对课程体系精心细化改革。目前,“沉积岩石学”课程面向三个学院,4个本科专业展开。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长江大学龙头专业,2016年通过工程专业认证,课程授课分为了两学期进行,上学期主要学习课程第一部分,即岩石学部分(32学时);下学期学习沉积相部分,即岩相古地理(32学时)。地质学专业“沉积岩与沉积相”48学时、地球化学专业64学时,勘查技术与工程48学时,主要信息如表1。

本课程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 课程内容多,且岩石学各论及沉积相章节内容相对独立;2. 与国家能源需求密切相关,对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要求高;3. 发展迅速。国内外对沉积岩的研究手段不断提高,新理论、新成果及新技术不断涌现,促进了沉积学研究的高速发展;4. 学校开设了“卓越班”“石油之光班”及小班上课,每班人数最多30人。上述四个方面的特点,为开展研讨式教学提供了基础。本论文主要基于作者近3年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勘查技术工程(卓越工程师、测井)(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研讨式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分析。

三、课程设计与准备

“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包括课程准备、实施、评价等环节,其主要步骤和思路如图1。

(一)教师方面

1. 资料查阅、备课、主题选取

研讨式教学首先要决定的是讨论教学的主题。主题的选取需遵循可行性、有用性、时效性原则。可行性指主题的选取要适合本科生的专业知识面、研究能力、学习主动性。“沉积岩石学”课程主要在二年级进行,学生通过“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及“结晶矿物学”等课程的学习及北戴河野外地质实习等具有一定的地质基础,对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能开展初步的研究,但是要系统、高质量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因此主题不能太前沿、太难。有用性体现在主题的选取需要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既能让学生掌握沉积学基本技能及研究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最后,研讨式主题的选取还要关注油气勘探及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及热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又能学有所用,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在主题选取时一方面要长期关注学科前沿,积极查阅资料及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团队科研课题,选取用人单位关注的内容,以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优秀人才。本课程在上述基础上,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沉积岩石学”教学时,结合课程重点及目标,包括岩石特征、鉴别标志及能源需求,选取了白云岩及蒸发岩的形成机理两个主题。在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沉积岩与沉积相”教学时,确定了白云岩的形成机理、河流的分类及特征、曲流河沉积鉴别标志等10个主题(表1)。

2. 课堂设计

研讨式教学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仍然重要,甚至担当“导演”的角色。研讨式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整个过程。首先,学生自由分组,自由选题,确定每组人数2-3人,避免有人浑水摸鱼,出工不出力现象,保证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其次,课堂过程中注意学生汇报的引导,不偏离主题,把握节奏。预设几个关键问题提升课堂讨论氛围。第三,做好学生的讨论、提问、互评等预案,保证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实施。

图1 研讨式教学的步骤

3. 过程

学生准备专题讨论过程是研讨式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关注过程准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密切关注学生准备情况,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地质网络数据库查询及整理文献资料;二是对收集资料的阅读、消化,加强引导,注意师生及生生的交流和讨论,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兴趣及培养创新能力;三是指导学生多媒体的制作,包括主题的内容,多媒体的字体、字号、颜色及层次;四是多媒体的预汇报,包括多媒体的多次修改及试讲,特别是主要汇报时学生的思路、语调、音量、台风、激光笔的运用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学生方面

1. 查阅资料、分组

通过教师的主题清单,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并确定主题研讨。每组2-3人,选取主题不重复,组内明确分工。这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性的保持及激发,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习兴趣。

2. 讨论

各小组内部分工,通过资源的查阅与细化吸收,提升认识,并定期开展讨论,其他有兴趣的同学或主题相关的小组共同讨论。同时,教师定时参与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对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索,激发科研热情,培养探究及创新能力。

3. 多媒体制作

多媒体的制作是研讨式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为此,主题成果的内容需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多次讨论确定,学生讨论,构建框架,教师点评引导。同时,多媒体的内容及格式等,需要教师的全程关注与引导。

四、课程实施

(一)课堂汇报

多媒体成果汇报,每组同学都要参与,主要负责汇报各自负责内容,重点阐述小组的成果,包括结论性的认识、热点及问题。汇报时间15-20分钟。主要随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进行。汇报形式多媒体为主、黑板板书简单、重要的示意图为辅。重点汇报主题内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享准备过程中的其他收获及趣事。

(二)讨论互动

讨论互动是研讨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互动主要体现在学生提问,汇报同学回答交流;汇报同学提问,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三种方式。

(三)考核

课程考核主要由师生、生生及自评三部分。教师评价占60%,主要关注汇报学生准备过程、投入,问题解答,汇报成果及创新体现。同时,记录其他学生的提问,参与程度。学生根据主题汇报情况,从成果准备、汇报效果及知识学习等方面,对汇报学生进行评价(占20%)。汇报小组根据自身汇报成果、小组内容个人投入及合作情况,开展自评(占20%)。

五、效果评价

为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为后期教改提供依据。作者对近3年4个专业130名学生就研讨式教学中教师教学准备、主题确定、教学效果、必要性、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微助教”在线调查。其结果如下:

针对教师教学准备及研讨主题的确定情况调查来看(图2),75%的学生对教师课前准备非常满意,18%的学生满意,一般6%。而对研讨主题的确定78%的学生非常满意,19%的学生满意。可以看出,研讨式教学尽管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课前准备、课程设计及过程引导仍很重要。

而通过研讨式教学的效果及学生能力培养来看(图3),72%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很好,26%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好,2%的学生认为一般。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结果来看,84%的学生认为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高,14%的学生认为综合能力等得到了提高。整体而言,研讨式教学效果较好,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六、结论与思考

1. 研讨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探索、教师引导作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模式。该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能力,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尽管研讨式教学能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课程所有内容不一定都适合研讨式教学。为此,需要根据相关领域热点及课程大纲,选取合适主题。如课程的主要定律、重点、难点等还需要结合传统的讲授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采用了启发式、典型案例及课间实践教学及“微助教”等方法和手段。

3. 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需要關注不同专业的学科差异,学生的基础及能力不同,过程准备过程中学生的投入程度不同,进而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生在自评和生生互评时会出现走过场、给面子、搭台子,相互给分较高的情况。互动讨论中,还存在少部分学生不甚积极,只关注自己小组的内容,甚至出现不参与讨论环节。因此,后期教改还要持续加大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玲,王莹.研讨式教学法综述[J].高教学刊,2016(13):17-18.

[2]张守红,王云琦,张建军.研讨式教学法在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6):33-37.

[3]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2):109-112.

[4]张丽,张楠萱.研讨式教学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8):51-53.

猜你喜欢
研讨式教学课程改革
“研讨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践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能力本位的研讨型课堂设计与应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多元化研讨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