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新 许军
摘 要:文化育人是基于校园文化的更高层位的教育生态系统。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实验平台的研究表明,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导入高职文化育人范畴,可以基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环境课堂、企业课堂,构建形成“四度时空”文化育人体系,提升育人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其特色在于:基于理念创新,创立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生態系统;基于方法创新,创建了“四轮驱动”校园文化结构模型;基于路径创新,创设了“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育人;“四度时空”;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080-04
Abstract: Culture education is a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al ecosystem based on campus culture. The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es of Jiuqu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how that applying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cosystem to the fields of cultur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can build a "four-dimension" which includes the first class, the second class, the environment class and class in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have established a new culture education ecosystem based on idea innovation, a "four-wheel driving" structural model of campus culture based on methods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industry environment based on path innov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education; "four-dimension"; educational ecosystem
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路径。2008年以来,我们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实验平台,开展了文化育人体系研究,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创建了“四轮驱动”校园文化结构模型,创立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生态系统,创设了以工匠精神为原点的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境。历经12年的探索、实践,有效推动了学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育人成效显著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也为高职院校提升文化育人质量,提供了一个就近参照。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存在,关乎民族的兴衰,关乎国家的存亡;而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地传承创新文化,能否有效地实施文化育人,不仅是其核心竞争力的评判依据,更是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判依据。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素质教育、倡导文化育人。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从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进一步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到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部署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作为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育人逐步具备了体系化特征。这一演化过程表明,职业教育并不只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科学教育、文化教育;高职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不仅不能被忽视或削弱,反而应该不断加强。
但长期以来,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生发展,特别是早期的扩张型发展、外延式发展,高职教育领域普遍出现了一股“职业性至上”思潮和过度实用主义倾向,突出表现在:
1. 人文素质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一度弱化。受“职业性至上”的观念影响,在一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课程一再加强,人文素质类课程不断走向边缘,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沦为排斥人文教育的“剔骨肉”,与教育方向、教育目标及教育规律严重背离。
2. 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碎片化、随意化倾向。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一个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到行为文化的闭合系统,但在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忽略了精神文化和以此为灵魂的文化生态系统建设,使校园文化在行为层面沦为了碎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物质层面沦为了随意化的环境建设,各类文化要素彼此孤立,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3. 校企“文化隔阂”导致了育人效果的对冲或消解。企业往往重利益、轻教育,学校往往重管理、轻教化,校、企两端存在明显的“文化隔阂”,没有形成一致化的培养目标和互补化的培养路径,致使“双元”育人流于形式,各自为阵,甚至互为消解。
为了破解上述问题,从2008年开始,我们以酒泉职业技术学院为实验平台,结合其示范(骨干)高職建设、优质高职建设及“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持续开展了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和文化育人模式探索,逐步构筑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生态。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项成果的研究方向,同时指向“校园文化”和“文化育人”两个维度。以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审视,“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而“文化育人”同样是一个基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并通过精神引领、制度约束、环境浸染、行为养成等作用于“人”的培养的更高层位的教育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群体生态系统,二者既从属于社会生态系统(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又指向个体生态系统(如学生家庭环境、社交环境、身心环境),同时涵盖了校园环境、周边环境、课堂环境、宿舍环境、社团环境、实习环境等校企文化生态。为此,本项成果一直致力于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和文化育人生态系统的同步构建与融合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构建德技并修的课程思政生态系统
一是系统构建“两体三层一轴”(简称“231”)课程体系。所谓“两体”,就是平行构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2大分支体系;所谓“三层”,就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重构为人文素质模块(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素质模块(如信息处理、外语应用)、行为素质模块(如劳动教育、职业礼仪)3个横向联系的模块,将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重构为基础学习领域、核心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3个纵向推进的序列;所谓“一轴”,就是以德技并修为轴线,贯穿始终。“两体”同向而行,“三层”螺旋进阶,形成动态平衡的课程生态,共同推动学生从“自然人”向“文化人”嬗变。
二是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2010年,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即将“重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纳入骨干高职项目建设方案,从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两个方面入手,先行启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建设。经过近10年的持续完善,特别是近两年来的专项建设,深入挖掘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人文教育元素和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科学教育元素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之全面迈入了课程思政的运行轨道。通过规范人文素养类课程设置、修订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标准、拓展在线通识课程等途径,推进课程思政全方位渗透,进而完成了“四度时空”第一时空即第一课堂(人文课程、专业课程)的全面定型。
(二)构建以“胡杨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一是确立了以“胡杨精神”为内涵的文化理念。取“大漠之魂”胡杨,作为校园文化的自然象征,确立了特色鲜明、蕴含丰富的大学精神——胡杨精神。以其“扎根大漠,荫泽苍生”的宏伟气魄,寄寓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务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服务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办学宗旨;以其不畏艰辛、顽强生长的生命特征,寄寓酒职院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上下求索、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通过持续开展学校精神宣讲、开发应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创作推广校歌等途径,逐步确立了以“胡杨精神”为内涵、以校训精神为下延的核心理念,使校园文化具备了独特灵魂和深厚底蕴,也为系统构筑校园文化育人生态,提供了精神凭依。
二是重构了以“文化育人”为引领的管理生态。将“文化强校”作为学校办学方略之一,以文化育人引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多管齐下,同向而行,构筑了“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章程修订为契机,将“学校精神”“学校标识”“校训、校风”等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最新成果,作为总纲内容及专章、专条,永久性载入了学校章程,并以章程为依据,全面推进制度重塑,逐步建立了一套能够适应高职教育改革要求、能够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能够保障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使内部治理全面迈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与此同时,通过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出台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指导性文件、落实学生社团管理规定及预算管理制度等,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形成了运行高效的管理生态。
三是架设了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行为生境。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胡杨之春公益文化艺术节、胡杨之夏广场文化艺术节、胡杨之秋行为文化艺术节、胡杨之冬传统文化艺术节为基本序列,采用“固定项目(如胡杨大讲堂、胡杨志愿服务行动等)+特色项目(如胡杨之春微博大赛、胡杨之夏艺术展演、胡杨之秋公寓文化节、胡杨之冬民俗运动会等)”模式,架构了“胡杨·四季”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社团活动为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以社团活动序列化、规范化、课程化为基本原则,对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社团管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推进社团活动课程化,架设了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行为生境,完成了“四度时空”第二时空即第二课堂的全面定型,有效解决了行为文化建设的碎片化问题。
四是塑造了人与自然共生互化的文化物态。依托示范高职等重大项目,实施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工程、职业核心能力实践载体建设工程、铸魂工程、山水校园建设工程等,搭建了以胡杨文化活动中心、校史馆(飞天书画院)、敦煌彩塑技艺传习所等文化设施为代表的文化育人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党建文化墙、书画长廊、宣传栏、张贴栏等,形成了宣传文化群落;通过开发路标指示牌、交通指示牌、建筑物铭牌、楼层索引牌、部门铭牌等,形成了导视文化群落;通过布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石刻、名人名言主题石刻、古典诗词主题石刻及名人雕塑等,形成了石刻文化群落,不仅使胡杨精神及其理念有机融入了校园物态环境,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我互化的文化物态,而且完成了“四度时空”第三时空即环境课堂的全面定型,有效解决了物质文化建设的随意化问题。
(三)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原点的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态系统
以工匠精神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最佳接点,确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文化原点”,从源头上消解了校、企两端基于不同价值诉求的“文化隔阂”。将企业文化导入校园,推进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大师(名师)工作室及大学生科技创新园等的内涵建设,创设多层次的“职场文化育人生境”;将“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纳入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核心学习领域),将“企业文化”课程(模块)纳入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创设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课堂生境”,从而有效架构了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校、企两大育人主体按照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要求,同向发力,同步育人,不仅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度耦合于职场化生境和职业文化映照下的实训、实习过程,而且将文化育人的触角从学校拓展到企业(社会),完成了“四度时空”第四时空即企业课堂的基础架构,较好地化解了校企“双元”育人各自为阵、互为消解的矛盾。
三、特色与创新
本项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点特色或创新:
(一)理念创新:创立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生态系统
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创造性地导入文化育人范畴,基于第一课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环境课堂(校园、公寓、教室、食堂、图书馆、党团阵地等)、企业课堂(实训、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四个圈层,创立了文化育人生态系统,使之既呈现为一个闭环,相辅相成,同向而行;又具充分开放性,借道课程思政,伸向了n个维度。这一模式,既是文化育人的延展,也是课程思政的延展,可以視为文化映射课程思政的一个超前探索。
(二)方法创新:创建了“四轮驱动”校园文化结构模型
运用教育生态系统原理(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等)和教育生态平衡原理(强调结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等),基于组织文化结构体系,充分调动精神内化、制度固化、环境物化、行为外化等4个“车轮”,以“胡杨精神”为内核,塑造现代大学精神;以章程修订为基础,推进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以文化观照为原则,营造人与自然共生、互化的物态环境;以社团活动序列化、规范化、课程化为重点,推动行为养成,创建了“四轮驱动”校园文化结构模型,使校园文化自身“造血功能”大大增强,也为职业院校构筑文化生态,提供了参照和范例。
(三)路径创新:创设了“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生境
以工匠精神为“双元”育人的文化原点,从职场文化育人生境、实践教学课堂生境,重构校企文化交融路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创设多元文化育人生境;按照德技并修的要求,同向发力,协同育人,不仅将课程思政深度耦合于职场化生境,并将其有效拓展到了校、企两端。
四、应用与推广
本项成果研究,既是一个理论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基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持续的推广应用过程。从2008年伴随重点扶持院校项目正式启动,到2013年伴随骨干高职院校项目通过验收;从2014年伴随“后示范”建设开始在校内全面应用,到2017年后伴随优质高职项目、“双高计划”项目等逐步得到业内认可和媒体关注,收到了突出成效。主要表现在:
1. 推动学校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通过精神文化建设,凝聚了发展合力;通过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优化了内部治理结构,激发了教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确保学校成功入选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并顺利跻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2. 推动学校育人成效显著增强。2016年,组织学生参加甘肃省高等学校“校歌大汇唱”展演,一举夺得优秀表演奖、最佳团队奖;2017年,组织师生参加“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46个推荐项目100%入围,占到全部奖项的3.2%,集中展示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模式在美育方面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师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84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95.55%、年底就业率平均96.03%,用人单位满意度96%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度时空”文化育人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现实价值。
3. 推动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18年,成功承办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暨西部高职教育发展研讨会,获得“特别贡献奖”,赢得了长期承办机会,文化育人成果同时被《中国教育报》《酒泉日报》整版报道,并受到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专题采访。2019年,学校跻身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文化育人成果获得全国水利院校德育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并被甘肃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全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50强案例。近五年,相关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省级重点课题立项等9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等成果奖励5项。
4. 推动文化内生效应逐步彰显。孕育了一批文化育人标志性成果,开发了校歌《我们是胡杨的种子》,建成了校史馆、敦煌彩塑技艺传习所等文化育人平台,打造了“胡杨·四季”特色文化品牌,孵化《那双小脚》《木夕的行吟》《闲来集》等“丝路花语系列诗文集”3部;催生了一批人文社科类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成《就业与创业指导》等校级精品课程6门,开发《人文素养》等特色教材10余部,为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经验与启示
启示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文化育人体系的完善程度,从根本上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成效;随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提升文化育人质量并以文化育人为引领一体化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基本任务,在此背景下,“四度时空”文化育人模式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启示之二:教育生态学理论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丰富的创造空间和可靠的方法论指导。育人环境,是教育生态的系统映射;环境育人,是育人体系的物化结果,构筑育人环境系统下的校园文化生态和环境育人系统下的文化育人生态,应该充分运用教育生态系统原理和教育生态平衡原理,结合各自实际,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教育生态及教育生境的系统开发,全面增强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内生动力。
启示之三:构筑文化融通的育人生态,是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体现了职业环境的核心特征,承载着企业育人的主体功能,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就必须基于工匠精神培育,调动校、企两方面力量,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全过程强化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12-16.
[3]徐婷婷.论大学文化的建设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76-78.
[4]钱建国.文化育人的内涵、价值及策略[J].江苏教育,2018(1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