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霞
(日照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日照 276800)
小儿脑瘫属于严重儿科疾病,是导致儿童肢体瘫痪的主要原因,若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地诊治患儿,则会给患儿家庭、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但是脑瘫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 始终贯穿在患儿的生长发育期间,需要较长的治疗康复时间。 有研究指出[1],在积极治疗小儿脑瘫的同时给予高质量护理,可促进患儿的康复。 家庭是患儿的主要支持力,家庭给予的关爱是无法代替的, 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因此需要调节患者家属的情绪,促使患儿家属改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参与到患儿的治疗护理中,为患儿提供更多家庭关爱,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促进患儿疾病康复[2]。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重视家庭,将家庭作为护理目标, 充分突出了家庭在患儿治疗、护理中的重要性。该研究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2月收治的6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 意在探究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性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选取6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 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甲组、乙组,每组32例。其中,甲组男女比例为18∶14;年龄在3个月~4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0)岁;脑瘫类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各有11例、8例、7例、6例。 乙组男女比例为17∶15;年龄在4个月~4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1)岁;脑瘫类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各有13例、7例、7例、5例。 两组脑瘫患儿的一般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甲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1)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理念:护理人员需明确知晓家庭、亲人的关爱对患儿疾病康复的积极作用,高质量的护理干预对患儿疾病的积极影响。 在护理过程中,引入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理念,不断提高患儿家属对脑瘫的认知,减轻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让患儿家属认识到积极治疗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需在患儿入院后,为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知识讲解,在患儿住院期间,鼓励患儿家属多参加健康讲座、知识讲座,让患儿家属明白家庭支持对患儿的重要影响。(2)健康教育:结合患儿家属的文化水平,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其掌握、了解患儿康复训练的相关内容,医院每月需组织一次脑瘫健康知识讲座,让患儿家属明确疾病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康复训练内容。组织患儿家属交流会,让患儿家属互相沟通交流,加强自身经验[3]。(3)康复训练:护理人员需指导患儿家长学会、掌握、了解患儿的康复训练内容(头控训练、双手支撑训练、翻身练习、坐立平衡锻炼),在日常生活中督促患儿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另外,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主要包括以下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偏执;按照5 级评分,其中严重为5 分、相当重为4 分、中度为3 分、轻度为2 分、无为1 分;参照全国成人常模标准,因子分小于1.8 分为正常、因子分在1.8 分~2.0 分为轻度异常、因子分在2.1 分~3.0 分为中度异常、 因子分大于3.0 分为重度异常)加以测试。
乙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一般的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院前指导以及院后指导等。
(1)比较两组患儿的智力、运动功能发育指数,在两组患儿护理前、 护理6个月后、 护理12个月后评估。 (2)比较两组患儿的发育情况,分别有发育迟滞、临界状态和发育正常三项指标[4]。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智力、运动功能发育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智力、 运动功能发育指数均优于护理前,且甲组患儿护理6、12个月后的智力、 运动功能发育指数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智力、运动功能发育指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智力、运动功能发育指数比较(±s)
组别护理前智力 运动功能护理6月后智力 运动功能护理12月后智力 运动功能甲组(n=32)乙组(n=32)t 值P 值72.8±8.872.6±8.90.0230.74.3±9.374.4±9.40.0020.4279.4±6.375.4±6.24.3390.0282.1±8.576.9±7.28.2210.0196.9±7.188.1±6.511.2110.0096.7±6.987.9±7.015.3380.01
护理干预后, 甲组患儿的发育情况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发育情况比较[n(%)]
脑瘫是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小儿脑瘫的病因较多,如母体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感染、难产、新生儿窒息、出生后脑部感染、出生后颅脑外伤等。脑瘫患儿存在明显的认知、行为功能障碍,需要长期治疗,才能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5]。 脑瘫会给患儿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打击, 需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从而让患儿家属积极参与患儿的治疗、护理。
有学者认为[6],脑瘫患儿的病程时间越长、脑瘫障碍程度越高、所花费用越高,越会降低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度,不良心理状况直接对脑瘫患儿的康复产生负面影响, 导致父母逐渐疏于对患儿的照顾,对患儿的未来发展丧失信心,最终无法满足脑瘫患儿的日常基本需求;父母对脑瘫患儿的治疗变得日益消极和无情, 严重情况下产生放弃治疗和遗弃患儿的行为。 脑瘫患儿父母由于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之中(焦虑和抑郁等),因此极易变得烦躁易怒,继而将负面情绪发泄到患儿身上,对患儿造成二次身心伤害,最终使脑瘫患儿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社会功能日益退步。长此以往,脑瘫患儿的人际关系不强,导致脑瘫患儿的康复速度日益变缓[7]。基于此,了解脑瘫患儿父母的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且进行针对性地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康复速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相关资料显示[8-9],脑瘫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以下几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一,残障儿童的障碍程度;其二,儿童的行为状况;其三,儿童的具体气质;其四,特定儿童的感觉障碍和认知障碍程度等。 也有资料认为[10],脑瘫患儿的障碍程度和具体功能状态无法预测父母的沮丧评分和抑郁评分,加强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父母对于疾病的适应度。
该次研究中,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智力、运动功能发育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智力、运动功能发育指数均优于护理前,且甲组患儿护理6、12个月后的智力、运动功能发育指数均高于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甲组患儿的发育情况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性护理可促进脑瘫患儿的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改善患儿的发育情况,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