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霞
(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重庆 400080)
龙胆泻肝汤首载李东垣《兰室秘藏》,由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组成。《医方集解》收载增加了黄芩、栀子、甘草。有清利肝胆湿热之效,主治肝经实火之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痈、便毒等。笔者用其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收效较好,介绍如下。
陈某,男,19岁,于2019年2月11日下午急诊入院,住院号82017。两年前患急性鼻窦炎,以后每于感冒后则鼻塞、流脓涕。10天前感冒又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脓涕,近2天来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子样酸胀麻木,活动障碍。曾在当地卫生站就诊,注射维生素B1,口服四环素疗效不显。査体温37.4℃,心肺、肝脾无异常。四肢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手不能握拳,足不能站立,小腿肌压痛,腱反射减弱,四肢末端痛觉略减弱。西医诊断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急性鼻窦炎。给维生素B1、B12肌注,因进食少,并静脉补液2000mL、维生素C2g、10%氯化钾10mL,中药治疗等。症见发热,口干口苦,鼻塞流浊涕,头痛头眩,心烦胸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四肢痿软,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有力。中医诊断为痿证,鼻渊。证属肝胆湿热,胆热上扰,湿热浸淫,伤及筋脉。治以清肝泻热利湿。予龙胆泻肝汤加味。药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各10g,生地、制大黄、桑枝、生薏苡仁各15g,木通5g,甘草3g,当归、柴胡各6g。2剂,水煎服。2月13日二诊,热退(体温36.71℃),鼻塞减轻,浊涕减少,四肢末端酸胀、麻木减轻,能站立,但不敢移步。家属协助下能进食,故停补液。原方加白芍15g,再服2剂。2月15日三诊,鼻不塞,大便通畅,四肢活动正常,但步履仍乏力。带药出院,2年后随访,健壮如前。
按:患者为石匠,平时在工地生活,久居湿地,复因饮食不节,致湿热内蕴,郁于肝胆,胆火上扰,“胆移热于脑,则辛颊鼻涕”(《素问•气厥论》)。湿热浸淫,筋脉受损,故四肢痿软,活动障碍,即所谓“肝气热,則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胆湿热俱盛,故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湿热,使热得清、湿得除、上窍得通、筋脉得利而诸症消。
陈某,男,32岁,2019年8月15日初诊。1个月前在稻田劳动时始觉左侧腰腿酸痛,未加注意,后腰腿部剧烈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向足跟放射,呈烧灼样疼痛。经用青霉素、消炎痛、强的松等治疗无效。症见左下肢烧灼样痛,行走不便,面色潮红,心烦易怒,两胁胀闷,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赤。査心肺肝脾未见异常,左腿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滑数。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中医辨证属热痹。初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症状未减,加大石膏用量150~200g,口干口苦益甚。乃改用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肝经湿热。药用龙胆草、木通5g,黄芩、山梔子、泽泻、车前子、柴胡各10g,当归、木通各5g,生地,制大黄各15g,桑枝、薏苡仁各30g,甘草3g。2剂。8月17日二诊,左腿疼痛及胸胁苦满、心烦均减轻,大便通,小便利。原方再服3剂,已行走自如,口干口苦消失。上方加减再服10剂,诸症痊愈。4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患者平时脾气爆躁,郁怒伤肝,又于天暑地湿环境下劳动,感受湿热之邪,肝经湿热浸淫,筋脉受损,发为热痹。初用白虎加桂枝汤,清热泻火之力强,然利湿之力不足,后改用龙胆泻肝汤使湿热得清,筋脉得利,痹证得除。
杨某,女,48岁,2019年9月21日初诊。3年前开始出现头部右侧剧痛,连及右侧眼眶至太阳穴,呈烧灼样痛,每月发作2~3次。四处求医,未见显效。2个月前在汕头市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住院1周,缓解出院。两天前生气后疼痛再次发作而。症见右侧头面部疼痛难忍,面目红赤,流泪不止,口干口苦,胸闷胁胀,纳呆,舌质红苔黄略干,脉弦略数。证属肝胆郁热化火,肝火上扰之偏头痛。治以清肝胆实火,予龙胆泻肝汤化裁。药用龙胆草、泽泻、黄芩、车前子、白蒺藜、栀子、制大黄各10g,生地75g,当归、柴胡各6g,木通5g,甘草3g。连服2剂。9月23日二诊,烧灼样疼痛消失,但仍觉胀痛。原方加怀牛膝15g,连服2剂。9月25日三诊,头痛基本消失,纳增。原方加减再服5剂,后改服逍遥丸1个月。观察16个月未复发。
按:周天寒老中医认为“偏头痛总属厥阴、少阳、阳明。胃肠燥热,肝胆风火,三经之邪壅闭经络,使脉满肿胀迫及神经,则剧痛突然发作。风火之邪其性动,故时发时止”。患者暴怒后发作头痛,面目红赤,胸闷胁胀,舌红苔黄,脉弦数,符合肝胆郁热化火上炎之证,故用龙胆泻肝汤获效。
在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时,每于方中加入大黄,不论大便通与不通。便秘用15~20g,大便通用3~6g。取其推陈致新、祛瘀、调气、利湿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
龙胆泻肝汤方中多苦寒清热之品,过用易伤脾胃,故临床应用宜中病即止。笔者常于收到治疗效果之时,即适当减少方中龙胆草、栀子、木通、黄芩之量,加入健脾渗湿之薏苡仁、木香等,故能较长时间使用,以收全功而不损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