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强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众所周知,体育学科不仅是素质的前沿学科,同时也在提升大学生“四维健康”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健康中国》背景下,普通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当前身心状态、道德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现状,认真落实《纲要》精神,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主渠道作用、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多措同举,培养大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出21世纪大学教育的4项任务分别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学会生存。不难看出“四会”分别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词义相同。再者,大学生若能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做到“四会”,他们的综合素养就能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他们出众的才华、阳光的心态、高度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不仅体现出了他们的“优秀”,同时也证明了他们已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要达到“增强大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师为落实《纲要》精神,已组织与引导大学生系统地开展体育教学、大课间、课外拓展活动等。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水平、体育道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已得到有效的提升,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赌。身心健康、道德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不仅是《纲要》中之规定,同时也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也是落实《纲要》之重要举措。
人的本质属性具有社会性,大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回归社会生活。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适应社会、对社会有用之人。大学生在高校体育教传习过程中已汲取与领悟到到诸多知识技能、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等,踏入社会之后能将这些能力与素质进行迁移,并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固化定型与熟练运用,于是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就能充分折射出个人较高的素质与涵养。实践证明,培养大学生就有核心素养,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目标的一项重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已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众所周知,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之重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必须同社会的需求保持同向发展、高度一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不仅要求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还应要求大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与人文精神。体育教育教学正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来实现上述目标的。大学生毕业后以健康的身心状态可以迅速融入社会,适应各种环境与胜任各种工作。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具有核心素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核心素养正式提出之后,高校体育教师就面临了新任务与新要求。新形势之下要认真与领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神,然后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在探索与实践中创新前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众所周知,一位道德高尚的体育教师才是大学生心中具有人格魅力的体育教官,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人格魅力才能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其次,体育教师具有深厚的百科知识功底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技能,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方面方有底气;再次,高校体育教师要具有爱岗敬业与无私奉献精神,严格按照《纲要》中的要求,为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用型通才而努力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值得指出的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要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祥和、民主,大学生无任何压力,为完成体育教师规定的完成教学任务,能放松心情、主动参与,不仅身心愉悦,还能激发灵感、发扬顽强拼搏与团结协作精神。众所周知,体育学科通过教学内容对大学生施加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方面的影响,还包涵诸多例如体育思想与体育德育精神的渗透,这些都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为充分发挥体育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具有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推动作用,首先要重视体育理论教育教学,因为体育学科是一个门类众多,知识体系交叉繁复,而高校的体育教学时又非常有限,为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可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开设与课时的增加来实现。有与利于将体育力学、法学、养生保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美学以及体育休闲等通过精心甄选并设置为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进行传习,此举不仅可以夯实大学生体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扩大了大学生体育百科的知识面,而且还能为大学生提供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学生未来一旦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就会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在运动参与方面做出重要选择,就会为自己所选定的目标发挥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体育科学基础。
传统体育教育教学多以教材为中心,以体育教师的教为中主导,不仅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压缩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存有体育教师“擅长什么,就多传授什么”的情势,不利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核心素养就应在改革中除弊立新,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更好更多地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面对新时期与新要求,体育教师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顺应社会发展之潮流,使个人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单一的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维度,上升到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性同步发展的轨道之上,树立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与信息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要不断提高认识,摆正态度,固强补差,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所甄选的教材内容、所选用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所构建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都应关注大学生的未来与发展,突出体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前沿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为提升大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拓展体育教学内容与丰富课程设置非常重要。由于受场地器材与师资力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多以传统项目(例如田径、三大球、两小球、及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新媒体时代,不同的学科已呈现跨界融合发展的态势。体育领域,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与外域体育文化已悄然流行。为固本纳新,在教学内容方面,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传承本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建议为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要设法拓宽知识面与增加教学时,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中的运动技能,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二是要做到全面开花、重点选择。组织与引导大学生在全面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为未来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做好选项;三是要优化化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实现“一专多能”,并在快乐的运动氛围之中收获例如担当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创新能力等体育人文精神。
大学生个性发展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是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应尊重大学生,对个性的大学生体育教师要理解与包容,做好引导与指教工作,因为个性可以转化出众的能力,再者,我们培养目标不是要求“听话”而是具有核心素养。为此,不能要求个个都做“默默无闻”听话的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创设宽松的环境,不拘一格地尊重大学生,善于发现个性与培养特长,做新时代的伯乐。重要的是要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当个别大学生的个性、特长表现得很明显、很强烈的时候,体育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环境,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坚持面向全体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使大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对于个别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大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创造发展特长的空间,如组织与推荐他们参加课外竞赛活动等。总之,多给大学生提供彰显个性与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大学生是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培养他们形成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高校育人目标的达成,更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体育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更要在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处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引导作用。结合体育学科育人特点,首先高校体育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方向,为提高实效性,要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与推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