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类高职院校病理学课程改革探究

2020-12-29 22:00周逢仓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病理学标本中医药

周逢仓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0)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状态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根本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病理学与各类基础医学学科均有密切联系,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随着现代病理学的不断发展,病理学已不仅仅局限在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已经深入分子水平。这些发展大大加深了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正如美国著名医生和医学史家William osler所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因此,基于病理学的重要性,中医药类高职院校应当重视病理学课程并积极进行改革。

1 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病理学课程教学难度大

病理学虽为一门医学基础课,但其与临床学科联系紧密。从内容上看,病理学学习需要多门医学基础课作为前期铺垫,特别是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众所周知,形态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这点在病理学中更是显著体现。形态结构的异常可能会引起功能变化,而功能上非生理性的改变也很可能导致形态结构异常。这就要求医学生熟练掌握正常的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再熟练掌握病理状态下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的变化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中医药类高职院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课程需要在一个学年内完成,学生学习任务重,加大了病理学课程的教学难度,也影响了与后续医学专业类课程的衔接。

1.2 病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作为中医药类高职院校,一方面,有着培养医学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肩负着发扬中医的责任。病理学课程的开设可以帮助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并能更好地完成中西医结合[1]。基于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仅讲解书本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在以往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授课形式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除此之外,中医药类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有所不同,对于医学知识的需求也有区别。目前,我校教师大多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统一备课,各专业授课所用资源,如教案和PPT等大同小异。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不同专业学生的特色化培养。

1.3 病理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则可以有效指导实践,两者密不可分。专业性极强的医学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下,各类及各层次中医药类高职院校均已开设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验课。中医药类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课程课时少,使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相对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病理学尤为明显。首先,已开设的病理学实验课程课时相对较少,很难系统讲授病理学各章节各系统内容。其次,实验课程教学手段较单一,仅以学生观察病理大体标本及切片为主。再次,实验课程考核机制及方法不够完善,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4 病理学专业教师团队的培养力度不大

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重视教师团队的培养提升和教学体制的改革,如此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全方位人才。所以,师资团队的培养刻不容缓。病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外在的实验室条件,更取决于实验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想提升病理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从形态与机能、局部与整体、病理与临床、宏观与微观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个方面来组织教学。这就要求病理学教师不仅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更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乃至生物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目前,本校已开展教学观摩、集体备课、微课比赛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但侧重点仍然在理论授课方面,实验课教学平台与交流机制尚待完善。

2 病理学课程改革策略

2.1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重要的桥梁课程,病理学课程顺利有序地开展意义重大。中医药类高职院校病理学课程课时少,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PBI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的是,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教学[2]。目前,PBI教学法已被证实在医学教育中应用能起到积极的作用[3]。此外,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与PBI教学法类似的是,该教学模式同样转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强调自主学习,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引导。因此,利用这两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成了重中之重。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整合与病理学密切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包括人体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以及生理学等。如在教授病理学中的“血栓形成”时,教师可以提出生理学中的血液章节内容以及解剖学中的循环系统的循环途径和各类型血管的分布情况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栓形成”这部分内容。其次,除课本知识之外,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一些临床学科知识,如血栓形成后可造成的疾病类型等,可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记忆。再次,应尽可能减少大班教学,以小班小组教学为主,加强师生交流,提升课堂讨论效率。

2.2 重视实验课程,合理优化资源

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仅局限于理论教学是不够的。此外,医学生学习内容多,负担重,即使目前的教材均图文并茂,仍很难快速被大部分学生所掌握。因此,实验教学举足轻重。然而,相较于医学类本科院校,中医药类高职院校对病理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这不符合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宗旨。鉴于当前情形,病理学实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首先,整合各实验室资源,实现实验课程重组。如将组织胚胎学中的正常组织切片与病理切片整合,人体解剖学大体标本与病理学大体标本整合,进行对比教学,加强直观性,最终实现良好衔接。例如,针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利用现有人体科学馆平台优势,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尝试使用不同类型标本的整合比较观察法。在肝脏教学中,同时给出正常人体的肝脏标本、肝硬化病理标本、脂肪肝病理标本,让学生自主观察总结记录相关数据(如大小、质地、颜色、重量等),最后教师总结。让学生在学习正常肝脏标本的同时,又区别了病理和异常,不仅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未来将突破单一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灵活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次,完善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除了常规的大体标本和切片外考试外,将学生分组,让其根据所观察的病理标本展开病例讨论并做总结记录,此方式可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3 注重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素质

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建设一支道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教师的培养应当在思想觉悟与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首先,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其次,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1)病理学教师应积极扩大知识面,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与病理学密切相关的各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生理学等。学校可组织不同教研室之间进行交流式备课。(2)学校举办的各类教学活动,如教学观摩、授课比赛等应更加注重实验课程,以此丰富实验课程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近些年来,我国科研氛围和科研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鼓励教师“以研促教,以教促研”,让教师对教学领域有更深层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拓展相关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学校应提倡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提升教师素质。

猜你喜欢
病理学标本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