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冰 ,何晓静 ,菅凌燕 *
(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2.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医药领域有关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最大程度改善的科学[1]。临床药学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2]。仅仅关注和重视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足以保证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药物经济学能从经济性角度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合理用药真正得以落实。可见,临床药学专业开展药物经济学课程极为必要,这既符合当今医改形势临床药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开展药物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药物经济学课程也一直作为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延伸。2019年起,药物经济学不再作为选修课进行教学,而是正式调整为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这一调整既是对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肯定,同时也对药物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校多年药物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特点,对我校药物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
药物经济学是药学、应用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决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设立符合当今医改形势下各大高等医药院校对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3]。本课程为我校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旨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药物经济学基本原理,明确提高药物资源利用程度与利用效率的途径与方法,从经济性角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不断提升临床药学专业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药物经济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孙利华主编的《药物经济学》。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分为9个章节,紧扣药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教材内容精炼、深入浅出,突出了理论知识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如何应用药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合理用药问题,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讲授现由3名教师完成,师资队伍整体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方向对口、职称结构均衡、年龄层次合理。3名教师均为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2名,平均年龄38岁。教学组的3名教师拥有多年从事药物经济学教学及研究的经验。在药物经济学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后,积极修订教学大纲,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为此,教学组成立了线上备课微信群,集体备课,定时更新药物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分享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药物经济学方向课题的研究及申报,定期邀请知名院校的专业学者进行教学、科研领域的指导与交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及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为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多维评教体系,分为教学督导评教、管理干部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生评教、课程评价和院系部教学评价6个部分。分别建立了相关的管理细则,细化评价机制,以教师同行评教为例,教学组内所有成员均需对其他成员的理论课进行听课评教,要求每人每学期不低于4学时。听课后填写《中国医科大学教师同行听课记录表》,对授课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予以客观评价,并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我校药物经济学教学的对象为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时间为大四下学期。由于药物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应用学科,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药学和医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药物经济学的知识。大四下学期是讲授药物经济学的最佳时期,一方面学生本科阶段的大部分专业课此时已经结课,学生具备了学习药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药物经济学应用性较强,需要在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的合理用药问题,大四下学期学生处在即将进行大五临床实习的阶段,此时授课可以将课堂中的理论快速应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避免了学习战线过长应用不及时的弊端。
大四下学期同样也是部分学生进行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黄金时期,此时开设一门专业必修课对于学生是有一定压力的,对于授课教师更是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临床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教师对课程有整体的规划,制订合理的教学课时。我校药物经济学课程由于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临床实习占据大部分时间,所以结合章节的难易程度和临床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最终制订了20学时的教学课时。其中第一章“绪论”,第四章“成本—效果分析”、第五章“成本—效用分析”各为2课时;第二章“成本的计量、识别与比较”、第三章“成本—效益分析”各为3课时;第六章“不确定性分析”、第七章“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模型技术”各为4课时。
药物经济学是多学科的融合,涉及大量的理论和公式,较为晦涩难懂,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摒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Iecture-Based Iearning,IBI),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传统的IBI方法仅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但IBI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度低,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药物经济学授课在积极运用传统IBI方法的基础上,纳入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Iearning,PBI)。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基础”的IBI教学模式有所不同,PBI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4]。授课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规划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方案进行评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此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结果的评估者,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应该结合IBI方法,把控课程的节奏及走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合理的探索。以第二章“成本的识别、计量与比较”为例,首先,我们通过两个课时引入成本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讲授成本的分类及其识别原则。通过IBI方法总体让学生对于“成本”这一药物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有了明确的认知。随后提出课后问题“如果请你为一所医院测算成本,你要怎么做?”学生自行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并给出最终方案,在后续课程中集中讲解,同时由教师进行点评。这一过程不是盲目地将课程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而是在教师通过IBI方法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后,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宏观的认识,然后通过PBI方法将知识点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点评,让学生对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科学的认识,从而提高授课质量。
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提供了更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探索。中国医科大学定期为授课教师进行“互联网+教育”智慧教学的培训课程,旨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应用智慧教学工具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药物经济学教学组尝试将“雨课堂”这一网络教育工具引入教学中,这一教学工具囊括了二维码点名、弹幕互动、随堂测试、课前推送预习课件、课后推送复习题等功能。这一教学工具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仅仅是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进行考核。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只等期末突击。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课程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更多地成为他们的负担。我校药物经济学授课将考核分为期末考试和日常考核,同时加大日常考核所占的比重,期末考试成绩仅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最终成绩的70%,另外30%的成绩是通过小组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堂互动表现来进行打分。每名教师均需对所有学生给出评价分数,最终结合三位授课教师给出的总分数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的日常得分。加大日常得分的权重可以避免学生将课程看作简单的课业负担,督促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参与度。
通过总结多年的药物经济学的教学经验,我校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高等院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校药物经济学的授课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科学运用数字化的智慧教学手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提高临床专业本科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使其真正成为临床药学学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