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俭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就要改革创新。但是,改革不能忘本,不能乱改,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神圣使命。为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创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指出,守正是高校思政课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思政课必须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作为基本原则。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守正就是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思政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政课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守正的思政课,就是要用真理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吸引学生,通过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辨善恶是非,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
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创新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改革无论怎样创新,都要遵从这一规律,守正就是遵循教学规律。从教师的角度看,要真正讲好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理论修养,灵活开展教学创新。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强化问题意识,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剖析现实热点问题,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是,有些教师因为学术研究不够、知识积累不够、思想深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格外注重形式、注重包装,太注重所谓的方法,虽然有时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教学内容偏离思政课的目的和取向,难以达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思政课是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特殊的课程,既有自身的教学规律,也要遵循一般课程的教学规律。要研究和探索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把高校思政课打造成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精品课程。
强化思政课的守正意识,就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的根本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强调守正,就要正本清源,从思政课的基本内容入手,以教材为基础,讲清讲透思政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强调守正,就要强化思政课的政治导向功能,发挥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发声,对错误思想言论要敢于批驳,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思政课是高校的必修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积极回应时代的变迁、积极呼应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积极面对和释疑社会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政课紧随时代步伐创新发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楚其时代背景、丰富内涵、科学体系、理论创新、理论品格、实践要求以及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讲清楚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讲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变”与“不变”,等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具有宏大视野,从中国共产党发展进程、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历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乃至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直面社会问题,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认同和价值认同,真正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更注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因此,要在形式上进行有益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新时代大学生也凸显出许多新的特点,如“手机控”多、崇尚个性、自我意识较强、价值多元、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等。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创新教学方式,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拓展思政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打造智慧课堂、共享课堂、互动课堂、线上课堂、实践课堂、校外课堂等,使学生学习和生活“无处不课堂、无时不课堂”。同时,科学运用慕课、微视频、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并增强师生互动,使思政课更加鲜活起来,以期达到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思想认同。
上好高校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就是要坚守正道,坚守初衷,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校思政课设立的初衷,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担重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这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只有坚守初衷和使命,思政课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有灵魂。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必须反映思政课的价值与灵魂。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将守正作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的源泉在于创新,创新是其发展的需要,应该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其创新应该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应该有所遵循、有所坚守。遵循的是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导向性,坚守的是价值引领和政治立场的阵地;其创新需要有底线思维,绝不可为创新而哗众取宠、趋利媚俗,甚至偏离方向、放弃立场。这个底线思维就是“守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不折不扣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深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不能因为强调守正,就排斥和否定创新。思政课如果仅仅立场正确、内容无误,不足以吸引人和说服人,那么课程就会因为缺少亲和力而失去听众。因此,它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受众实际,或借助必要的技术手段,或采取必要的形式和方法,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以此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也不能因为追求创新而忽视守正。不以守正为目的的创新会偏离思政课思想性、政治性和导向性,简单求新求奇、热衷于新鲜热闹表象的创新,都是伪创新。守正,守的是思政课的价值和灵魂,守的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创新,创的是思政课价值和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创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手段和途径。守正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价值导向;创新是为更好地守正,不断创新,守正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守正不渝,创新不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只有努力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才能真正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作用。
办好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如果因循守旧,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就很难取得实效。只有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使思政课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