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 重构 拓展
——以《辛亥革命》为例谈高三选考复习策略

2020-12-29 18:25:46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孙中山学案

浙江

面对高三备考的众多复习内容,教师能否探寻一种既减负高效,又对多数专题都能适用的复习模式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通过引导、重构、拓展三个紧密联系的步骤,带领学生自主整理、重组结构、拓展探究,从而赢得最终胜利。

一、“先学后教”导学案,“以学定教”提效率

进入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明确一个观念,即高三的一轮复习课不是上新课,也不是“炒冷饭”,更不是让素养与学科特色丢失的背书课、做题课。面对纷繁复杂的考点,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复习方法,把握宏观线索,搭建知识框架。只有将知识内化,学生才能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导学案是由教师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认知水平及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文本材料,是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的适时引导,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索,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一种教学途径。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的《辛亥革命》一课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导学案:

【复习目标】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

【复习重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内容及意义。

【复习难点】走近历史人物,理解人物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革命烈士为了信仰的不屈意志和献身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学会从多种角度认识辛亥革命,学会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夯实基础】①请结合教材及历史图册上的相关内容和教师上传的视频,思考如下问题:秋瑾生活于什么时代?她为何不畏牺牲、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革命?为了革命事业,与她一样的革命党人做了哪些努力?有哪些事迹?②请结合教材,列举一条有关辛亥革命的时间轴(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纲领、领导人物),用大括号整理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时间、地点、参加力量、结果及影响。③请列表整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国旗、纪年法、政权性质和《临时约法》的原则、主要内容、性质及影响。

【重点突破】①请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填写孙中山年表1(此处省略),并思考时代在孙中山的身上有哪些烙印?他的初心是什么?你认为孙中山从改良道路走向革命道路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②请结合教材第二子目,填写或补充孙中山年表2(此处省略),并思考晚清的困局有无走活的可能?促使清廷倒台、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因素有哪些?孙中山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读史明智】请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学习资源 (word 文档、微课、短视频等),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运用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理性、客观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笔者以为,这个导学案基本囊括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其注重在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与拓展,注重学习方法,启迪历史思维,可以在其他专题的复习中套用。真正适合实际情况的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学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杜波依斯曾说:“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为人。”这个“人”是一个社会人,而非程序化的机器人。在复习备考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化的学科知识,他们不是考试的机器,还应该涉及品格的发展和理性的培育。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也应着眼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涵盖知识水平、人文精神、学习能力、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这也正是对《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积极回应。

二、梳理主要线索,重构知识体系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座分水岭,其重要程度毋庸赘述。在进入高三后,学生应该如何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深化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提高分析和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历史学习的核心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下,与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对话,而事件中的重要人物往往会起到关键作用。失去了这些鲜活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历史将失去很多内涵和味道,史学的育人功能也将大打折扣。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人物就构不成历史。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无疑是辛亥革命的关键人物。抓住孙中山的生平经历与活动线索,编制人物年表,可以引导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历史。

例如,教师可通过设计导学案中的人物年表,在课堂上带领和帮助学生厘清线索,从长时段感受孙中山身上鲜明的时代烙印,进而深入理解孙中山从改良走向革命的道路选择,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与必然、延续与变迁。

历史学习无非是在时空架构下对认知与解释人物和事件,教师可运用人物年表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经历,厘清孙中山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孙中山的早年活动进行整理。在此过程中,既要注意从孙中山个人生命史的角度进行梳理,凸显他的主要事迹,也要注意其所处时代发生的国内外大事。

依此类推,教师可再通过让学生依托教材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填写或自行设计上述年表2,加深学生对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深入领会进入20 世纪后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认识清末编练新军、废除科举、预备立宪、保路风潮等事件在推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客观回望清末“何以走向革命”的时代背景,以人物为线索,以点带面,更加全面、客观地叙述辛亥革命的史实。回望的过程,正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的过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的,而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其所希望的样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如同有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可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以孙中山的活动空间为链,结合地图册上的图示,再次回顾他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经历的重大事件,进一步加强历史纵横联系。由于是一轮复习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梳理线索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必修教材之间、必修与选修部分及课堂知识与课外资源的整合。与必修一《辛亥革命》相关的内容分散见于必修二的专题二、四,必修三的专题三、四及选修四第四单元。只有从宏观着眼,将这一时期的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内容整合到一起,才能避免“炒冷饭”的枯燥。在串联各部分的知识时,可以顺便复习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的相关部分,以此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与探究热情,提高复习效率。另外,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心整理相应考点,通过动笔、动脑、动手,自主设计思维导图,使知识真正内化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三、拓展学科视野,靶向历史解释

《课程标准》在附录中对学科核心素养做了水平划分,历史解释划分为4 级。一轮复习注重落实历史基础知识,背、说、写、画、练必不可少。然而,历史教学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最多达到核心素养目标的水平1 和水平2,这对高考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是核心理论,家国情怀是核心价值,时空观念是核心特征,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才是学科的核心方法、能力。历史解释建立在史料实证基础上,是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业水平质量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其更重要的功能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与史料对话,使其学会合理分析、客观解释历史事物,形成理性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从2019 年开始,浙江省历史选考的客观题分值减少了,主观题的分值增加到了50 分,这更加考验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本节课除了需要掌握有关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术著作中节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使其接触到史学前沿,如阿瑟·贾德森·布朗的《辛亥革命》、张鸣的《辛亥:摇晃的中国》、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华慈的《史华慈论中国》、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钱穆的《国史大纲》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了辛亥革命,可以和教材的表述形成对照,有助于学生用不同史观、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立场分析和评价这场革命。通过材料的引导和延伸,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可得到提高,核心素养高阶目标也将达成。

《课程标准》反复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学习历史,形成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笔者以为,首要工作是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无论是人民版教材还是部编版新教材,面对教材容量大、课时少的难题,导学案的作用都显得尤为重要,也相对切实可行。教师可在用好导学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整理、打通关节、重组结构、拓展探究,有效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在课堂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可不讲或少讲,重点应攻克学生尚未内化的重难点内容,这才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通过引导、重构、拓展三步走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高效的一轮复习。应试与素养二者并不矛盾,教师应力争在应试的基础上让素养落地,在素养的熏陶下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与培养核心素养的双重任务,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孙中山学案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乡愁导学案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对联(2011年16期)2011-11-20 0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