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雪洁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2020-12-29 18:04王雅婷考延磊闫雪洁
陕西中医 2020年8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

郭 琳,王雅婷,考延磊,闫雪洁△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2.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烟台 2640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累及结直肠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黏膜炎症反应疾病。因其病因机制尚未能明晰,临床用药捉襟见肘,疗效往往难尽人意,属临床难治病其一。近年来本病在国内发病率日趋上升[1]。医学界多认为溃疡性结肠炎起病是感染、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2],引发肠道免疫失调,进而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及黏膜损伤[3]。临床表现以腹痛时作、腹泄及黏液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电子结肠镜下多见肠道黏膜溃疡改变。现阶段,本病诊断及治疗均存在较大难度,单纯西医治疗方法局限,效果不佳[4]。本病具有病程长、反复难愈的特点,且存在一定“炎-癌转化”倾向[5],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产生不同程度抑郁症状[6],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进展倍受医学同仁关注。

本病属中医“痢疾”“肠澼”“便血”等范畴。中国传统医学通过四诊同参、病证结合的方法,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优势显著[7]。临床应用广泛,患者依从性良好。

闫雪洁教授,烟台市中医药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临证数十载,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经验丰富,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征象,治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吾有幸侍于师侧,现论述如下,以兹共飨。

1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为重要病机

《冯氏锦囊秘录》[8]曰“夏月湿热太甚,客气盛而主气弱,渗入大肠,脂膜腐烂,痢疾之由,始于此矣。”由此可见,本病的发生与湿热邪盛密不可分。《诸病源候论·赤白痢候》[9]云:“凡痢皆由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肠虚则泄,故为痢也。”指出正虚为本病发生的病变基础。

闫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因饮食不慎、情志内伤、外感邪毒或素体禀赋不足,以致脾胃气虚,肝气乘逆克脾,脾气益虚。进而导致气机阻滞,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瘀血停聚,阻塞肠络,传导失司;又因内生湿热熏蒸,搏结肠道,肉腐酿脓而为病。故临床多见腹痛泄泻、痢下见赤白脓血、伴里急后重等症状。脾肾乃人身之本,久病伤及脾阳肾阳,阳虚则寒,血为寒凝;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瘀血阻塞更甚,加之余邪留恋,遂久泻不愈。所谓“久病必瘀,久病必虚”即是此理。脾气亏虚则内生湿热,湿热日久亦伤及脾阳肾阳,阳虚则寒,故谓之寒热错杂之征象,其核心在于脾肾虚寒、肠腑湿热。邪毒内侵则伤及脾胃,气滞血阻;病久脾肾渐损,余毒难清,故谓之虚实夹杂之征象,其核心在于脾肾渐虚、邪实难清。从而归纳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致病机理。并提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的观点。

2 临证治则及辨治四要

2.1 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为治疗基本准则 闫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常见寒热错杂、邪盛正虚、虚实交杂的证候特点,一味的温补、涩肠、清降不仅难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甚则加速病情进展。李东垣《兰室秘藏·泻痢门》[10]云“肠澼下血,另作一流,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春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因伤冷饭,水泄一夜走十行,变作白痢,次日其痢赤白,腹中痛,减食热躁,四肢沉困无力。”并提出治疗泻痢方“升阳去热和血汤”及“茯苓汤”,意在通过升阳去热、补虚泻实来治疗泻痢。闫师崇东垣之法,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为治疗准则,创治痢效方“术茯方”(炒白术、生黄芪、炒白芍、赤芍、丹皮、黄连、肉桂、炮姜、升麻、苍术、茯苓、猪苓、当归、炙甘草),临证化裁。

脾胃为后天之根本,闫师认为脾虚贯穿溃疡性结肠炎之始终,因此补气健脾为治疗之重,方中炒白术、生黄芪均能健脾补气。《长沙药解》[11]言白术“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术有效成分可修复受损肠道黏膜[12],闫师治溃疡性结肠炎选用炒白术,取其脾虚术补之意,炒用健脾之力更胜。《本草崇原》[13]言“黄芪补气助阳,阳气化血而排脓,脓排则痛止”,黄芪生用,补气之余更能托毒排脓、化腐生肌以修复肠络。炒白芍性酸敛阴止痛,既能有效缓解腹痛,又能防止温燥伤阴。正如《古今名医方论》[14]言“久利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有效成分可加快炎性细胞因子的代谢[15],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炎症恢复。赤芍、丹皮配合清热凉血化瘀,遵南阳先生之“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法,以防湿热与瘀血互结而难以消解。现代医学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16]。有研究表明,赤芍、丹皮共煎可极大提升芍药苷含量,芍药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对抗高凝状态[17]。热能迫血妄行,湿易阻滞气机,黄连清热燥湿,功兼止泻,热消则血随经而行,湿去则气机畅行。故《名医别录》[18]云黄连 “肠澼腹痛下利”。肉桂、炮姜长于补火,升麻功偏升阳,补阳以温化,升阳以止泻,既使上下寒热交融,又防苦寒太过而有闭门留寇之嫌。苍术燥湿,茯苓、猪苓利水渗湿,以防水湿之邪困遏脾阳、阻滞气机。当归补血活血,补久痢下血之血虚,补中有行而不留瘀滞。全方既能补脾气、壮肾阳,又能清热祛湿、凉血散瘀止痛,兼顾化腐生肌、升阳止泻。诸药配伍,寒热并用,驱邪扶正,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同治,处方精到且面面俱调,适寒热、顾虚实、调气血、和阴阳,在去除病理因素的同时,调和脏腑生理特性,用药必验。

2.2 临证辨治四要

2.2.1 分期论治,辨证化裁:西医学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19]。闫师认为,治疗本病要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要充分了解疾病的分期、分级、分度,才能有针对性的选择治疗方法及用药,以求得到最佳治疗效果。闫师主张在寒热并用法基础上,依据本病分期进行方药化裁。活动期病情活动剧烈,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剧烈、腹泻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身热不扬、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以大肠湿热、邪气亢盛为主,治法应以祛邪为主,兼顾健脾疏肝、活血化瘀。腹痛较甚者,可加用枳实、延胡索以理气止痛;大便脓血甚者,可酌加地榆、白头翁等以凉血止痢;大便白冻甚者,酌加薏苡仁健脾渗湿;身烦热者,可酌加金银花、葛根等以退热除烦;里急后重较甚者,可配木香行气止痛。缓解期病邪缠绵,临床多见腹部冷痛、大便稀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白光白或晦暗等表现,可见舌淡胖或暗红、脉沉细或涩。此期以正虚为主,余邪留恋、气滞血瘀,治以温阳扶正祛邪,兼以行气化瘀。寒甚者,可加用附子助阳散寒;大便滑脱缠绵者,可酌加诃子等涩肠止泻;五更泄泻者,可酌加补骨脂温肾止泻;结肠镜检伴结直肠多发息肉者,可加皂刺拔毒消肿。

2.2.2 辨察体质,因人而治:传统中医学认为,不同体质人群,对疾病易感程度不同,发病症状也不尽相同。闫师认为,体质可以影响疾病性质和发展趋势,如阳虚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易从寒化,故治疗应以补阳为重;湿热质患者,患病后湿热象多见,治疗应侧重清热燥湿。由此可见,临床论治溃疡性结肠炎要辨察体质,因人而治。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久服寒凉药易伤脾阳,故治疗必须因时而异。临床运用寒热并用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适时调整侧重,方能收效甚佳。

2.2.3 调气和血,化瘀通滞:闫师认为,气滞、血瘀可出现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不可单纯认为病初在气、病久血瘀。所谓气病及血、血病及气,古语有云“血与气本不相离”,故临床论治本病,气与血不能截然分开,气滞则血行不畅,血瘀则气结不通。在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基础上,辅以调气和血、化瘀通滞,既能改善症状,又可驱邪外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20]即是此理。

2.2.4 调和阴阳,阴平阳秘:闫师临床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十分注重调和阴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21]。闫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征象,常见阳偏盛或阴偏盛的一系列症状,均因阴阳失和所致。同时在疾病转归过程中,调和阴阳有助于患者恢复。闫师指出,溃疡性结肠炎病在阳金而阴脏已虚,若罔顾阴脏已虚的前提下,过用“清泻”之法,易延误甚至加重病情,适得其反。寒热并用法是在阴阳理论指导下产生,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注重调和阴阳,才能法得其用、药得其效。

2.3 典型病例 患者,女,47岁,2019年7月28日初诊。以“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4年余,加重6日”为主诉来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最多5次/d,夹杂黏冻,偶见少许血液,腹痛,无放射性疼痛,无发热。曾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口服“美沙拉嗪”治疗,病情得到缓解。患者院外间断口服“美沙拉嗪”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患者6日前因进食海鲜后出现上述症状加重,口服“美沙拉嗪”未见明显好转,遂求诊。刻下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约5次/d,便质稀溏,夹杂黏冻物,偶见少许血液,无明显里急后重,小腹冷痛,疼痛可耐受,得温痛减,腹胀满,口干口苦,舌面生疮,无发热,纳一般,眠可,小便调。舌暗红,舌边齿痕明显,苔薄黄,脉细,舌下脉络迂曲。近期体重较稳定。2019年7月30日电子结肠镜(CF-HQ290I)检查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直乙结肠段、中度、活动期) 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直乙结肠段、中度、活动期)。中医诊断:痢疾。辨证分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治法:寒热并用、补虚泻实。治以“术茯方”加减,处方:炒白术、苍术、炒白芍、生黄芪、猪苓、藕节炭、党参各15 g,赤芍、升麻、茯苓、当归、丹皮各12 g,黄连9 g,肉桂6 g,炮姜10 g,炙甘草3 g。7剂,200 ml/剂,1剂/d,早晚温服。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劳逸适度,情志舒畅。

2019年8月4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自诉大便2次/d,已基本成形,仍见少量黏冻,未见血液。仍觉腹部冷痛,口干不苦,纳眠可。舌暗红,舌边齿痕,苔薄黄,脉细。上方去猪苓、藕节炭,易炮姜各12 g,加用乌药12 g,旋覆花15 g(包煎),代赭石6 g(先煎)。7剂,200 ml/剂,1剂/d,早晚温服。

2019年8月11日三诊:服上方7剂后,患者自诉大便已基本正常,无明显黏液及脓血,腹部冷痛较前缓解,纳眠可。舌暗红,舌边齿痕,苔薄黄,脉细。以二诊方加减共服3个月,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劳逸适度、情志舒畅,随访期间未见病情反复。

按:本例患者素为阳虚型体质,加之病史较长,虚寒之象明显,加之间断服药史,病情反复不愈,余邪缠绵未清,饮食不慎即诱发病情加重。患者阳气虚弱,体内虽有湿热,但存而不显,故本例患者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治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法,选用“术茯方”加减。因患者舌面生疮,黄连配伍肉桂,能清上温下、引热下行;又鉴于患者病久,且长期间断便血,存在血瘀、血虚征象,以当归补血活血,丹皮、赤芍散瘀止痛,藕节炭止血祛瘀,补而不滞、散收有度、瘀去正存。病久伤津耗气,遂以党参补气生津。二诊时患者便次、便质基本正常,仍有少量黏冻,仍觉腹部冷痛、腹满嗳气、口干,去茯苓、猪苓以减轻利水之力,加大炮姜用量以增温中之力,使邪气难以复燃,加用乌药取其温中理气止痛之效,旋覆花、代赭石配伍以镇气逆,但剂量不宜过大,以防虚者更虚,适得其反。三诊患者大便基本正常,腹部冷痛有所缓解,盖患者阳虚日久,用药应循序渐进,切莫急投重药。效不更方,原方加减继服。另嘱患者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情志舒畅,以防病反复。

3 小 结

溃疡性结肠炎属临床难治病之一,病因病机相对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长且迁延难愈,需从多方面诊治与把握。西医治疗相对局限、副作用较大,中医优势较为凸显。闫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见一系列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征象,治疗时要统筹兼顾,知常达变,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为治疗基本准则,切不可拘泥一证,延误治疗。闫师基于“寒热并用”理论,统顾寒热与虚实,结合西医学疾病分期,分清主次,分期论治,并强调论治该病必重体质、气血与阴阳,着眼当下,亦要顾其长远。调理体质可影响疾病性质及发展趋势,调气和血可气行瘀散、驱邪外出,调和阴阳乃治病求本,防病反复。在用药方面,强调药随病变,因人而异,以权达变,不可固守一方一药,用药应循序渐进,切莫急投重药,以防正虚邪恋,延误甚至加重病情,适得其反。闫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讲求不拘一证,亦不拘一方一药,方不离证,证不离方,治法要精到,用方要灵活,从多方面干预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能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脏腑生理特性,从而起到良好的治疗疾病与防病反复效用。闫雪洁教授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治法与思路,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