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0083)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以及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马拉松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遍布祖国各地,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多达千场。在马拉松赛事如此火热的背景下,中国田径协会于2017年创建了中国马拉松大满贯,主要包括北京马拉松、广州马拉松、重庆国际马拉松、武汉马拉松四项赛事,每赛季各成员单位将轮流担任东道主,目前属于中国最高等级的马拉松系列赛事之一。因此,研究中国马拉松大满贯成立的概况,承担的功能,探寻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马拉松大满贯 (World Marathon Majors,简称WMM)是2006年设立的世界顶级马拉松巡回赛,主要包括6个城市马拉松赛事,分别是:德国柏林马拉松、英国伦敦马拉松、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美国芝加哥马拉松、美国纽约马拉松、日本东京马拉松。此外,还包括两年一次的世界田径锦标赛马拉松项目和四年一次的夏季奥运会马拉松项目,代表着当今马拉松运动的最高水平。
美国波士顿马拉松,创办于1897年,是目前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中举办届数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赛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24届。英国伦敦马拉松创办于1981年,是以慈善为主题的马拉松,超过3/4的参赛选手是为了筹集善款而跑,1/3的名额都是通过慈善组织给出的。德国柏林马拉松,创办于1974年,在每年的9月下旬举办比赛,至今已经举办46届。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16日的柏林马拉松,肯尼亚著名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基普乔格发挥出色,以2小时01分39秒夺得冠军,刷新了世界纪录。美国芝加哥马拉松,创办于1977年,在每年的10月中旬举办,至今已经举办41届。比赛路线平坦宽阔,起点和终点都设置在密歇根湖畔的格兰特公园内,赛道大多是在芝加哥城市的摩天大楼中穿行。美国纽约马拉松,创办于1970年,是目前世界上参赛人数最多的马拉松赛事。赛道包括曼哈顿、皇后区、布鲁克林、布朗克斯、史泰登岛五个区,终点设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日本东京马拉松创办于2007年,2013年被纳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之中。
2017年,为了加快和促进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中国万达集团与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中国选择某个城市举办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2019年5月,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中国田径协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万达集团共同宣布成都马拉松成为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的候选赛事,将进入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的长期评估程序。
亚洲马拉松大满贯(Asian Premier Marathons,简称 APM)是由亚洲田径联合会主导,由中国、黎巴嫩、韩国以及盈方体育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主要包括中国的北京马拉松、黎巴嫩的贝鲁特马拉松、韩国的首尔马拉松(韩国)。目的是通过集合亚洲最优质的马拉松赛事、整合开发商业资源、构建赛事交流平台、设立专属奖金以吸引更多亚洲顶尖马拉松选手,全方位提升亚洲马拉松运动的竞技水平和运营水准以及推动市场发展,进而扩大亚洲马拉松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亚洲马拉松大满贯赛事的首个赛季是2017-2018年赛季,第一站赛事是2017年9月17日举行的北京马拉松,第二站赛事是2017年11月12日的贝鲁特马拉松,第三站赛事是2018年3月18日的首尔马拉松,最后一站赛事是2018年9月16日的北京马拉松。最终,经过四站比赛,积分榜亚洲籍男、女各前三名运动员将获得50万美元的奖励。除此之外,还设置了针对大众跑者的排名和荣誉体系。
中国马拉松大满贯(China Marathon Majors,简称CMM)是由中国田径协会创建的中国最高等级的马拉松系列赛事之一。旨在整合中国马拉松优秀赛事资源,为中国马拉松树立精品赛事办赛标准,推动中国马拉松赛事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运作与发展。
2017-2018年赛季是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的第一个赛季,2017年9月17日的北京马拉松是第一站、2017年12月10日的广州马拉松是第二站、2018年3月25日的重庆国际马拉松是第三站、2018年4月15日的武汉马拉松是最后一站。其中,北京马拉松创办于1981年,目前是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的国际田径联合会金标赛事,同时也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广州马拉松始于2012年11月18日,目前是国际田径联合会金标赛事和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重庆国际马拉松创办于2011年,是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集奥运会选拔赛、全国马拉松冠军赛标签于一身;武汉马拉松第一届举办于2016年,比赛路线跨越两江、穿过三镇、越过四桥、途经五湖,被广大跑友誉为“国内最美”马拉松赛道。
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建立了会员体系,通过在官方网站进行注册,内容包括个人主页、实名认证、完赛成绩、我的印记、个人消息、账号设置,用可视化数据的方式来记录和见证会员跑者在中国大满贯赛事中的表现。
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设置了总奖金为260万人民币 (奖金+实物)的奖项,发放对象为中国籍运动员(含港、澳、台地区)和在官方网站注册的中国马拉松大满贯会员。比赛奖项设立了两个组别,分别是“竞技组”和“大众组”。竞技组设立有“破中国纪录奖”和“赛季最佳运动员奖”;大众组设立有“大众选手赛季最佳成绩奖”和“大众选手赛季优胜奖”。发展大众马拉松运动并非仅仅为了扩大竞技运动员的选择范围,而是将两者并存于同一系统中协同发展,共进共赢。通过对中国籍选手设立不同激励奖项,吸引跑者参加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的赛事。针对专业选手,主要是现金奖励,鼓励他们努力训练,在比赛中提高成绩,助力本土运动员成长与发展。针对业余选手,主要是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包括成绩的认可、评估,比赛积分、年终排名、官方认证等。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2017年,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从22场增加到1102场,马拉松举办的城市范围涉及234个城市,带动常年参加跑步的总人次超过1000万。随着马拉松的迅速发展,参与人群不断增多,比赛中意外伤亡事件和不文明现象也开始出现,200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第一次出现参赛选手发生猝死事件,2016年厦门海沧半程马拉松,第一次出现了私自转让号码簿,替跑者猝死的事件,在马拉松井喷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办赛水平良莠不齐,中国田径协会适时创建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就是要为中国马拉松赛事举办设立标准,树立标杆。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组委会设立了九大遴选标准:(1)必须是中国田径协会主办;(2)被中国田径协会认证为A类赛事;(3)赛事必须设置全程马拉松项目;(4)赛事主办城市的体量;(5)时间分配需求;(6)空间分配需求;(7)赛道是否途经主办城市核心区域;(8)赛事主办城市GDP水平;(9)赛事主办城市的消费能力。其中,前三项是硬性指标,后六项为参考指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拉松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逐渐演变为具有文化价值的载体,马拉松经济文化价值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精神文化价值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价值需求相融合,马拉松健身文化价值与全民健康价值需求相融合。人们通过参与马拉松运动,展示了个人追求健康、积极向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新时代精神,展示了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
马拉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这就要求马拉松举办的城市要对自身的情况有一个全面且细致的理解。马拉松路线应该结合城市的历史风貌、地标建筑、人文景观等来设计,这将对于城市形象的展示、基础设施的改造、城市文化内涵的延伸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马拉松选择在秋季开赛,比赛线路平坦宽阔,比赛起点位于天安门广场,途经长安街、中南海、军事博物馆、中央广播电视塔、昆玉河、学院路,终点位于国家体育场,赛事组织运营较为成熟,服务参赛选手水平较高,在跑友心中享有“国马”的美誉,已经成为北京的城市名片,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的四项赛事,从参赛规模看,每站比赛的参赛人数都控制在3万人左右;从项目设置来看,主要包括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亲子马拉松、13公里跑等项目。从报名费来看,从13km跑80元到公益跑2000元。每一站的报名人数都超过了赛事的规定规模,都需要通过摇号抽签的方式进行确定最终参赛名额。以2017年北京马拉松为例,2017华夏幸福北京马拉松共有98687人完成报名。在通过组委会成绩审核、符合参与抽签资格的选手中,A类选手约占70%,B类选手约占30%。组委会按照A类选手中签率约45%、B类选手中签率约10%的比率进行电脑随机抽签。
面对群众如此高涨的参赛热情,也从侧面反映了群众对大满贯赛事的认可,美国的纽约马拉松参赛人数曾经超过10万人,建议大满贯赛事组委会在保证赛事组织安全,赛道承载合理,后勤保障充足的前提下,应该适当考虑增加参赛名额,满足广大跑者的参赛意愿。北京、广州、重庆和武汉分别处于祖国的华北、华南、西南、中部,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和江浙沿海地区却没有赛事入选,虽然联盟对入选的赛事有硬性标准,但是纵观国内,上海马拉松、杭州马拉松等也都符合条件,如果能覆盖到更多的城市和赛事,那将不仅仅是参赛人数的增加,围绕着马拉松的饮食、交通、住宿、旅游等一系列消费都会增长。真正让这项参赛门槛低,群众认可度高、参与性强的体育运动能够推动全民健身的顺利开展,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使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马拉松大满贯是政府主导、主办、支持的一个项目,由商业化机构去运营,用商业的方式去做项目推广。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涉及众多部门,比赛持续时间较长,受众群体庞大,资源组织协调困难,参赛人数众多,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尤其是随着自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图片和视频,信息网络的高速度传播,使得马拉松运动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赛事中的负面新闻,比如,南京马拉松部分参赛选手集体跑错路线,北京马拉松参赛选手的集体尿红墙现象,比赛途中食品饮料补给不足等,这些现象凸显出国内马拉松赛事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足的问题。鉴于此,联盟应在政府的主导下,提高组织协调水平,由专业的体育赛事公司进行运作,充分调动比赛沿线社区的积极性,建立专业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优化比赛的报名和抽签工作,提供不同档次的酒店宾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及时发送比赛信息,完善赛后的完赛包发放和肌肉放松服务。
利用官方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宣传大满贯赛事的宗旨和理念。宣传科学锻炼,端正参赛态度,以追求健康为终极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会员服务体系,搭建会员线上展示、交流的平台,为跑者提供荣耀展示的窗口。向广大跑者敞开专业体育竞技的大门,增加大众跑者的参赛机会,丰富成员赛事系列活动,增强会员跑者在大满贯成员赛事中的参赛和服务体验,拓展大众通过马拉松获得荣誉感、成就感的渠道,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马拉松运动的热情。
赛事之间的联盟在国外的体育市场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像ATP(国际男子网球协会)的职业联赛还是Pac-12(美国帕克12联盟)的大学联赛,联盟建立起来的重要意义就是成员之间的互利互信,经验资源的共享,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中国马拉松大满贯成员在运营团队、保障团队、物品采购、数据管理等方面可以经验共享,降低赛事运营成本,提高赛事组织效率。比如,选手报名信息管理方面,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只要参加了联盟中任何一站比赛,完成了报名信息,其他赛事就不需要重复填报各项信息,简化报名流程,降低时间成本。赛事运营方面,北京马拉松的独家运营单位是中奥路跑,武汉马拉松为武汉体育发展投资公司与中奥路跑成立的子公司共同运营。比赛服装赞助商方面,除了北京马拉松,其他三站赛事的服装赞助商均为特步。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 《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2020年,全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将超过1900场,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达到350场,各类路跑赛事参赛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面对高速发展的马拉松赛事,目前马拉松产业链还未建立,还只是停留在赛事举办方的财政资金支持、赞助商的支持、博览会体育商品销售,对于赛事外的衍生产品开发和品牌商业价值挖掘存在不足。马拉松赛事要长效发展并形成有效的市场氛围,必须提升赛事自身的造血功能,而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资源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主要聚焦于赞助的挖掘,对马拉松赛事的上下游的资源开发力度严重不足。马拉松产业链的打造应该按照“赛事、跑者、城市”,三个主题进行聚合,赛事产业链主要包括运营公司、医疗保障、慈善公益活动、赞助商、场地保障、大数据服务、保险服务等22个小类。跑者产业链以跑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为基础,设计服装鞋帽用品、周边产品、跑步咨询、自媒体、赛事报名、训练和康复、营养补给、智能硬件、跑步社交、跑步APP、马拉松出版物和产品销售、贸易和代理等12个小类。城市产业链主要包括餐饮、购物、交通、住宿、旅游等5个小类。
马拉松不是一个单纯的体育竞技比赛,从起源来看,马拉松是为了纪念希腊的一名战士,弘扬他的精神,经过长期发展并形成一套完整规则和道德规范的体育项目。随着中国马拉松运动的蓬勃发展,精品赛事不断涌现,文化内涵得到挖掘,各具特色的赛事分流着马拉松人口,对于中国马拉松大满贯的四大赛事而言,加强马拉松文化宣传,倡导马拉松精神传播,传递全民健身的正能量势在必行。例如,在办赛城市举办马拉松博览会,设置文旅商品展示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本土文化,设置马拉松文化创意展示区,推出更时尚、更具文化特色的官方纪念品。在马拉松奖牌设计方面,要注重把城市文化、历史遗迹、风土人情与马拉松文化相结合,让纪念奖牌承载和凝结着马拉松文化。
面对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举办赛事的城市数量和参与人群数量的高速增长,中国马拉松大满贯联盟的成立,一方面整合了优质资源,建立了会员体系,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制定了成员遴选标准,树立了赛事举办标杆,促进了马拉松运动的规范发展。为了推动赛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该增加赛事名额数量,扩大联盟会员单位;打造优质服务体系,搭建高效交流平台;建立互利共享机制,打造马拉松产业链;加强马拉松文化宣传和马拉松礼仪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