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分析

2020-12-29 04:33河南省商丘市中心血站476000李颖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5期
关键词:受血者白细胞红细胞

河南省商丘市中心血站(476000)李颖

输血是临床治疗危重疾病、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辅助方式,尤其在治疗血细胞减少、失血性疾病中作用显著。随着输血技术发展,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逐渐得到临床认可,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为明确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方式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本站需要输血患者84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站需要输血患者84例(2017年4月~2019年8月)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输血方式不同分组,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7.31±5.29)岁;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6.75±7.33)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所有受血者均符合输血指征,且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本研究已经本站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输血方式,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心率、血压、体温等),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若出现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如结束输血、注射抗过敏药物、静卧等。

1.2.2 观察组 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方式,包括机采血小板、洗涤红细胞、汇集去白血小板、去白悬液红细胞。输血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身体状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心率、血压、体温等),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感,若出现不良反应,立即给予处理,如结束输血、注射抗过敏药物、静卧等。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蛋白尿、胸闷、红疹等。②比较两组输血后发热率,以输血后以体温超过37.5℃为发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较对照组(19.05%)低(P<0.05)。

2.2 发热率 输血前,观察组发热4例,发热率为9.52%(4/42);对照组发热3例,发热率为7.14%(3/42);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输血后,观察组发热5例,发热率为11.90%(5/42),对照组发热14例,发热率为33.33%(14/42),两组对比,观察组发热率较对照组低(χ2=5.509,P=0.019)。

3 讨论

传统常规输血方式在临床中取得广泛应用,但临床实践表明,常规输血方式在输血中、输血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如红疹、发热、消化道反应等,甚至可导致受血者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并逐渐应用于临床。邓云芳等[1]研究结果显示,输血发生不良反应,主要与患者机体在输血后出现排斥反应密切相关,而排斥反应与异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关。少白细胞技术通过将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有效降低至0.5×109/L,能显著减少受血者接受异体白细胞,从而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发热率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方式,能有效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发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输血过程中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主要是因为输入的血液中含有白细胞,其可与受血者体内血细胞发生同种免疫,产生血小板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粒细胞抗体等白细胞抗体,引起排斥反应,而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通过滤除血液内炎性介质,同时能避免影响受血者红细胞功能、形态,从而能有效减少发热发生[2]。②少白细胞技术在清除血液中白细胞的过程中,不会破坏或影响红细胞,在达到有效输血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控制输血不良反应,减少破坏受血者自身免疫系统,从而能减少不良反应。③受血者输入含有白细胞的血液,会增加感染发生风险,而少白细胞技术在清除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同时,能最大程度清除血液中病毒、炎性介质,因此,其输血方式可有效预防免疫抑制。

综上,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方式,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发热,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受血者白细胞红细胞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白细胞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猪附红细胞体研究进展
爸爸的血为何不宜输
直系亲属可以互相输血吗?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
什么是安全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