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太康县血栓病医院(461400)杨广胜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2例(2017年3月~2019年4月),均经临床表现、X线检查等确诊为跟骨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均为单侧骨折;无凝血机制紊乱者;无手术禁忌证者;无精神行为异常者。手术方案不同分两组,各36例。切开复位组:女11例,男25例,年龄33~49岁,平均(38.72±2.04)岁;Sanders分型:15例Ⅱ型,21例Ⅲ型;撬拨复位组:女13例,男23例,年龄31~50岁,平均(39.16±2.25)岁;Sanders分型:17例Ⅱ型,19例Ⅲ型。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切开复位组 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跟骨外侧取1个切口(呈“L”形)至骨面,完全显露骨折端、跟距关节面,应用剥离器对骨折、关节面实施复位。借助C臂X线透视机,明确骨折、关节面复位情况,满意后以克氏针行临时固定,后选取钢板(大小、长度适宜)固定,放置引流条,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术后72h接受脱水剂、抗菌药物等常规治疗,并抬高患肢14d(注意高度应>心脏水平)。术后48h拔除引流条,术后21d拆除缝线。
1.2.2 撬拨复位组 行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借助C臂X线透视机确认跟骨形态,将克氏针打入,选取合适撬拨点。于跟骨结节处自外向内打入第1枚克氏针,另2枚克氏针由跟骨内侧向外打入。第1枚克氏针轴向牵引跟骨,复位关节面;另2枚克氏针向下牵引,同时应用对跟骨外侧壁(膨隆)进行手法挤压复位。C臂X线透视机确认复位满意后,将多枚克氏针自外侧(骨结节)向前突(跟骨)方向穿过骨折线至骨关节,固定,完成后拧入螺钉,缝合切口。术后72 h接受脱水剂、抗菌药物等常规治疗,抬高患肢14d。术后14d拆除缝线。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②统计两组并发症(切口感染、足跟痛、切口裂开、皮缘坏死)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情况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撬拨复位组手术用时(0.58±0.07)h、住院天数(7.18±1.69)d、完全负重时间(4.49±0.51)月均短于切开复位组(0.97±0.10)h、(15.54±2.26)d、(5.59±0.68)月,术中失血量(29.58±3.65)ml少于切开复位组(83.15±7.07)ml(P<0.05)。
2.2 并发症 撬拨复位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裂开;切开复位组出现3例切口感染,1例足跟痛,2例切口裂开,2例皮缘坏死。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撬拨复位组5.56%(2/36)低于切开复位组22.22%(8/36)(χ2=4.181,P=0.041)。
目前临床治疗跟骨骨折关键在于早期恢复跟骨结构及形态,降低骨折畸形所致关节功能障碍发生风险[1]。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具有以下优势:①利用克氏针定位、复位,能有效降低活动撬拨次数,减少人为因素所致继发性骨质损伤;②空心螺钉灵活性、导向性较高,能穿透骨折端,获取更佳固定效果,预防骨折间隙发生;③利用术中牵引跟骨长度、手法挤压等,能提高跟骨增宽矫正满意度[2]。本研究结果显示,撬拨复位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切开复位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切开复位组,且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切开复位组22.22%(P<0.05)。提示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能有效降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术中失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综上可知,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能有效降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术中失血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术后康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