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娟,周学林,邱晓堂
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口 5702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为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突出表现是肢体的疼痛、麻木、蚁行感、发热、怕冷或肢体软弱无力,临床中有10%糖尿病患者患有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者,其发病率要超过50%[1-2]。DPN是糖尿病致残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手段主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应激及改善代谢紊乱等对症治疗[3-4]。目前对症支持治疗尚不能完全解决DPN患者的不适症状,且该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长期使用西药不良反应易致人体机能退化[5]。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DPN的临床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中医药治疗DPN已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医在本病治疗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6-8]。
周学林教授长年从事内分泌相关疾病诊疗,对DPN的防治具有独到见解。笔者通过对周教授临床医案整理,认为温经通络饮对DPN阳虚寒凝型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周教授认为DPN当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血痹”“麻木”“脉痹”“痿证”等范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凉、麻、痛、痿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主要病机是以气虚、阴虚、阳虚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不同程度以血瘀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因其出现在“消渴病”之后,又为现代中医家称之为“消渴病痹症”。中医典籍专著中虽未明确DPN这一病名,但其临床症状早有记载。《圣济总录》中记载:“论曰:血痹之状,形体肌肤,如被微风所吹者是也”、“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至阴遇此者则为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厚而不仁是也”。DPN起病隐匿,盖因消渴日久,耗伤正气,气血循行不畅而瘀血阻滞,水液输布不良而痰浊内生所致,其病因多与禀赋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引起,由于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病位在肌肤、筋肉、脉络以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治之以补虚泻实、化瘀通络为关键。
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9]辨证分型标准,DPN阳虚寒凝型症见:肢体麻木不仁,肢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懒言,腰膝乏力,畏寒怕冷,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紧。
周教授认为正气亏虚、脉络痹阻贯穿整个DPN周期。DPN阳虚寒凝者多见,但单纯温阳散寒往往效果不佳,细察其因,在阳虚寒凝的背后亦常常能发现患者气血不和、脉络痹阻的临床表现。每论之其治则,周教授常言:“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观其临床医案记载,并不一味重用温阳之药,而擅用“以通为补、以通为助”的证治思想。张仲景首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外创“通”法先河,并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观点。故而,观《金匮要略》记载,常见通补兼施的临床治疗原则。《医学真传》中记载:“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吴尚先亦有言:“气血流通即是补”。张立赟等[10]的研究中使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DPN患者疗效亦佳,观之组方运用亦立意于“以通为补”,在活血化瘀通络的基础上加用益气的药物。盖因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乃致其平和。治病必求其本,临床论治DPN阳虚寒凝型若一味着眼于补而不通,则寒难祛、脉愈阻。故而,周教授拟定“温经通络饮”,以达补虚泻实、化瘀通络之效。
“温经通络饮”取“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义,合“活络效灵丹”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共奏温阳补血、通络止痛之功。方药组成:熟地、当归、丹参、鹿角胶、白芥子、麻黄、黄芪、炮姜、肉桂、制乳没、生甘草。加减:阴寒盛者加制附片、仙灵脾;气虚盛者加党参、白术、山药;血瘀盛者加水蛭、丹参、全蝎。方中熟地补益营血为君;恐草木无情、力有难逮,以鹿角胶血肉有形之品助之,又有温阳之义,是以为臣,另以当归、丹参养血活血,助熟地、鹿角胶补血而不滞血,又取其祛瘀通络之效,共为臣药;白芥子消滞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黄芪益气行血,炮姜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止痛,均以为佐;生甘草和诸药而为使。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
患者,男,63岁。2018年11月19日初诊。主诉:四肢麻木4月余,双下肢冷痛半月。患者自诉确诊2型糖尿病10余年,规律服用阿卡波糖降糖,50 mg/次,3次/d,随三餐嚼服,血糖控制可,于4月余前出现四肢麻木,伴肢端发凉,蚁行感,未重视,未处理,上症渐重,半月前出现双下肢冷痛,夜间明显,得温痛减,遂于今日来诊。刻下症:四肢麻木,肘、膝关节以下明显,伴肢端发凉,蚁行感,双下肢冷痛,得温痛减,畏寒,步态稍缓,纳寐尚可,小便清长,大便可,舌黯淡苔白,脉沉细弱。既往有高脂血症、脂肪肝。辅助检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左正中神经:46.74 m/s、右正中神经41.63 m/s、左腓肠神经:40.79 m/s、右腓肠神经:41.02 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左正中神经:49.09 m/s、右正中神经:49.23 m/s、左胫神经:41.03 m/s、右胫神经:40.79 m/s。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脂血症,脂肪肝;中医诊断:消渴病痹症-阳虚寒凝证。治则:温阳补血,通络止痛。方选自拟温经通络饮加减,具体用药如下:熟地、黄芪各30 g,当归、丹参各15 g,制乳没12 g,鹿角胶9 g,肉桂、生甘草、白芥子各6 g,麻黄、炮姜各3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二诊(2018年12月15日):患者诉服药后四肢麻木好转,肢端发凉较前明显缓解,偶有蚁行感,畏寒较前减轻,无双下肢冷痛。步态稍缓,纳寐可,二便可。舌质稍黯,苔薄白,脉稍沉细。辅助检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左正中神经:49.61 m/s、右正中神经45.21 m/s、左腓肠神经:43.94 m/s、右腓肠神经:44.07 m/s;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左正中神经:49.71 m/s、右正中神经:49.64 m/s、左胫神经:41.54 m/s、右胫神经:41.03 m/s。患者症状好转,仍有四肢麻木、肢端发凉、蚁行感、畏寒,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前提升,治宜温阳补血、祛瘀通络为法,方选自拟温经通络饮加减,具体用药如下:熟地24 g,当归、黄芪各15 g,丹参、制乳没、仙灵脾、生白术各12 g,鹿角胶、肉桂、生甘草、白芥子各6 g,炮姜3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
三诊(2019年1月4日):患者诉服药后四肢麻木明显好转,以双下肢为重,偶有肢端发凉,无畏寒,无双下肢冷痛,步态较前松快,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沉细。继予上方7剂。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偶有双下肢麻木,无双上肢麻木,余临床诸症概不明显。患者症状轻微,对基本生活无影响,病情基本达临床治愈。
周教授始终秉持“师于古,而不泥于古”的思想,在祖国医学“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上,将患者疾病、症状、证候、方药等四者有机结合,临证时活用经典,患者临床获益颇丰。本病治疗首辨虚实主次,次辨脏腑病位,选加化瘀通络之品,取其“以通为补”“以通为助”之义。此外,在本方基础上加减之“麻芪温经通络饮”对于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亦获确切疗效[11]。目前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与高糖毒性、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等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阳和汤”中富含毛蕊花糖苷、甘草苷、多种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抗炎镇痛等药理学作用[12-13]。而“活络效灵丹”富含阿魏酸、当归多糖、蒿本内酯等活性成分,在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性反应、镇痛等方面具有不俗功效[14]。两方合用,寒凝悉解、血脉通调。DPN起病隐匿,其诊疗宜早。在DPN早期,患者可无临床症状,但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发现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而进展至中后期,患者可有肢体麻木和/或疼痛、感觉减退或消失、皮肤蚁行感等临床症状,DPN疾病严重程度与其临床表现常不平行。DPN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可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15]。早期诊疗往往临床疗效较佳,周教授亦建议基于祖国医学“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个人体质、地域特点等综合因素进行预防性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