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丹,林 夏,周丹丹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把学生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提出基于中医药文化、壮乡民俗文化、大学文化融合一体的独特“三元文化”,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三元文化”指的是中医药文化、壮乡民俗医药文化和大学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文化发展进程中积累和凝练的中华民族文化精华,推进中医药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壮乡民俗文化是指居住在广西、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壮族的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广西地处中国西南部,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土著民族。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的实践基础上,经过积淀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知识的社会文化形态。
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中医药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思想培养;重认知过程,轻行为训练;多单项灌输、少双向交流[2]等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学历本位”教育理念的影响,强调学历教育及技能教育是高职教育根深蒂固的理念,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却经常被忽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高职院校招收的往往是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而此类学生选择高职就读无非是了争取一个通往社会就业的学历证明,因此普遍存在就学目的不明确、自我学习意愿不强烈、自我管理能力差等问题。
(2)受“技能本位”教育实施的影响,技术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力量,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职业院校往往以技能培养自我定位,认为本身培养的学生自始至终是为学技能而来。长此以往造成院校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创新意识,一旦进入医药体系,就会出现适应能力差、抗压能力差的现象[3]。
(3)院校开设课程大多属于单项输入,缺乏应有的双向交流,过多地把教育重点放在课程设置与评估,形式化地把流程走一遍,完成规定动作的程序即可。但往往到最后,学生却发现自己在课题中所学的知识与临床疾病脱节,最后导致学生认为某些课程的学习没有必要,不值得掌握,或者轻视这些课程。Birden等[4]认为高职医学院校应将职业素养纳入正式医学教育的课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总结经验中进行自我反思。
我校将“三元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并开展了基于“三元文化”的校园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
(1)以“三元文化”为基础,营造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中医药文化内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关于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构建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体系,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巩固专业思想,树立事业信心[5]。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区目前唯一一所医药卫生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中药学为特色专业。可依托中医药院校丰富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背景及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特长,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2)以“三元文化”为基础,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传承壮乡优秀民俗医药文化。广西是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壮族聚居地,而我校院址在南宁,又是广西多支文化发源地之一。壮医药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医药中的一支,壮族先民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壮族医药文化,是壮族医药与壮族各种文化交融、结合、渗透形成的产物[6]。壮乡元素包括民俗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和特有的文化,他们的历史发展变化靠壮乡人民世代相传和维系,其中壮锦、绣球、香囊等壮乡手工可以把民俗文化与医药更好结合。因此,基于中医药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传承壮乡民俗医药文化。
(3)以“三元文化”为基础,将“中药传统手工坊”作为第二课堂的活动载体,通过提高学生对“三元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壮乡民俗医药文化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每学期定期组织中医药文化知识讲座等,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知识交流等大学文化活动,丰富大学文化内涵。②每周定期组织壮乡民俗医药文化活动及中医药传统手工活动,通过讲解靖西绣球、上林渡河公等壮乡传统手工及中医药壮药结合的民俗饰品,让学生加深对壮乡民俗医药文化的认识。③每学期定期组织举办手工大赛、招新活动及民俗手工艺培训等,并定期参加每年具有民族或医药特色的展览、展销会,积极对外宣传我校极具中医药文化与壮乡民俗手工的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通过以“三元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组织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改变过去传统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方法,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增强了社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