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角下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2020-12-29 14:39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班规规则法治

金 钊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一至六年级的法治教育始于规则教育,规则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针对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工作,需有重点、有梯度地逐步展开。

||| 校园生活中的规则意识 |||

对于校园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应从小学生适应校园生活以及与其校园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班级生活展开。主要体现在: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以校园中的铃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生活的一般规则,初步适应在学校的公共生活。这堂课中的几个话题都紧密围绕校园里各种各样的声音展开:“神秘的指挥”主题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声音会指挥大家按照一定的安排有序开展校园生活;“铃声告诉我”主题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时间发出的铃声带有不同的含义,要根据不同的提示铃声进行不同的活动;“升国旗了”主题内容,旨在让学生懂得升国旗时,听到国歌声响起来后,要立正站好,安静地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保健节拍”主题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听到眼睛保健操、课间操的音乐时,要积极锻炼身体,多多运动。除了这些基本的“号令”,不同的学校还可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号令”方式。如:上课铃,下课铃,运动员进行曲等。有的学校号令烦琐,有的学校号令相对简单,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时,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树立规则意识。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包含“班级生活放大镜”“大家一起来约定”以及“把‘约定’做成文明棋”三个主题。从观念到责任,侧重培养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规则意识,进行校园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启蒙教育。一般情况下,班级规则基本上是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及学校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的,并且大多是由班主任起草、决定的,学生很少或者不参与规则条款的讨论与决定,且内容多为禁止性规定,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班级规则多为被动接受,而这样其实不利于他们对于规则意识的建立与养成。基于此,本课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规的制订,理解班规的意义,进而实现学生从“要我遵守”到“我要遵守”这一观念的转变。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包含“班规的作用”“班规我们订”“班规重执行”“班规可改进”四个主题,重在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规则意识。本课教学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班级规则在班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制订班规的程序、方法,自觉接受班规的约束。同时,学生还要懂得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一定的程序修订和完善。修订班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即: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班级情况的变化,一些班级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实际学习生活,需要调整和完善的;二、有的班级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不再具备合理性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需要废除的;三、应对新情况,原来没有的一些规则开始被现实需要,需增加的。修订班级规则的前提是要维护班集体和班里每一位学生的权益,之后遵循一定的程序修订。过程中要突出民主,最终达到完善班规,树立学生规则、程序意识的目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选举产生班委会”“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两课,其内容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体现了“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这一价值观念。“选举产生班委会”的主题内容有:“班委会的职责”“班委选举有程序”“班级建设人人有责”。“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的主要内容为: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特别是班级重大事务时,需要民主讨论;决定班级事务有原则,即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协商合作等原则;共同的决定要落实,最终使决定具有普遍约束力。

||| 家庭生活中的规则意识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这一理念,从亲情伦理、家庭美德、家风及家庭内部制订的规则等方面开展规则意识教育。不同于其他领域对于规则意识进行的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对家庭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教育都是以整个单元而非具体的某一课来进行设计的。下面,我们就来进行重点介绍: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由“玩得真开心”“吃饭有讲究”“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四课组成,旨在教会学生什么是文明健康、安全愉快、自主治理的家庭生活状态。在针对学生进行的规则教育方面,本单元要求其做到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使用玩具、设备时,应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等。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由“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家庭的记忆”三课组成,旨在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在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情的同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教材的内容不仅涉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化、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也提及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重视家庭的文化现象。通过学习,学生应当明白感恩、理解、关爱,是一个家庭稳定的基础,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将感恩、理解、关爱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那么,家将会成为人们最温暖的避风港湾。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由“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三课组成,引导学生体谅、体贴父母,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由“读懂彼此的心”“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弘扬优秀家风”三课组成,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能自理、自立。在家庭发生变故时,也能给予家人一定的支持,并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在家风的传承过程中,家训应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这也说明家训在培养青少年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上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

|||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意识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核心教育目标,从社会生活中的公共规则、安全规则、公共秩序等方面开展规则意识教育。主要体现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中,包含“还是排队好”“哪些地方要排队”和“怎样排队好”三个主题内容,旨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在公共生活中,自觉排队的必要性,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哪些情境下需要排队,以及如何排队。进而帮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守规则,也要懂礼让。但是,现实生活中,想让小学低年级学生从内心接受和认同规则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处理事情的角度和方式还比较简单、直接,因此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排队是小事情而不愿意按规则来。那么,如何让他们认识到即使只有两个人也要排队、“一米线”既是文明线更是规则线的意义,以及明白即便遇到熟悉的人也不能让其随意插队,当礼让和规则产生冲突时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的道理,这些都是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去解决的问题。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中,教材强调了人人都要遵守安全规则的重要性。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先要组织学生对有关事故案例进行讨论,进而思考安全问题会给家人、社会带来何种影响,再让学生联系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进而增强遵法守法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包含了“生活处处有规则”“守规则要自觉”两个主题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对公共生活中较为抽象的公共规则进行学习,帮助其理解规则的意义,建立起无论在何种生活场景中,都要遵守规则的意识和态度。教学中,教师要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对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进行讨论,帮助他们认识到遵守规则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的,不仅需要克服从众心理,也要靠自觉。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中,包含“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两个主题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五年级学生的生活领域相比低年级学生有所拓展,他们越来越关注公共生活,对现实生活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生活还缺乏全面认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国家的角度,形成对构建有序生活的综合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共建有序公共生活的兴趣。

总之,规则意识的培育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反映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关于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掌握与规则相关的知识技能,增强其规则意识,培养其遵守各种规则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班规规则法治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My New Year Wishes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神奇的班规
班规“七问”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规则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