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70年探索与素质教育

2020-12-29 13:24汤子煣卢德生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汤子煣,卢德生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人才,这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引领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回顾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70年探索及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整个过程,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同时,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与发展进行分析,并对素质教育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索的反思,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演变

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我国各届领导人的倡导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别经历了初步重建时期、持续探索时期和稳定确立时期。

(一)1949-1978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初步重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已经有所萌芽,特别是民国时期,蔡元培、杨贤江、张伯苓等学者都十分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借鉴苏联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坚持遵循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3年,毛泽东鼓励广大青年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此后,“三好”便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长期引导着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1)石中英.“培养什么人”问题的70年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其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03.。德、智、体三育并重,这既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高志强.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全面发展观[J].湖南社会科学,2009,(4).。建国初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人民提供了当家作主的机会,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经过建国初期的短暂发展,我国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的发展被忽视,全国各地都陷入了盲目发展农业、工业的境地。此后,“文革”又对我国教育方针产生了进一步的歪曲,知识分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么批斗,要么就被批斗,人人自危,教育陷入困境。“文革”结束后,经过国家不断努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的实践在不断的磨合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一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4)彭颜红.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

(二)1978-2012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持续探索时期

在这一阶段,我国每一届领导人都对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关注,推动这一理论进入了持续探索阶段。197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提出,教育培养的人应该在身体、学习、工作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再次被人们所意识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非常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可以看出,他试图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人的能力,最终帮助人民实现全面发展(6)葛照金.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脉络探析[J].人民论坛,2012,(8).。

在江泽民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同等重要的,这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7)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186-187.。江泽民指出,国家的建设工作必须致力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8)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79.。也就是说,全面提高人民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只有全面提高了人民素质,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了创新,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在中国的发扬与继承(9)徐思钢,邱庆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新发展[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4).。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胡锦涛对“新一代”提出了四个具体要求,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10)石国亮.五四青年的创新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而非仅仅是青年学生,因而进一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三)2012年至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入推进时期

2012年之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我国不断推进。习近平将“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作为施政目标之一,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7].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这一时期,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现了新的跨越:其一,与中国梦的结合。“中国梦”描绘出了中国人民理想的生活蓝图,其价值追求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条件(13)傅华丽.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J].党建,2017,(5).,这两者的结合将全面发展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二,与五大发展理念的结合。2015年,五大发展理念被正式提出:创新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协调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绿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放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共享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14)冯霞.五大发展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4).。

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法以及路径。作为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新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一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新继承,是新时代习近平对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主体作用更加凸显的新定位(15)刘玖玲.习近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提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在此之前,我国有关全面发展的研究以及政策都主要围绕“德智体美”四个方面。但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劳动教育问题,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的观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特别突出创造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17)石中英.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自此,我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逐渐完善,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内在统一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得出不同的结论。有学者提出,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发展。扈中平(2005)提出,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实质,应确立两个理论前提:第一,“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社会和人生的信念;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18)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顾明远(2008)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指体力与脑力的充分发展,而且指人的体魄、智力、精神、兴趣、爱好、人格等各种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19)顾明远.终身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徐星美(2014)提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个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是应有之义;和谐发展是终极指向(20)徐星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诠释[J].江苏高教,2014,(6).。赵秉峰(2018)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三方面: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21)赵秉峰.论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J].理论观察,2018,(9).。

综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和社会全体成员以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22)胡月,胡显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代小学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8,(3).。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一系列新的教育观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高成为了我国教育根本的目标追求,学生素质的提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94年,为适应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要求,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这一术语。《意见》的第九点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23)杨兆山,时益之.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J].教育研究,2018,(12).这表明素质教育的概念得到了官方认可,代表着我国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型正式开始。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上三个文件,反映了我国素质教育从积极推进,到整体推进,再到全面推进的全过程,显示出我国素质教育实践探索过程的循序渐进。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4)王治霞.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9,(2).。从国家层面讲,素质教育的提出不仅是充分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还是实现以高度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人的层面讲,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1.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我国教育方针落实的重要表现。素质教育的教育宗旨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并不相互排挤,二者最终共同指向独立完整人的内在品质的发展和完善(25)毛红芳.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国实践与理论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实就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执著追求,人们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也日益加深。有学者提出,要祛除教育的功利化,使教育回归本性且遵循教育规律,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替代“制器”式的“以物为本”的功利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现实人”语境下的“自由全面发展”(26)姜敏.大学教育去功利化路径研究:“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J].北京社会科学,2014,(1).。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者的结合是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多方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自由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27)谢小萌,孙伟.试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有学者提出,不同目标层级定位和不同表述方式的理念是教育目的的时代意蕴和行动演绎,素质教育是教育宗旨的中国式表达,“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则是对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不同层级目标体系的深化、继承、演绎和超越(28)毛红芳.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国实践与理论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3).。素质教育是继承、发展中国教育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集中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理论创新。其以人为本,不仅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且在此基础上力求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展开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培养全体学生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健康的合格公民。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素质教育的探索发展

(一)从哲学的分析到多学科的研究

我国关于全面发展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中期开始。1955年,自从张凌光(29)张凌光.实行全面发展教育中若干问题的商榷[J].人民教育,1955,(2).(1955)发表了《实行人的全面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商榷》一文后,我国有关全面发展的研究迅速增多,仅这一年,《人民教育》就刊登了三篇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章。20世纪末,学者们开始更多从哲学思辨的方式来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如夏瑞庆(1980)、刘佛年(1981)等对于全面发展的概念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进入21世纪,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学者们提出要从人的实践过程中去把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迟国泰等(2012)对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30)迟国泰,曹婷婷,张昆.基于相关-主成分分析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1).,而李一红(2018)则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构思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教育(31)李一红.学生全面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文化教育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8,(10).。在这一时期,全面发展的思想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王策三(2017)也通过理论分析,提出要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32)王策三.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三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当代教师教育,2017,(1).。2010年至今,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政治学角度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更加注重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置入当代的话语中去研究(33)刘文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7,(8).。

(二)从强调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各届领导人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如1957年,毛泽东明确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出要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正式被纳入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将劳动教育纳入了全面发展教育的素质规格的范畴(34)司晓宏,樊莲花,李越.新中国70年义务教育发展轨迹、成就及愿景分析[J].人文杂志,2019,(9).。自此,我国对全面发展的相关研究的具体表述也变成了“德智体美劳”,如靳诺(2018)、石中英(2018)等人发表的研究论文。

(三)从面向学校学生到全体人民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是相一致的,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远程教育、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更给教育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也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建国之初,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能接受教育的人数非常有限,更别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渐渐进入了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特别是随着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成为了公认的事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就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人民而非仅限于学校中的学生。自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提出促进全体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了该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新继承,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新发展,是关切民生福祉的新表达,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新指南。它是新时代习近平对人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主体作用更加凸显的新定位,是治国安邦的逻辑基石和始发原点。我国积极展开扶贫工作,落实精准扶贫策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号角即将吹响,这些具体都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35)刘玖玲.习近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所提出的全球价值观,也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初级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从资本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过渡的必然阶段,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从理论立场、逻辑进路、价值目标等方面看,以人为本、利益共享等始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导向,这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所以,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诠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以建构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6)邵自玲.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理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

四、素质教育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索的展望

(一)扩大研究视野,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为问题的综合、交叉,即多个领域中共有的问题或交叉领域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问题要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但是,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面发展教育的现有文献来看,目前这些研究的主题还比较单一。纵观已有研究,尽管与其他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缺乏跨学科的研究。全面发展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学、政治学上的事情,还应该结合更多元的学科,特别是增加交叉学科的研究。可以看出,已有研究的主题一般还是较多套用某一理论或者基于某一现实问题,基于多学科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还比较少(37)刘文霞.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7,(8).。

研究主题的局限性说明了研究视野还比较狭窄。研究者首先需要扩大研究的学科视野,不仅要将单个学科知识与全面发展教育研究相结合,还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在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之间展开综合性研究。例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既要通过全面发展教育来提高人口素质,也要以城镇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研究涉及到了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其次,研究者还要扩大研究的国际视野,不仅要基于国情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还应该借鉴国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如美国、德国等,完善本国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最后,研究者之间还应该加强合作,加强相互间研究的迁移和验证,同时竭力与政府、高校等多方机构进行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全面发展教育。

(二)丰富研究方法,增强方法的多元性

人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个体,本身就存在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之面对的社会问题也日渐复杂多变,因此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在方法上要走向多元化、综合化。从已有研究来看,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采取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其中大部分都是采用思辨的方法,即基于研究者的理性认识能力及直观经验得出研究结论,比如很多对于领导人及马克思的经典阐述都是这一类。而实证研究数量还比较少,一般采用实证研究的都是对于全面发展评价模型的研究,内容比较单一。

研究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多元的研究方法能给我们提供独特的研究思路,有利于我们找到更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在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中,我们要把各个学科的各种方法相互结合、借用、嫁接,如,可以采用实证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统一的方法等(38)王为民,李东良.回顾、总结、评析与展望: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研究二十年[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为了丰富研究方法,研究者需要主动学习多种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不断结合运用,从而增强研究成果的专业性。比如,在已有的关于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中,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调研收集数据,再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建构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让信息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开发一些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习软件或者教育平台。

(三)突出问题导向,增强成果的实践性

指导实践是研究工作的本质价值所在。在今天,我们社会的现实情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要从实践出发,完善和发展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但是,综观已有的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在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既有框架和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做出的不同诠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创新。目前来看,尽管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现实问题,如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素养培养、家校共同体等,但这些研究还是少数,更多都是不同地区的经验分析以及一些经典思想的阐述。

因此,要增强研究成果的实践性,确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研究者需要增强问题意识,多与不同的人相处,关注人的发展,善于在实践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在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研究时,就需要深入研究每一个个体,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并基于实际资料的分析,得出具体的结论。此外,要增强成果的实践性,还需要改变学者们的观念,重视研究的价值和创新,鼓励学者们将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强调将研究的成果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检验,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注入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