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初尝思考之乐
和大多数理科学者一样,蔡宏圣身上有着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干脆利落的数学理性气质。1983年,蔡宏圣考入南通师范学校,这所全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给了他良好的职业训练与精神熏陶。从师范二年级起,蔡宏圣就开始了撰写教学论文的尝试,毕业前夕就在当时很有影响的《自学导报》上公开发表文章。
关于这篇“处女作”,蔡宏圣回忆:“现在的印象已经模糊了,然而那种成功的喜悦却一直温暖着我,引导着我。如果要说从什么时候对教育产生感情的,这一篇文章的发表应该算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他告诉自己,不要好高骛远,找到容易成功之处,让一个个小成功来完满自我。这样,在从教路上可以走得更为充实和久远。
蔡宏圣有一个特别的摘录本,里面是他的抄书笔记,关于这个摘录本,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师范毕业前夕,按照惯例,学校组织了前往苏州、杭州的毕业游。此时,蔡宏圣悄悄留了下来,整整一个星期每天都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抄书。《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录》的精彩章节抄录了一大本,摘录得最多的就是卢梭的《爱弥儿》。“当时的想法很朴素,家乡图书馆的教育类书籍又少又旧,要尽可能地利用师范学校的有利条件多做些资料的积累。”蔡宏圣说。现在打开这个摘录本,心中也不免升腾起一种感叹:当时怎么就一笔一画抄了那么多呢?
学生时代培养的阅读、思考、反思等良好习惯,为蔡宏圣日后的成绩做了极大的铺垫。1987年12月,工作不到一年半時间的蔡宏圣,就以《学生间信息传递、转化及其最优化问题》一文,获得南通市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而排在前面的一等奖获得者,则是当时已在小学数学界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张兴华。
这个成绩让蔡宏圣大为振奋,充分体会到了教育的乐趣在于思考。他时刻以一种思考者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把理论的思考与教育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此后的三四年时间里,他几乎每个月都有文章发表,这也促使他有更大的动力投入到研读与思考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蔡宏圣大部分的星期天,都要来到办公室,花上半天时间,看看书,翻翻资料,记记笔记。几年下来,摘录的卡片足有半米高——看到的有关资料、教学的点滴体会,他都及时记下贴进教材。日积月累,他用过的每一本教材,厚度几乎都翻了一番。
与数学史的美丽“邂逅”
十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为蔡宏圣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让他对课堂、教材和儿童的特点了然于心。2000年8月,他来到了市教研室工作,担任教研室副主任。角色的转变让他渐渐疏远了一线课堂。他不愿随波逐流,这时一个关心他的人对他说:“如果你还想在专业上继续提升的话,必须要回到课堂中去。”这样的关心让蔡宏圣开始警醒,2003年4月,他趁着一个大型教研活动的机会,逼着自己沉下来再次走上课堂。
那一次,蔡宏圣执教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这对一个当了十几年数学教师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挑战,几乎所有的教学都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加法算式“2+2+2+2+2+2+2+2”可以用乘法“2x8”或者“8x2”表示。蔡宏圣却揣着一份顾虑:如果我的教学在概念形成的关键节点也如此走过场,那么听课老师如何点评作为教研室副主任的我?于是,他开始琢磨:从加法到乘法,人类的认识是如何提升的?教学能不能重现这样的历史经典时刻,从而让学生透彻把握一个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和本质意义?
很多时候,第一次做某件事,可能源自直觉,没有理由。当初次运用数学史获得广泛关注的热闹散去之后,蔡宏圣慎重地思考起自己的专业发展该走怎样的路。事实上,这一次与数学史的美丽邂逅,让他有意识地选择了从数学史的角度去思考教学问题的专业成长路径。
数学史家莫里斯·克莱因“历史是教学的指南”的观点,成为了蔡宏圣思考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他提出:历史呈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叙说了人类认识如何步步深入,在抽象的过程中我们就能体会和把握认识提升的关键。他认识到,数学史具有回望与前瞻并存的特点,因而推动了数学及其教育的发展。
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疑惑:为什么有的孩子惧怕数学?为什么有的孩子学数学时觉得自己很笨?在教孩子认识负数、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等数学知识时,蔡宏圣沿着历史的脉络,主张在历史中甄别儿童的学习障碍,让历史来言说“教什么”。他表示:“只有把握人类认识提升的路径、过程,特别是遭遇的障碍、挫折,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习做出更加理智的判断。”
读数学史为了更好地教数学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试验区指导专家、中国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认为:研究数学史,是一种回溯——回到历史,回到原点,回到经典,回到过程,因而回到规律,回到发展方向上来。
然而,浅显的小学数学知识和高深的、源远流长的数学史,在一般人看来,这两者之间相隔甚远。据了解,我国关注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已有十多年时间,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案例开发则是HPM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蔡宏圣的观点很明确:鼓励小学数学教师读数学史,不是为了教数学史,而是为了更好地教数学。他表示:“一个教师了解了一段数学史实,他设计的教学能有多大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取决于他有没有读透进而读活数学史。”
看起来,一个小学数学教师要读透并读活数学史是很困难的。但蔡宏圣有自己的“读法”:为了教学的数学史研读,是立足于现实中的“人”而去关注历史中的“人”。他认为,数学史研究不是在教学中进行“历史复原”,不是为课堂穿上时尚的“数学文化”的外衣,而是从中发现人,发现规律。
在我们与蔡宏圣的对话中,他表示:“如果停留于历史的考察,我们只能看到数学发展的史实: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了什么数学知识。对于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来说,这些事实性的知识是有益的,但对于孩子们的数学理解来说,作用显然极其有限。而如果深入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部,保持着敏锐的‘怎样促进儿童数学学习的触角,我们就可以通过研读数学史,捕捉到其间隐藏着的丰富的教育基因。例如:通过数学发展史可以提炼出孩子们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数学家的困难可以预见和解释学生的学习困难,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可以作为安排学习层次顺序的参考,利用历史背景知识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上的弯路和挫折可以用来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如此等等。”
蔡宏圣坚定地认为,研读数学史的路值得继续走下去。正如成尚荣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已经有了很多风景,当大家都沉醉于已有风景的时候,宏圣在开启一扇新的窗,他研究的这些成果正在数学的田野里绽放异彩。在若干年以后,这些研究成果也许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将来不管有什么样的看法,有一个声音一定是非常响亮、强大的,那就是:曾经有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在数学史的田野里耕耘过,播种过,他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这一新视野的开拓,给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带来了一个历史性又具有时代特点的研究課题,他的名字叫蔡宏圣!
本刊专访
本刊记者:从一名初上岗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今天的特级教师、教育部名师,三十多年来您最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呢?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年轻的教师们?
蔡宏圣:这些年来,不同岗位的工作给我的共同感受是,一个青年教师应该在“乐于学习——勤于思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循环中反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中,学习是基础,思索是核心,实践和总结是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勤于思索”是核心呢?因为勤于思索,意味着能不断地探索、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意味着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做出新的解释;意味着能够对那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进行新的审视。也只有这样,自己的实践和总结才有价值。可以这样说,一个有锐气的青年教师可以不是个思想家,但不应该不是个思想者。
本刊记者:您入选教育部首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班的学员,在培养过程中,有哪些收获?您工作室的发展有哪些计划?
蔡宏圣:能入选首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班在西南大学进行学习提升,我既感到荣幸又倍感压力。这次学习,对我来说是谦逊人格的感化、治学精神的熏陶、思维方式的更新和知识视野的拓展。接下来,我将把培训中学到的运用于实践。我们工作室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智慧共享、美美与共”为宗旨,以“和谐数学”的教学品牌为基础,提出了“数学史视野”的研究方向。通过“领衔人负责制、项目推进制、每月例会制、共同维护制、开放流动制、课题跟进制、档案管理制”等大家商议的约定为基础,唤醒各个成员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以集中研讨和自我研修相结合为路径,通过读书交流、课例探讨、反思总结、课题研究、主题论坛、游学碰撞等形式,促进成员更新教育思想,锤炼课堂智慧,积累专业素养,提升学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