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光 热爱古丽·艾依提木合买提
摘 要: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改变是专业群建设的客观需求,立足服务地方产业的需求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所在。专业群建设中的内部逻辑关系包括纵向的逻辑关系和横向的排列式逻辑关系。专业群建设需要打破院校之间的专业建设的封闭性、院内专业建设的分割性两个桎梏。关键词:数字时代;专业群建设;逻辑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6-006-06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群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2019年2月13日,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这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具体指标。这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将专业群建设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可见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性。实现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离不开专业群建设的支撑,所以高水平的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现实的高职院校建设中,尤其是在开展专业群建设和组织“双高建设计划”申报过程中,一些院校对专业群建设的真实内涵、主要特征、内外逻辑关系把握不准,甚至出现严重偏差。原因在于对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了解不清晰,与地方产业的逻辑关系把握不准确,所以,在专业群建设中,其院校建设方向与专业建设路径不够清晰。笔者将从专业群建设的外部环境入手,廓清专业群建设的外部逻辑与内在逻辑,以此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
一、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改变是专业群建设的客观需求
中国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颠覆着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数字时代带给企业带来的的最大变化就是行业边界变得不再清晰,企业的跨界经营已成为必然,新型的市场生态和行业竞争格局已兴起。商业行为的单一化已被企业和行业的共生业态所代替,生态型的企业正在蓬勃兴起,例如阿里巴巴,已经不只是一家电商企业,它已经将零售相关的所有功能在网络上整合,构成一个以数据驱动的大型网络,链接起消费者、营销者、服务提供者、物流公司和制造者[1]。从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改变可以清晰的看到以下几点:一是阿里巴巴强大的数据平台,造就了阿里巴巴涉及诸多行业与领域的庞大业务规模;二是跨界经营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阿里巴巴从电商起家,如今的跨界经营超乎想象,具体有网络零售,跨境的全球业务,批发业务,数字媒体和娱乐,导航、外卖,金融支付,物流,云计算等;三是跨界经营产生的良好效益来自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广泛应用,其中高度数字技术的人工智能广泛应用最为重要。
从传统制造企业海尔集团的商业行为变化来看,海尔集团是当今世界白色家电制造品牌排名较前的企业之一,年营业额达350亿美元,在全球各地拥有员工7.5万人。[2]即使世界知名的传统制造企业在数字时代来临的初期,例如海尔集团也面临巨大的危机,市场开拓能力减弱,库存积压严重,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经过实施数字化改造,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传统制造企业与数字化结合的典范:一是用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以企业平台作为连接点,成立独立运营的小微公司。目前,海尔集团已成立了4000多个独立运营的小微公司,每个小微公司,占海尔集团市值10%以上;二是建立了开放的跨界经营生态系统。有网络遍及整个中国的海尔物流,有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海尔集团供应商与经销商)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海融易”,有为一万个社区提供本地农产品直供快递柜“日日顺乐家”;三是实现了三个大转变:从整体式大企业转为小微公司、从严格界限到开放创新、从恐惧创新转变为大规模创业。
上述两种典型企业的发展与转变,充分说明,无论是新型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的制造企业,都在数字化时代迎接挑战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必须认真学习与研究,无论从知识储备或实践技能的掌握上都要尽快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会被社会与企业唾弃,被时代淘汰。无论是新型的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的制造企业,都有一个共性的现象:数字时代的企业越来越开放,跨界经营越来越普遍。这就需要我们在组建专业群,力求通过专业群的力量,培养综合能力强、思想意识开放,多种技能型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这是数字时代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客观事实,也是高职院校广泛开展专业群建设的外在逻辑。
二、立足服务地方产业需求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与根本目的是紧密服务地方产业。2019年4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二条提出专业群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专业群定位准确,对接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地方产业与专业群建设的逻辑关系,在教育部的“双高建设计划”中的“三个要求”已经明确: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
(一)如何使“当地离不开”?
当地离不开是从内涵上界定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即地方社会许多行业与企业的人才供给离不开本地高职院校。而一些高职院校喜欢盲目求大,忽视地方产业特色,在办学定位上,忽略服务地方产业这一根本性的目的,盲目提倡“服务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规模冲动”。
教育部在如何做到“当地离不开”这一问题有清晰的论述,必须紧扣区域发展、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创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这段话内涵丰富,歸纳起来的逻辑很清晰。定位要紧扣区域,只有紧扣地方产业与区域经济,才能获得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支持,才能获得企业与行业的认可,就业才能有良好的前景。途径就是要与产业高度融合。教育部提出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要使企业与高校成为“命运共同体”。这就充分说明,企业与高校只有高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符合企业的需求,当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企业的骨干组成部分时,就实现了“当地离不开”。平台是指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奠定了企业与高校“双主体”育人的基础,企业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也是学生顶岗实习完成和检验技能的基地。同时,高校也是企业工人与技师提升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基地。实现了上述的几点其结果就实现了“当地离不开”。
(二)如何使“业内都认同”?
紧贴行业、企业,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让行业企业都认同。教育部在“双高建设计划”中的这段解释,字句不多,内涵却很丰富。首先,进一步明确高职科研的对象是“行业、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这与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高度一致。其次,科研的类型应该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相一致。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不是高职院校的强项,应用型研究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再次,提出了检验研究成果的方法就是行业企业都“认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创新:(1)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视,提高服务行业、企业的意识;(2)行业与企业要对高职院校充满信心,主动与院校交流行业、企业的技术需要、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并给予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3)创新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引进院外有关专家,协同创新,开展科技攻关;(4)双方要建立对应用技术研究创新的政策激励机制,使教师在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
(三)如何实现“国际可交流”?
国际可交流是教育部在“双高建设规划”中第一次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首先,这是教育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支撑;其次,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的延伸和提高。延伸是指随着地方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也是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世界格局已经使地方、国家与世界紧密的链接在一起了。“提高”是指地方产业链延伸到国外,行业的标准必然是国际化的标准。因此,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是服务区域、行业和企业的高标准化。
如何实现国际交流?一是国际院校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更好的满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二是校企合作。院校与那些将产品、技术和服务输出国外的企业合作,以获得服务于国际市场的技术与技能;三是模式与内容的交流。将中国高职教育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与标准与国外进行合作、交流。
三、专业群建设中的内部逻辑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从总体上看,东部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落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比较多,产业链配套比较完善,落后地区产业不发达或者配套不完善。但是,不管是发达还是欠发达,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都应或者必须紧密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就是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产业,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会有支柱产业。然而,在现实的专业群建设中,往往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误把新专业当作重点专业
例如,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在连传统制造工业都没有情况下,却将人工智能制造专业当成主要建设专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理由是当地一些企业有些岗位在使用机器人。这种把个别现象当成普遍现象的行为是不符合实际的。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制造,制造的工具是人工智能机器。制造产业都没有,何谈人工智能制造,用机器人制造设备或者制造机器人。脱离了当地支柱产业的现实需求,即使投入再多,也很难培养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更无法建设高水平的专业群。
(二)忽略自身特色或优势专业
一些地方,由于所在地区地理结构的原因,使得某些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在一些偏远贫困的山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冶金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社会和家长的误解与偏见,对涉及冶金行业的专业不感兴趣,学生报考人数较少。由于当地高职院校在这些特色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造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专业团队对产业的延伸领域缺乏研究,使得专业单一,长期都没有任何变化。于是出现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为地方企业创造了很多效益,企业需要大量人才,但该类专业却是门庭冷落的现象。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办学的指导思想与办学定位偏差。
在过分注重不具备地方产业优势的同时,也不重视地方优势产业的发展,甚至对地方政府关注的行业充耳不闻,感觉地方优势产业不够先进与时尚,便放弃了服务这些优势产业的专业建设。如一个地区,政府将城市定位为旅游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将健康旅游和民族风情文化建设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但当地高职院校,不注重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却投入大量资金开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民航管理等最前沿的专业。
(三)错把专业堆积认作专业群建设
专业堆积往往是从专业的相近或相似度来考虑的,并没有与地方产业优势相结合。例如,某院校,在申报专业群建设时,把一些专业堆积在一起。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这种专业堆积的原因是未看到专业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上五个不同专业基本上都属于销售的范疇,只是销售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专业之间缺乏内在的互补性,最关键的是,这个专业群的落脚点缺乏扎根于地方产业的深厚土壤。因为这所高校所在的地区,商品经济并不发达。
再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这个电子商务专业群由五个专业组成,分别是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这个专业群的科学性在于以下几点:一是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业务上有关联性和互补性,专业侧重点不同,有侧重于电子商务的软件技术,有的侧重于硬件技术,还有一个专业的连接线就是万物互联;二是各个专业的专业技能和对应的岗位不同,专业毕业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不同;三是这个专业群体现了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开放度。最重要的是,这个专业群符合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当地政府的工作报告与愿景规划中,十分明确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四)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
专业服务地方产业是高职院校兴办之初衷,随着数字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特别是行业与企业生态环境的变化,急需专业群合力来满足产业人才的需求。专业群在合力满足地方产业需求的过程中,其内在的逻辑形式应该有以下两种:
1.纵向的逻辑关系
这是地方产业带的客观需要所产生的一种现状。在这个产业带或者产业链上,涉及产业的上游、中游与下游。产业之间存在上下之间的依存关系,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满足这个产业带的不同专业有机组合的专业群。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广西河池市,是该市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河池市是广西著名冶金矿藏之乡,冶金行业占居河池的GDP和财政收入的重要地位。该院在申报专业群建设时,紧密围绕这个支柱产业做文章。申报的“冶金与机械制造专业群”就充分体现了纵向产业群的逻辑关系。在这个专业群中,冶金与化工分析专业是专业群中的龙头专业,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强,曾为地方冶金行业创造出很高的经济效益。冶金与化工专业对应的是产业上游,满足冶金行业的矿石原材料的化学分析与冶金的提炼技术,这是该产业链的第一环。机械制造与维修专业对应的是冶金行业中矿石产品的加工与机械设备的制造、应用与维护。这些机械设备使用量大,具有地方矿上使用的独特性,属于产业链的中游,這个专业属于该院的机电工程系。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是冶金产品(初级产品)的仓储、运输与管理,属于产业链的下游,物流专业属于财经与商贸系。这个专业群,横跨了该院的三个系,几乎整合了三个系相关的最优质的资源来服务于地方产业链的需求,呈现出比较科学完整的逻辑关系。
又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群建设。该学院以服务第一产业闻名,申报的专业群中有一个是“茶叶与旅游策划专业群”。该专业群有茶叶种植专业、艺术设计与产品包装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个专业群中,核心服务的主线是围绕着茶叶产业开展的建设。茶叶的种植在该院历史悠久,该院前身是广西热带作物和茶叶研究所,科研实力雄厚,在广西内知名度很高。茶叶是广西首府南宁积极发展的特色产业,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这个专业群的设计很独到:茶叶种植专业是产业的上游,要实现的是如何选育、种植和茶叶的加工;艺术设计与包装专业要实现是对茶叶产品的精美设计与包装,以提高产品的内涵与外观的吸引力,电子商务专业要实现的是如何在互联网上扩大茶叶产品的销售,这两个专业属于茶叶产业链的中游;旅游策划专业是要解决如何把众多茶园策划成旅游景点,满足观光者的更多需求,这个专业是茶产业链的下游或茶叶产业的延伸产业。
上述两个专业群虽然服务的专业链各不相同,但是纵向逻辑关系的特点十分显著。一是服务的产业链具有显著的上下游的产业区分,但是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有些产业链并不十分紧密,但也具有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即使这种关系属于松散型的);二是专业群之间的关系因为满足服务的对象而构成了紧密的关系,这种原本封闭的专业之间因为服务对象的原因而连成了一条线,这条线上的专业实现了专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三是专业群的专业设计改变了过去的单打独斗,紧密围绕产业链,寻找技术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相近的、职业岗位相连的思路,重构专业培养目标,重新规划、设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专业开放、服务能力增强的目的。
2.横向排列式逻辑关系
横向排列式逻辑关系服务产业的特点与纵向式逻辑关系有明显的不同。纵向逻辑关系服务的产业链比较长,带有比较明显的上下游关系特征;而横向排列式的逻辑关系服务的产业往往是产业比较集中,换句话说,产业带不长但是产业“很厚”,只要集中在科技含量比较集中的制造业。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专业群”由以下专业组成:轨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数控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电机与电气技术[3]。这个专业群的显著特点是:一是集中服务于地方最有实力的第二产业——制造业,进而服务“轨道交通装备”这一细分市场。虽然产业链的长度不长,但产业的“厚度”很厚;二是专业群中的各个专业的服务地方主次分明、分工明确、条理清晰。作为龙头专业的铁道机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服务的对象是轨道交通的主体产业,主要包括:机车、动车、地铁生产制造,这些都是该产业群的核心部分;作为骨干专业的数控技术是核心产业群的配套部分,使用数控技术对上述产品进行生产与加工;作为支撑专业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电机与电器技术,主要服务于核心产业群的外围:主要是通用机电设备、电器设备和其他配件的生产制造;三是专业群的密切联系的主线就是轨道交通设备的制造,在完成这个整体制造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主要设备、次要设备和外围设备。这种专业群是横向排列式的逻辑关系,不存在产业的上下游,而是围绕核心设备形成圈层状态。
横向排列式专业群的专业实力往往具有专业的深度,技术含量高,这与产业自身的特点相吻合。轨道交通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业,也是湖南株洲最大支柱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占株洲市GDP的70%以上,2018年产值就突破1000亿,2020年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株洲市未来的规划是创建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
四、专业群建设需要打破两个桎梏
虽然专业群的建设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但从专业群建设的外部宏观环境看,与数字时代的要求差距甚远,仍然处于微观层面的创新与改革,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商业模式下企业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因此,专业群的建设还需打破两个桎梏:
(一)打破院校之间专业建设的封闭性
院校间的封闭是目前专业群建设的盲点。数字时代的商业生态环境呈现开放性、共生性和跨界经营,这种新的商业生态环境要与之相对应的高职院校专业也呈开放性、共生性和跨院校办学。如不进一步开放办学、开放办专业,整合社会与院校多种资源培养人才,教育与教学就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满足不了开放环境下的企业人才需求。
在打破院校间专业建设封闭性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中国教育报》在2019年4月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5所高职院校组团试点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4]的文章,介绍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分别合作整合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信息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5个专业,组团前往非洲的赞比亚,以中国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结合赞比亚国家实际,研发、制定相关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合作筹建了“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1+1大于2的作用,形成了成功的“整合国内优质专业资源,合力服务国外职业教育”的开放合作模式。
以下模式在国内同样切实可行。例如,国内一个区域在实施某项重大工程时,本地一所或若干所院校不能满足重大项目人力与技术支撑的现象越来越多,需要启用这种模式快速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推广这种模式,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考评机制的创新,将这种模式的实施与校园的整体考核相挂钩;二是与下拨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相挂钩;三是与招生的指标相挂钩;四是院校之间互认学分,教师互动互用,资源共享。
(二)打破院内专业建设的分割性
虽然各院校高度重视“双高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专业群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申报的时候重视,申报结束依然是老样子;二是材料上的内容写得富有创新与改革,但落实起来困难重重,甚至申报结束就忘记了材料上所写的改革与创新内容;三是申报时候的重点专业,申报结束就重新恢复到了非重点,材料上报的各种财力支持,事后很多都打了水漂。
要做大做强专业群,必须克服上述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专业群建设:(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变,尤其是数字时代的商业模式和企业行为已经发生了顛覆性的改变。领导要带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商业生态的基本规律,深入行业与企业,全面了解生产一线岗位的变化与需求。(2)成立专业群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专业群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将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全院的其他专业中,最终实现全院专业群的建设比重越来越多。(3)深入改革与创新。首先是改革传统的二级学院管理的模式,按照专业群的结构需求划分学院,打破过去传统的条块分割的二级学院管理体制,将有产业链接关系的专业划分到一个大的二级学院。(4)师资队伍按照专业群进行组织与配备,不再按照各个专业划分与使用教育资源,同时把行业与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聘请担任专业群教师。(5)重新编排实习实训场地等各项硬件与软件资源,同时按专业群的规模配备学生管理干部。(6)深化学分制。采取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然后将专业群中公共基础知识课统一协调规划,实现课程建设的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以达到宽基础的目的。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分要互认。(7)成立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专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行业标准、岗位设置和技术技能标准,总结专业群在服务地方产业中的成功经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总之,高职的改革方兴未艾,高职的改革必须紧密围绕数字时代所带来的一切变化,才能培养出行业企业和社会、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明.阿里巴巴与未来商业[M]//哈佛商业评论.蒋荟蓉,译.杭州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18:70.
[2]加里.哈梅尔. 终结科层制——海尔为适应数字时代重塑管理[M].//米歇尔.扎尼尼,哈佛商业评论.蒋荟蓉,译.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2018:102.
[3]李忠华.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建设——维度原则与创新视角[EB/OL].(2019-1-2).https://m.sohu.com/a/288502475_ 97872.
[4]5所高职院校组团试点协同行业企业“走出去”[N].中国教育报,2019-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