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广
摘 要:高考试题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环节,对日常教学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旨归,文章研究高考试卷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领会试题中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指导教学活动、复习备考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考试卷;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践,学界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核心素养涵盖了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是达成素养的理论前提,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骨架,史料实证则是实现素养的具体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概而言之,前四种素养可以说是历史学科内在的技术性要求,是学好历史这门课的必要条件与要达到的学科基本能力,而家国情怀则是历史学科的育人旨归,起着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是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更有学者直言,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知关于本民族历史的基本事实,建构起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很好地解决了中学历史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家国情怀既是中國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也是一个人形成民族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的基石。所以,家国情怀可以说在核心素养中扮演了“压舱石”的角色。
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因应形势,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试卷中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近两年的高考历史全国卷就很好地渗透了家国情怀的素养理念,笔者不揣浅陋,试举例分析一二。
2019年全国Ⅰ卷第42题以钱穆先生名著《国史大纲》的开篇导言作为文字材料,命题立意鲜明,家国情怀蕴含其中。试引用试卷文字材料如下:
材料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本题的要求是“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开放性试题历来是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创意创新的主阵地,本题既有难度,又有深度,既能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又能落实家国情怀,实现价值引导。钱穆先生通过这段话提出了新时代的国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基本了解本国的历史过往;二是对历史的态度怀着温情与敬意;三是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更不能推诿责任于古人。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应时势而发,绝非空谈。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渐加重,有亡国灭种之势,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从抵制到服膺,个中曲折艰辛,一言难尽。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鼓吹西学,确是启蒙了一代人,但也正是这种严峻的内忧外患之势,不少知识分子“病急乱投医”,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一切中国传统文化。其后虽有国粹学派的反对,但新文化运动这种盲目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做法,亦导致民国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所以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有一极为重要的动机,即在日寇侵华的大时代背景下,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大力鼓吹民族历史文化,力图增加读者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抵抗外侮奔走呼号,可以说是抗战乱世中,一个知识分子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借学术激扬民气,鼓舞斗志,心怀家国之情,溢于言表。
本题还有个很重要的信息点,那就是在材料结尾特意点出了“1940”年这个时间信息。抗战局势险恶,时局衰微,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钱穆先生是带着写给亡国人的心绪,写下了这部著作。所以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篇写下材料中的这几句话,是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一种自觉,努力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侵略,提出对于历史不应苛责,应有适当的“温情与敬意”,尤其时值中华民族正在浴血抗日的阶段,当下的民族危机需要年青一代奋发有为,而不是推卸责任于古人。
“评析”的设问方式,必然要先分析观点,再展开评价,本题考生在答题时,可能并不知道钱穆先生这段文字背后有如此艰辛曲折的历史背景,但是,读完材料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容易地切入主题,第一是关于评判历史的态度——“温情与敬意”,对过去的历史不是苛责,而是尝试着回到时代的历史情境中去,带着敬意理解历史;第二是不能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承认本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要知道中国文明之所以能传承延续几千年之久,自有其优点所在,即使在近代我们落后了,中华民族的着眼点应该是奋起直追,而非自我否定。
家和国到底在哪里?我们要学生建构起怎样的历史观、价值观?我想通过这道题目基本达到了目的,这道开放性试题引用钱穆先生的这段话,立意考查家国情怀,言之有物,自然真诚,极具感染性,是核心素养考查落到实处的好案例。
如果说2019年全国Ⅰ卷42题是钱穆先生用著书来言说家国之情,那么第47题的选材就是刘源张院士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兹引题目材料: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