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佩佩
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100年前便已赋予的崇高理想,不是说辞,而是立身之本。时至今日,中国人民正在无限接近这个久远的期盼。而在所有推动期盼实现的力量中,自己的双手和勤劳的奋斗最为关键——那便是人的力量。
走在扶贫路上,杭州始终深谙人才之道,并以此源源不断地传递、践行、发扬——要想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核心在于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深化劳务协作,让困难者站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杭州开展“店小二”式服务,坚持劳务输出与就近就业并重。“政府+企业+劳务经纪人”模式、“浙籍企业、帮扶项目、扶贫车间工厂、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创业工坊”五位一体的就近就业体系、“1+2”“2+1”订单式联合培养……通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杭州不断在人员培训、创业扶持、就业见习及劳务输出等方面发力,促使扶贫模式从外生性继而向内生性转变。以黔东南为例,截至目前就已累计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赴浙江就业4685人,开展贫困劳动力订单式培训107期、4058人,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业16441人。同时,针对杭州劳务市场需求与恩施劳务能力不匹配问题,杭州面向贫困户积极开展各类岗前培训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形成了“恩施厨娘”“恩施月嫂”“恩施司机”等劳务输出品牌。
突出人才交流,让自尊者有志。在扶贫攻坚的最深处,杭州紧贴医疗、教育、农技等方面人才需求,通过双向挂职、技术指导、两地培训等方式,积极构筑人才交流平台,互换理念,激发活力,使得当地人才队伍建设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恩施州每年选派近百名优秀干部到杭州市及对口帮扶区挂职锻炼学习,黔东南州共选派273名干部到杭州挂职锻炼,选派744名专技人才到杭州跟岗学习锻炼,通过实施“人才交流双百千”工程,培育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发挥创新协作,让前行者幸福。伴随着人才的涌动,杭州将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不断复制,注入一片又一片亟待希望的土地。通过产业合作、人才交流、项目带动等方式,杭州精准引进、吸收与协作地区结合度高、着力点准、急切需要、先进实用的技术,并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快速發挥经济效益。以黔东南为例,杭州为当地引入147项先进技术,实现了西红花栽种、小蚕育种、双髋关节置换术、肝切除术等多项技术“零的突破”。杭州与恩施协作共建“双创基地”,累计培训3954余名致富带头人,经过培训成功创业1695人,涌现出建始“黄四姐”等一大批创业致富能人。
努力锻造队伍,让战斗者有力。这些年,杭州在脱贫攻坚的最深处设立前方工作机构,源源不断增派“精兵强将”,毫无保留。包括市对口支援阿克苏指挥部、市对口支援西藏色尼区工作组、市对口支援青海德令哈市工作组、市帮扶贵州黔东南州工作队、市帮扶湖北恩施州工作队,以及在山海协作衢州市柯城区、丽水市缙云县和龙泉市设立前方工作管理组。截至目前,全市选派对口地区挂职党政干部 103人,教师医生等专技人才886人,并不断涌现先进典型,如“时代楷模”陈立群、社会力量帮扶“名誉村长”、两次荣立三等功“担当作为好干部”黄宏瞻等一批挂职干部人才,逐步形成杭州品牌。2019年1月,为集中力量推动多地扶贫协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杭州继续在体制机制上实现新一轮突破——将隶属于市发改委的三个处单独划出,专门成立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与前方工作机构一同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对于如何发挥人的作用,杭州“深有感触”——让扶贫干部怀揣荣耀之心投身扶贫事业,让社会力量集聚涌入形成磅礴动力,让本土百姓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舞台。脱贫攻坚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这些人的力量,正烛照着未来。面对扶贫路上的未知,杭州坚定地向前迈步,初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