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芳
过去缺销路的阿克苏农产品,如今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红果品;92个贫困村当股东,一枚鸡蛋也能“滚”出扶贫大产业……这样的场景总是在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的大地上生动地演绎着。在对口工作中,从杭州出发的,除了资金、项目的流动外,更有产业发展经验的交流、思想观念的碰撞、以及城市发展路径的探索。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长出经济“参天树”的秘诀。“从前是年轻人往外走,现在是人在家中坐,钱从茶园来。”恩施龙凤镇龙马村贫困户唐清玉的笑声,是这方土地上发生蝶变的缩影。五年来,杭州在恩施、黔东南全面动员浙商(杭商)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引导企业投资达199.0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16017人。与此同时,恩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黔东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4%。其中,恩施州全域旅游發展助力脱贫致富典型做法更是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做深产业协作文章,是激发内生动力的钥匙。在恩施,杭州实施了“农特产业”“旅游业”“硒品入杭”“浙企入恩”四大产业合作提升工程,有力地帮助了当地增强造血功能。在黔东南,杭州探索出了丹寨县药瓜套种模式、施秉县立体种养模式等发展模式,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完善了产业结构。从注重当地产业发展特色助力内源性脱贫,到完善产业链条互补构筑地区商业标准,再到立足资源禀赋促进长期稳定脱贫,杭州着眼自身城市优势,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的力量精准而有温度。
产业兴而促创业就业,是盘活区域发展的棋子。作为杭州(余杭)电商助农基地的首个示范项目,天柱县社学街道金山村返乡大学生熊英的创业变得容易多了,她的土鸡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市场从周边开始拓展到更远区域。将视野放远,可以看到杭州援建扶贫车间325个,吸纳就业人口26143人。通过产业的发展,创业、就业“三业联动”,杭州正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创业的热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
万水千山总是情。小村庄里因产业而有了绿色崛起的支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因发展而充斥欢声笑语,山间地头因腾飞而响起了致富的轰鸣声,更远处是,一张张更宏伟壮阔的蓝图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