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研修生派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2-13 16:02吴菡卿
考试周刊 2016年105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

吴菡卿

摘 要: 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持续下滑,中国对日研究生派遣的市场不断缩小,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本文通过对现中国对日研修生的派遣现状及相关市场的分析,结合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及趋势,寻找出具有可行性,可以进一步开拓、巩固并发展对日研修生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 中国对日研修生 劳动力短缺 劳务输出

二战结束后,日本奋发图强,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发展成为以出口为主体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高峰,海外投资迅猛增长,在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日资企业。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本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原本禁止企业雇佣外籍劳动者的日本政府于1981年正式在签证类别上设立了“研修”的在留资格,以这种变通的办法引进外籍“研修生”来日本研修,缓解日本本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日本研修生制度产生的背景及现状

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降低成本成为日本各个企业最紧迫的课题,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向便是减少用人成本的开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企业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办法∶一是到外国办厂,利用国外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生产自己的产品;二是从国外大量招收研修生,以低廉的研修补助来减少雇用本国人员的开支。一些中小型企业或者家族企业及无法到国外办厂的建筑行业及服务行业等,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最终采用招收外国研修生这一方法。1990年6月,日本以法务省法令的形式创立了“研修制度”。所谓“研修”,日本入境管理局的定义是“为日本政府或民间机构接受的以学习技术、技能和知识为目的的活动”[1]。

研修生在赴日之前通常已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赴日后须进行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研修,回国后应从事与在日本学到的技术知识相关的工作。1993年,为了进一步解决日本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本政府扩充了原有的外国人研修制度,设立了技能实习制度,技能实习生可以在雇佣关系下为日本企业服务,实习时间最长可达2年,到1997年延长至3年。针对目前日本日益严峻的劳动力不足问题,2015年1月30日,日本法务省公布了《外国人研修制度修正案》。截至2015年1月,“外国人研修制度”的对象职种共有69种。日本政府也将护理等加入对象职种范围。外国人研修期将从最长3年延至5年[2]。

研修生接收制度自确立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至今日本各地企业接收的各国研修生数目已经十分庞大。起初,日本接收研修生的企业仅限于在国外有投资或者有国际贸易往来的日本企业。之后,随着日本研修生政策的不断放宽,由日本当地的工商会议所或者行业组合牵头,也可以接收一定的研修生。根据此项政策,日本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类行业组合,日本企业接收研修生的数量随之大幅度增加。目前,研修生主要来自于中国、越南、菲律宾等亚洲各国。根据日本法务省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日本国内共有192655名外国技能研修生,较上年同期增加14.9%,其中中国研修生总计89086人,占比46.2%。

日本作为经济发达国家,接收外国研修生,一方面解决了本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外国研修生在研修期间学习日本的先进技术,之后回到本国为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本身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是,随着近年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的不断加剧,一些被称为“3K”(重体力、危险、污脏)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外国研修生来到日本之后,从事的往往就是这些“3k”行业的工作。

二、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历史及现状

一直以来,对日劳务派遣工作都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对日劳务输出始于1979年,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90年5月):这一阶段是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起步阶段。日本通过合资企业或贸易伙伴接收研修生,日本大企业一般采取这种方式,但人数不多。

第二阶段(1990年6月至2007年11月):这一阶段是外派研修生日益规范,对日劳务输出不断发展的时期。当时,日本接受研修的机构主要是商工会议所、各协同组合,以及法人组织。其中,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的是日本国际研修协力机构(JITCO)。这是一个半官方机构,成立于1991年,不仅负责“提供信息和介绍业务”的中介服务,而且承担与接收外国研修生有关的政策制定等政府职能。

第三阶段(2007年12月至今):这是研修生制度调整的阶段。2007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了《推进规制改革三年计划》,一方面延长有高度技能的外国人的在留期间,填补劳动力空缺;另一方面着力实施“五年内不法滞在(黑户口)外国人减半”目标,加大在留资格的审查力度[3]。

由于现如今中日两国外交关系持续紧张,影响了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正常交往,再加上日本国内经济持续萧条,中国对日研修生的派遣业务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研修生派遣的市场缩小,竞争愈加激烈,导致研修生市场的开拓、巩固与发展的难度加大。因此,如何保持并扩大这一业务,成为现如今发展对日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中国对日研修生市场的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的中国对日研修生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赴日研修生人数不断减少,市场不断萎缩。过去,在许多中国民众看来,只要家中有一个人可以去日本做从事单纯劳动的研修生,一家的经济状况都可以得到改变。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众收入水平提高及日元大幅贬值,在日中国研修生人数不断减少。许多中国在日研修生纷纷离开日本,甚至出现了集体回国的现象。

日本法务省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在日中国研修生为151094人,2014年为105382人,6年间人数减少了近三分之一,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据继续下降,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在日研修生为89086人。与此同时,越南研修生人数在6年间增长了2.5倍,达到了2014年末的34,000人,仅次于中国,居第二位。

第二,中国对日研修生不断出现脱岗、失踪等现象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严重障碍。根据日本政府法务省的统计,到2015年10月为止,依据日本“技能实习制度”来日本的外国人失踪人数已达4930人,预计2015全年失踪人数可能接近6000人,其中中国研修生失踪者比例最大。研修生失踪人数激增,再次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研修生制度”的关注。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研修生脱岗、失踪”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艰苦的工作条件,极低的报酬,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语言的无法沟通。这些因素最终导致许多中国研修生们纷纷脱离原有的岗位,另谋出路。其中部分研修生受到中介高工资诱惑转移工作地点,也有一部分为了逃离恶劣的劳动环境情况,因而“失踪”。这些失踪的研修生当中,非法滞留情况居多,也有极少数研修生失踪后申请难民认定,获得特别在留资格。

四、中国赴日研修生市场扩大的对策研究

尽管存在上述影响研修生业务扩大的因素,但是日本研修生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研修生的市场需求也是长期存在的。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

首先,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中日劳务合作的领域。目前,中国赴日研修生所从事的工作还是主要局限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些纯体力型的产业,如纺织及服装加工业、机械及金属加工业、食品加工产业、建筑业等。随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劳动者不必走出国门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相关产业的研修生近年来一直在迅速减少。因此,中日两国的劳务合作领域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由传统的制造加工业转向日本的服务行业等。

其次,我们需要完善相关的对日研修生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一批具备较强实力的商业性劳务输出机构。外派研修生工作,实质上是一项涉外工作,因此,我们建立起一套完整地对日研修生管理制度,明确对研修生的管理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应该发展一批具备较强实力的办事机构和人员队伍,能够及时掌握中日两国的有关政策和市场动态,可以灵活地协调并处理日常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另外,我们需要提高对日研修生的基本待遇,加强对赴日研修生的管理工作。由于日本的接受机构不按合同支付研修补贴、技能实习生工资,不按照日本法律规定提供合理的待遇,加之研修生到了日本之后,语言及生活习惯的种种不适应,导致中国赴日研修生发生“失踪”的情况较为严重。

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除了要严格按照日本法律规定给研修生提供相应的工资补贴,改善研修生在日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同时,中方需要加强对赴日研修生的管理工作。研修生在工作过程中产生负面情绪或者问题时,要对研修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防止研修生在赴日之后出现“失踪”等现象。

最后,我们可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研修生选拔制度,提高研修生的相关素质。为了防止研修生在赴日之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在选拔研修生时,我们就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明确选拔的标准,从而保证选拔出的研修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在日本工作期间可以顺利度过。

五、结语

尽管现阶段中日两国之间的劳务合作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相信,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加之中日双方真诚、互信、友好地合作,中日劳务合作必将稳定、持久地发展下去,并且不断谱写出中日劳务合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卢红丹.我国派日研修生是“劳动者”吗[J].人力资源,2010(10):34-37.

[2]王海波,李明阳.赴日研修生:5000人失踪为哪般[J].海内与海外,2016(2):10-12.

[3]宋德玲.中国对日劳务输出的特点和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2(5):64-68.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关于油田企业劳务输出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对外劳务风险防范研究
山西吕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思考
我国劳务输出法律体系及保障机制的构建
在俄罗斯的中国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