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务输出直接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多少,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大问题,对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西贫困地区吕梁市为例,从劳务输出的三种主要形式即自发输出、“裙带”输出、组织输出入手,分析新农村建设下劳务输出的现状。针对吕梁市劳务输出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日益显著、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的特点,吕梁市提出了多项劳务输出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从政府、农民、用人单位以及中介组织等多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职业技能培训为先导、制度创新为动力,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中介服务、法律维权等手段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县域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格局。在夸后的工作中,要在劳务输出途径、规模及质量上不断求创新、谋发展,推动吕梁市尽快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关键词:山西吕梁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劳务输出
中图分类号:F32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014—06
一、山西吕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现状
(一)主要组织形式
劳务输出就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过程。随着农业的技术进步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加。这将成为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大问题。
劳务输出一方面要有剩余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要有吸纳劳务的企业或产业。按照经济学原理,劳动力是否有剩余关键要看边际劳动生产率是否为零,此后增加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多少直接表现为农村的贫困程度,剩余劳动力越多可能越贫困。目前吕梁市劳务输出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如下几种:
1、自发输出。从正规组织定义的角度看,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主要是以自发的方式实现的。纯粹的自发输出是指输出者个人或数人在没有他人和组织的帮助下,自己确定和前往输入地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和形式。在这种条件下,个人除了通过大众媒体获取信息以外,主要凭借自己对劳务供给地点的猜测和判断,独自或结伴前往某一地点,寻找用工单位,并与用工单位协商工资和福利条件。
2、“裙带”输出。血缘和地缘关系在吕梁地区劳务输出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最初的农民劳务输出往往是依靠血缘关系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的早期外出打工者,大多是依靠在外地政府机关、企业工作的亲戚、朋友等所提供的用工信息或提供的工作岗位,来实现职业和身份转移的。血缘关系在后来的劳务输出中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1)对于比较封闭条件下的贫困地区农民农民而言,难以从其他途径及时获得信息,血缘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社会网络关系和最为方便的信息通道。(2)农民更相信通过血缘关系获得劳务输出信息的可靠性。不过血缘关系在提供劳务市场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决定了血缘关系只能起到帮助少数人迈出山门的作用。
依靠亲友的帮助和支持,实现了走出去梦想的进城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是候鸟式的、不稳定的劳务输出者,他们与留在农村的家人和亲友保持了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客观上在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架起了信息传递的通道。外面的世界、外部的赚钱机会、用工需求通过电话、电报、信件、口口相传的方式传回输出地,这些信息的受益者首先传递给直系或旁系亲戚,随后传播到社区内更多的人。对于缺乏外出打工经历和经验的多数农民而言,趁着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或探亲之际,跟着出去,就成了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最常见的模式。这种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劳务输出是劳务市场发育不完善情况下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使潜在的劳务输出者获得了外出打工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单独外出打工所面临的寂寞和无助。以地缘为纽带进行的劳务输出,在推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组织输出。劳务市场中介组织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又包括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其他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是指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办,承担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其他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是指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从事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活动的服务机构。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是指由法人、其他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从事营利性职业介绍活动的服务机构。在贫困地区除了“包工头”这种非正式的带有营利性的组织以外,主要是政府劳动部门所属的劳动服务公司或就业办公室。
(二)劳务输出的特征
在新农村建设中,吕梁贫困地区劳务输出面临着体制障碍、信息不畅、个人素质局限、政府服务有待优化等问题。同时,存在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缺乏发展资金、产业支撑较弱等难题。而发展劳务输出,培育劳务经济,培育新农民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劳务经济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城市文明的洗礼,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熏陶,转变了观念,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致富信息和先进技术,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特别是经受过市场风浪洗礼的返乡人员则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目前,山西吕梁是劳务输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吕梁市劳务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就近转移到本县县城和中心集镇,占转移总数的60%以上。2006年柳林县农村输出剩余劳动力46374人,主要分布在县城和各中心集镇的红枣商贸、建筑装饰、运输服务、饮食服务等行业中。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人们思维观念的扩展,近年来,该地区的劳务输出半径逐渐扩大,输出流向逐步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据统计,仅临县在2004年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就达7.4万人次,2005年向外转移农村劳动力11.2万人次,到2007年达到了14.2万人次。该县耀头、桐村23个农民组织起来在北京创建了蔬菜一条街;大禹乡前刘家庄村组建300多人的建筑工程队,成为银川建筑市场的一支劲旅;沿川500多名司机编队在太原开出租车;白文镇100多名农民在太原服装城搞批发零售;全县近800农民打入太原药材市场;临县农民创办的鑫特鑫服装连锁店在全国设有107家分店,促成了“十万大军出临县、劳务收入过亿元”的新格局。
2、劳务输出的经济效益日趋显著。劳务输出不但带来了地方总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且还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返乡办厂、搞经营的能人逐渐增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富一村,脱贫一片”的效应,使农民走进了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劳务输出还反哺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达到
以非农收入带动农业和发展农业的双重效果,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岚县东土峪乡青水河利。史瑞军、史瑞峰兄弟二人早在2002年到南方中集集团打工,月收入高达3000元左右,带动亲戚16人到南方中集集团工作,同时间接带动全县400多人外出就业。临县临泉镇农民段跃武从小在外打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到满洲里创业,现拥有满洲里汽车配件一条街的6个经济实体,200多名固定员工,150余名临时性雇工,共从家乡带出120多人,带富500多人,成为当地知名的大老板,当选为满洲里人大代表,年收入超亿元。2006年,中阳县输转农村劳动力3.2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0%,年创劳务收入3.84亿元,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七成以上。
3、劳务输出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城市企业越来越要求较高素质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以吕梁市为例,2008年农村劳动力总数115万人,其中18—45岁劳动力人数为86万人,大专以上劳动力仅O.49万人,初中以下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近87%。农村劳动力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劳动条件较差、岗位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就业。临县是全省的劳动力输出大县,由于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近年来输出的8.06万劳动力中,干脏活、累活、险活等“辛苦”工作“小工”就有5.5万人,占输出人数的68%,仅有2.5万人达到初级技术水平,而从事高技术管理的人几乎没有。
二、山西吕梁市劳务输出的发展
(一)劳务输出的保障措施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直接动因是与其他地区相比农业投入产出率更低,与外出务工的收入差距更大。山西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规模发展,是在农民致富的强烈渴望和外部用工的需求扩张的大背景下形成的。穷则思变、求富图强是贫困地区农民的强烈要求。吕梁市充分利用贫困群众这一心理优势,把劳务输出当作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县域非农产业等途径,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中介服务、法律维权等手段充分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部门行业的积极性,以就地转移为主,积极向外输出,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格局,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职业培训是劳务输出的重要前提。吕梁基础教育比较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贫困农民的充分就业和收入增加。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15岁以上人口中,全市文盲、半文盲比例为5.9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O.25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2.0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8.8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39.84%,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1、3.80和2.55个百分点。而有限的人才资源又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在农村、乡镇企业如凤毛麟角。劳动者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农业以外就业相当困难。培训成了吕梁劳务输出的首要任务:
吕梁市把农民素质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任务来抓,采取政府扶持补贴、多元化办学、多形式培训的办法,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思路,全面实施国家“阳光工程”和吕梁市“双五十万”工程。近年来,先后组织1.2万多名干部、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素质百日大培训活动,做到每村至少有一名国家干部负责包点培训,组织编印了一套六本的《农民读本》系列培训教材,大大增强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离土不离乡是劳务输出的主流形式。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吕梁市上下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离土不离乡的输出方式成为吕梁劳务输出的主流。据统计,到2007年底,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00.1亿元,工业增加值25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2778元,最低收入746元。其中,全市财政总收入,2007年比2005年增加了450307万元。
交城县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004年全县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3.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1.5%,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85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1.1%。交口县有1.2万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占全县总劳力的1/3,其中90%的劳力在本地做工。中阳钢厂已成为全省四大钢铁冶炼基地之一,形成年产100万吨钢、100万吨钢材的规模,去年直接解决5000多人就业。离石大土河炼焦集团公司吸纳农村劳动力6000多人,农民工人均月工资达到1231元。文水县凤城镇武午村大力发展玛钢产业,形成上百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2004年全村参与玛钢生产2500人,外出建营销点500多人,带动相关就业10000多人。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不足100元,增加到3285元。全县年产玛钢20万吨,产值6亿元,上缴利税500万元,为农民增收5000万兀。
近年来,吕梁市劳务输出卓有成效,从1985年的3万人迅速扩大到2008年的55万人(见图1)。
3、政府是劳务输出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力。吕梁市政府主要从以下方面狠抓劳力输出工作:
一是转变观念。在总结以往扶贫开发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吕梁人认识到农村最大的浪费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因此,要致富,就必需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扶贫方式和工作模式,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大致富产业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使走出土地的农民和留在土地上的农民都富起来。2003年,吕梁把劳务输出当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农民增收的“一号工程”来抓,制定了“双五十万”工程计划,即用5年时间每年至少培训10万人、稳定输出10万人,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并将其列入《建设新吕梁实施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动农村劳务输出向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变。
二是政策扶持。为培育壮大劳务产业,需推进农民职业分化,使农民由单一从事农业向农场主、务工者、技术工人、小商贩、非农产业经营者转变,支持农民由非正规就业向正规就业转变,由低收入、少报酬、无组织、不稳定和小规模向有技术、高收入、有组织的稳定就业转变。吕梁市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民较快增收的意见》,明确提出抓好劳务输出工作,解决农民工的工资兑现问题,大力整顿规范建筑劳务市场,对农民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一证制”、“一站式”服务,营造农民务工、经商
的宽松环境等六条政策措施。2005年制定了《关于推进农业区域特色化的意见》,又提出了加强劳务网络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抓好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等四项政策措施。2007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落实市级农村劳动力转移配套补助资金30万元。中阳县将宁乡镇11个村委改为13个居委,把5000户、近2万余人一次性转为市民,县城居民由原来的2万增加到4万。该县规定全县煤炭企业使用本地劳动力不得低于70%,建筑企业不得低于50%,其他企业不得低于90%,全县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3800余人。临县组织农村信用社为农民工外出创业提供500—3000元的小额贷款,每年组织一次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乡村”和“输出功臣”评选活动,出台了务工农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石楼县实行农用三轮车辆免费政策,仅此可为2000多运输人员减费200余万元。
三是强化宣传。为转变农民普遍存在的“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好出门不如歹在家”等传统思想,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中介组织、扶贫下乡等形式,进行舆论宣传。像当年欢送子弟兵上战场那样,组织了50多次劳务输出欢送仪式。柳林县选择了30个外出务工脱贫致富的典型,编印了《走出大山》3万册,还请部分人员在劳务培训会上为学员作报告。临县白文职业技校先后组织了12个招生宣传队,聘请了23名业务员,深入到全县23个乡镇、1000多个村展开宣传。先后散发招生简章、企业用工信息等宣传资料12万份,制作宣传版面30块,书写专题大幅标语80余条,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深入人心。
4、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通过整合部门资源,建立完善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全市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不大包大揽的办法,建立了市、县两级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在劳务输出重点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同时组织教育、农业、扶贫、妇联、工会、共青团、劳动等部门,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来,并建立了劳务输出责任制,明确要求每个扶贫下乡工作队为贫困村输出50个劳动力,力争每户输出1人。各级各部门采取联谊会、洽谈会、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加强与用工单位联系,稳定老客户,联系新客户。市共青团组织在市、县、乡三级建立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信息站和青年劳动就业服务中心。2004年邀请太原市54个用工单位走上吕梁山,开展了“共青团劳务输出大蓬车”启动仪式,直接输出农村青年500多名。市县妇联成立了妇女劳务输出服务机构14个,乡镇妇女劳务输出服务站158个,培训100多名劳务输出工作人员。截止目前,累计转移 农村妇女20000余名。各级工会组织利用工会职能,通过企业积极吸收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达2.52万人。柳林县贾家垣乡鼓励矿工加入乡工会,依靠 工会维护矿工权益,2004年以来通过工会使全乡1600多名矿工每人月工资增加200元以上。截止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组和办公室,86个乡镇建立了劳务输出指导站,1213个村确定了联络员。全市形成了2个市级培训基地、14个县培训分校和43个乡镇培训点,开设培训专业20多个,全市劳务输出中心站达到196个,中介服务组织56个,进一步完善了劳务输出服务体系。
5、强化输出供求信息对接。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会严重影响农民外出打工的信心,降低劳务收益,导致劳务输出成为“劳务盲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市县两级狠抓了劳动力资源库、信息库建设,积极收集、筛选、发布用工信息。全市建立了网络平台,将信息网络延伸到13个县市、48个乡镇、50多,户企业,还为农民经纪人配备电脑98台,全市农民经纪人发展到2.6万人,实现了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临县为每个乡镇配备了一台电脑,对18—40岁的劳动力进行登记建档,建立了劳务资源库,并加强了与培训学校、中介机构、用工企业和市场的联系。2005年一季度累计劳务输出达到11.2万人,比前一年增加6000多人。近三年来,兴县通过印发简报、手机短信、传真、信息网络等方式,及时发布用工信息8000多条。柳林县专门印制了《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摸底表》、《劳务输出情况调查表》、《劳务产业摸底表》、《劳动力登记表》等劳务信息资料,建立了翔实的劳务资料库,并与102个用工单位建立了劳务关系。
6、大力维护输出者的合法权益。全市各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对外出就业的学员,普遍实行专人、专车护送进厂。截止2008年全市集中专车输送人员近5万人,做到离家时有人送,坐车时有人跟,进厂时有人领,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出现侵权纠纷有人管。2004年吕梁农校在深圳、上海和昆山各建立了一个服务站,并专门将吕梁山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聘为学校的法律顾问,为农民工负责办理各种证件,全程跟踪服务。各培训学校督促劳务中介机构和办事处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完善用工手续。吕梁市通过劳动部门输往上海的2.86万农民工都经上海市劳动部门审批,并签定了用工合同,全面落实了工伤、医疗、保险等相关事宜。中阳县劳动局投资7万元修建了市场大厅,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一条龙服务。近年来,共向阳泉输出400余名劳动力,做到工资、养老、医疗、公伤保险一应俱全。有的培训基地采取定期联系、不定期回访、建立办事处等方式,加强与输出人员的联系,了解其生活、工作及工资待遇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近年来,市劳动部门成功解决了155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涉及2210人100多万元。市劳动局驻深圳办事处累计向深圳76户企业输出农民工7685人,并全部进行经常性回访,工伤、人为事故、辞退等事项都由办事处负责办理,没有出现一例拖欠工资的问题。
(二)劳务输出的显著成效
吕梁市通过近年来大力抓劳务输出工作,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增收入、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首先,经历了大城市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洗礼的外出的农民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观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更新,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学到了一技之长,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次,劳务输出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致富道路。农民工不仅创造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财富,还影响带动了未外出的农村青年,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同时也刺激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第三,吕梁市是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三、山西吕梁市劳务输出展望
目前,全省稳定而有序的劳务输出机制初步形成,农民逐渐从自发无序流动向依靠信息引导和劳务协作通过政府和中介组织有序流动转变。同时,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
给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提供了舞台。然而,贫困地区走上致富路,还要推陈出新,抓住以下创新点求发展:
1、在劳务输出途径上求创新,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劳务输出是手段,增加收入是目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式多样,外出打工不是唯一的途径,回乡创业是农民工在长期打工中对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与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行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农村劳动力在更高层次的转移就业,有助于建设和谐新农村,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2、在劳务输出规模上求创新,提高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在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中,应做到使农民工变职工,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镇,农村与城市相融的思路。从综合效益和长远发展来看,不仅要在四个服务上下功夫(即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公告服务);还应该积极打造从零散工到抱团租巢、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从孵金蛋到凤还巢的输出模式。
3、在输出质量上求创新,架构以人为本的农村体制。劳动力的素质是劳务输出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做到年初有计划、有措施,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对各地市县村建立劳动力造册登记,注明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学历、特长等,随时掌握劳动力的动向,同时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真了解和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健全劳务输出机制,尊重农民工,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将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N],中国经济时报,2003-01-21
[2]栾敬东,李靖,农业结构调整动力与机制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3(4):67—71
[3]郭建平,秦峰,山西贫困地区劳务输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10):102—104
[4]吕梁政协农村委,关于吕梁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EB/OL],[2008-12-08],http://www,shanxi,gov,cn
[5]邸彦明,吕梁市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分析与预测[EB/OL],[2008-10-07],http://www,lvliang,gov,ca/con—tent
[6]张星秀,走出大山:吕梁市45万劳务大军走天下系列报道[N],山西日报,200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