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赠
摘 要 作为大众阅读学习和休闲交流场所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进行空间再造以满足读者文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今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图书馆空间发展理念及其价值取向,在对图书馆空间与社会、与自然、与人等关系分析的基础上,从读者需求、功能架构、人文要素等几个方面对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了论述,认为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要以努力打造文化交流中心,实现读者与社会的连接为目标;要以信息技术为服务支撑,发挥信息共享平台作用;通过馆藏文献资源整合,打造多元人文教育平台。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空间再造 阅读环境 功能优化
分类号G25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11.009
On the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Zhu Huazeng
Abstract As a place for public reading, learning and leisure communication, how to better reconstruct the space to meet the cultural needs of reader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brary space development and its value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brary space and society, nature and people, and discusses the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readersdem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humanistic elements. It holds that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should strive to build a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and rea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society.We should ta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service support, play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and build a multi-cultural transmission platform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ibrary literature resources.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Reading environment. Function optimization.
作为一座城市的“书房”,公共图书馆在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文化教育、开发智力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除提供館藏书刊借阅服务外,又开展了许多丰富的多元化服务,诸如资料展览、公共教育、名家讲堂、多媒体上网、读书活动等,使得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空间利用,希望通过空间再造对其服务功能进行拓展和提升,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对新知识的探索和追求。目前,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新阅读、新服务和新空间正在重新定义图书馆[1]。作为大众阅读学习和休闲交流场所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进行空间再造以满足读者文化需求是公共图书馆今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图书馆空间发展理念及其价值取向,在图书馆空间与社会、与自然、与人等关系的基础上,拟从读者需求、功能架构、人文要素等几个方面对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分析论述,以期从空间优化建构上为业界提供一些参考。
1 图书馆空间发展理念及其价值取向
我国对图书馆空间设计与布局的关注始于2003年,而自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建中于2005年在其《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2]一文中首次将信息共享空间(IC)的概念引入国内图情学术界起,“空间再造”的研究内容和实践随着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和方式、服务的内容和层次的变化不断有了新的成果。从传统“书的空间”定位、到“数字空间”重构、再到“第三空间”共识,一些学者认为图书馆空间再造要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不仅应成为本土文化传承与交流的中心和社会学习的平台,还应运用互联网思维,从要素布局、功能架构、生态营造等方面构建“智慧”型空间结构形态,不断处理好多元空间的融合与交互、空间多元属性的表达与传递[3]。2017年,吴建中在“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上也再次强调,图书馆的空间再造首先要注重人的需求,要向为人、社区及其交流创新而设计的方向发展,不应该只强调建筑规模,而要突出图书馆与社区或社群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开放性,让图书馆空间向馆外延伸,并且注重生态环境,考虑与周边景观的和谐,注重资源融合[4]。可见,对于空间再造的认识基本形成了“人文、多元、开放、融合、共享”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正在形成一个以交流、开放、知识空间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从以书为主体转变为以知识为主体,从以阅览为主的空间转变为交流和开放的空间。
2 图书馆空间再造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根据“人文、多元、开放、融合、共享”这一理念,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就要处理好空间与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与人的关系,在价值取向上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出空间塑造人的积极作用。
2.1 图书馆空间再造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以及大量的信息可通过信息网络便捷地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使得当今文献信息、知识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信息环境的变化,不仅使读者的信息需求和行为发生了改变,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面对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需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寻图书馆空间存在的意义,除了注重读者到馆服务、外借和阅览等基础服务外,还应在促进交流、鼓励合作、激发灵感和支持发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5],超越空间的本体功能,改变和改善包括图书馆空间在内的服务模式,在构建知识信息交流平台和学习共享空间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凸显社会公共空间的人文价值取向,重视其作为文化场所、公共空间的独特作用,使其成为一种流淌文化血液、充满人文意义的社会空间[6]。图书馆只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空间再造才能突破图书馆传统服务的领域界限,重新开发和利用闲置的或利用率低的空间资源,延伸服务空间,使读者享受新环境下的服务[7]。
2.2 图书馆空间再造要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人置身于一个生态环境中,面对的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空间,而是紧密相连、须臾不可分离的和谐系统。在这里,人在空间中借助身体知觉会意识到每一时刻的“存在”,若是一种合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对审美的感觉要求对接起来,就会在空间中知觉和感受美的无限存在。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就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考虑合乎良性生态的要求,注重建筑设计与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以及主体风格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一致,积极吸纳当地特色的游廊、雕刻、彩绘、亭台、楼阁、曲径、庭院等元素,通过对自然风、自然光、绿色植物和环保材料的综合利用,从文化、哲学、生态、审美的层面,构筑起能够让读者身心满意的求知阅读“第三空间”[8]。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的波浪圆筒形天窗的全开架阅览学习区,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的凹斜采光玻璃顶棚空间设计,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黑色抛光的花岗岩和玻璃材质组成的水道景观设计,广州图书馆独特的“之”字岭南建筑艺术风格,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大开间、软分隔、三重灯光的家居式阅览设计,苏州图书馆园林建筑式的“天香小筑”和园林式长廊,深圳图书馆的“道·法·自然”南书房[9],无一不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因素,在空间布局方面突出特色、服务与管理理念,巧妙运用独具当地特色的布局元素,营造出诗意化的公共图书馆阅览空间[8]。
2.3 图书馆空间再造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
图书馆空间再造所带来的不仅是单纯物质空间的变化,还有贴心式的温馨服务设计,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空间设施和服务的方方面面,不但要能给读者提供一种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而且要增强读者的舒适体验感,让读者体会到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温馨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世伟在其《全球大都市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发展特点与读者服务》[10]一文中,列举了众多公共图书馆在动静结合、色彩标识、安全设施、空调设施、自助服务、一体服务等空间方面“以人为本”的设计实践,其中有供团体读者临时讨论而不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空间,有避免读者经过时脚步声干扰阅读而在廊道中放置的厚厚地毯,有方便读者辨识的色彩或以灯光显示的标识,有上下楼梯外空间中配置大型网兜的安全设施,有防止空调出风口自上而下直吹人体造成影响的轻盈溫和设计,有24小时自助借还机服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特殊读者需要与方便的自助家具、高低不同的家具设计、墙面软体的设计,以及无障碍通道、老年人书车服务、残疾人专座或停车位等。可以说,尽可能地打造全方位的温馨阅读环境,提升读者放松、自由的阅读体验的“以人为本”思想已成为图书馆一以贯之的服务思想。
3 图书馆基于空间再造的服务功能优化
2018年12月5日,备受全球文化界瞩目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隆重开幕。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图联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委员会常委的吴建中先生认为该馆是一座“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具备了新一代图书馆应该具有的交流中心、学习中心和知识中心的功能,为全球图书馆空间改造树立了榜样。从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空间视角来看,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目标就在于赋予图书馆有开拓读者感受知识、审美与学习的完美体验的功能,为读者打造一个集书籍、创意、美学艺术等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基于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图书馆基于空间再造,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3.1 努力打造文化交流中心,实现读者与社会的连接
公共图书馆之所以要进行空间再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量身打造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服务方式。当下,在贫富差异明显的社会中,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平等免费的市民大书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公共图书馆是一处给人以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在喧闹浮躁的城市中,公共图书馆是一片闹中取静、幽雅宁静的公共绿洲;在太过干燥的人际关系中,公共图书馆是带来水分并滋润人们心田的社会空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原住民与新城市人逐渐融合的缓冲区域。它能给寂寞孤独以慰藉,给贫穷无助以鼓励,给文化服务以基本保障,给知识交流创设社会通道,给每个人带去激发想象力的公共载体,给社会记忆构建社会容器,给社会未来发展提供赋能 [10]。从以上人们的感受来看,公共图书馆可以说是实现读者与社会连接的最好空间,那么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就应将图书馆建构成一座文化交流、学习知识中心,不仅要在馆舍内创建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打造诸如时尚书吧、少儿阅览室、视障阅览室、主题空间、多功能报告厅、音乐制作室、创客空间等场域,增强图书馆空间的阅读、娱乐、休闲功能外,还要走向社会,在促进社区交流和改善社区关系等方面提供活动和服务,如举办工作坊、图书节、创客节和讲座等[11]。
3.2 以信息技术为服务支撑,发挥信息共享平台作用
当前,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成就了“互联网+”新媒体,也为创新图书馆网络空间模式和服务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撑。一方面为图书馆服务深度嵌入读者阅读空间,不断扩大文化知识覆盖面和精准度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促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转型创新,激活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开启智能化空间服务新格局[12]。为满足读者泛在的碎片化、网络数字化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应以信息技术为服务支撑,构建好信息共享平台,动态感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文化知识的虚拟空间服务。首先,通过智能化技术全面、实时获取藏书、设备和读者需求等信息,构建好馆藏书刊定位系统、自助借还书系统、图书馆智能安全检查系统、智能分拣系统及在线访问系统,结合现有的自身空间基础设施优势,对空间进行功能重组,为读者设立智能化自助服务区、馆内(AR、VR)360度全景导航等,提升读者到馆借阅的便捷性,支持读者交流互动和学习。其次,以云计算、5G技术为基础,构建微信、QQ、抖音等移动网络服务平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设备,多途径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移动阅读内容。再次,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馆藏资源数据,挖掘特色资源,组织好相关主题知识单元,在分析读者借阅行为的基础上,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阅读偏好,推送给读者有潜在需求的文獻信息和知识,使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的沉浸式智慧服务。
3.3 加强馆藏文献资源整合,打造多元人文教育平台
当今时代,人们对于文化方面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意于跟随内心的脚步去寻找其在本真意义上的存在状态。基于此,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机构,就需要针对人们的切实精神需求进行空间再造,在充分发掘馆藏文献资源,加强馆藏文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辟与自然和谐相融的阅读文化空间,通过打造文化展览、成果展示、文化体验、讲座沙龙、有声悦读等多元人文传递平台,有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图书馆的人文氛围,发挥传承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13] ,为人们寻找其精神家园,帮助人们在追寻诗和远方的旅途中接近万乐之源。此外,图书馆还应注重人们的文化休闲活动,不仅要营造更多元更丰富的主题文化特色空间,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要借助网络信息及移动智能技术创造社交环境,实现不同人群的高效互联及多向交流,增强文化交流空间的智慧功能,在实体文化空间传统展示的基础上,采用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实现信息从现实到虚拟、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载体到多载体(如视频、音频等)、从单向传输到交互传输的转变,使体验者的信息获取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寻求[14]。
4 结语
从全球图书馆的发展过程来看,公共图书馆的空间经历了从最初的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型空间,再到目前广受关注的创客空间,城市阅读空间的再造,其空间功能正以激活知识交流为创新动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舒展、温暖、个性、时尚的综合阅读交流空间,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感。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必将遵循着“拓展—整合”的交替循环过程,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一个互动的创新型智慧型的社会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创新中心,使所有读者在平等享有空间使用的过程中,享受到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效能提升带来的智能交互式文化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 2015(1):4-12.
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7-10.
蒋萌,武群辉.“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内涵与结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38(1):19-23.
段晓林.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念、创新及其实践:“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在徐汇区图书馆举办[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7(3):4-7.
The library as open and informal learning center for the networked society[EB/OL].[2018-12-19].http://www.chinalibs.cn/Articleyp.aspx? id =412599.
周久凤.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J].图书馆,2016(6):75-79.
魏芳.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提升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8(1) :135-137.
刘静静.基于诗意栖居的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6):73-77.
杨雄标.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6):49-52.
王世伟. 全球大都市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发展特点与读者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9(1):67-74.
张久珍,钱欣,王明朕,等.图书馆创客服务:中外专家对谈实录[J].图书馆建设,2017(1):5-9.
蒋萌,王勋荣.互联网+ 环境下图书馆空间现状、趋势与再造战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5):31-35.
陈薇.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构建智慧空间探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8):125-126,128.
高协,王昕,张心言,等.智慧图书馆的空间设施构想[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8(6):15-20.
朱华赠 南京图书馆馆员。 江苏南京, 210018。
(收稿日期:2020-03-20 编校:刘 明,谢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