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质量建设:导向·主体·突破点

2020-12-28 02:32张庆晓蒲蕊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11期

张庆晓?蒲蕊

摘 要 质量建设是当前高校智库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对高校智库的质量建设导向、质量建设主体、质量建设抓手等问题的理论认识依然模糊,导致高校智库质量建设仍然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厘清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相关理论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坚持以提升高校智库治理能力为质量建设根本导向,确立政府和高校为质量建设的双主体,是强化高校学科建设、解决智库产品供需矛盾、注重智库人才培养作为质量建设的突破點,是破解高校智库质量建设难以落入实处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高校智库 智库质量 智库治理能力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11.005

Qualit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Think Tank : the Orientation, Main Body and Breakthrough

Zhang Qingxiao, Pu Rui

Abstract Quality construction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rienta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 subject and quality construction focus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is still unclear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circle,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 is inescapable for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 to clarify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issues of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guidance of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establish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dual subjects of quality construction, and take strengthening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ink tank products, and focusing on talent training of think tank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of quality construction, which are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s difficult to fall into practice.

Keywords University think tank. Think tank quality. Think tank governance capability.

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智库整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高校智库的发展战略已然指向了质量建设,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明确指出,“高校智库要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1]。这对高校智库的发展做出明确要求,其发展战略指向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计划》的出台带动了高校智库的发展,也成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但是,从《计划》发布至今,高校智库建设已经走过了六年,与教育部门、学术界和高校付出的努力对比来看,高校智库质量建设依然不容乐观。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我们必须重新厘清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系列理论,以清晰的理论来指导智库建设,让高校智库充分发挥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1 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导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质量发展开始成为新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必要求与之配套的智力支撑体系,高校智库的高质量建设被进一步提上日程。其实,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3]。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随着专门的高校智库建设《计划》的颁布及实施,高校智库进入了较快增长的阶段,但高校智库的质量建设依然面临较大挑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质量建设导向不清晰。因此,构建全面、系统的高校智库质量建设工程,形成高校智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局面,必须确立高校智库质量建设导向。

1.1 高校智库质量建设导向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对高校智库质量建设导向做出过明确规定,这就使得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导向呈现以下典型特征。

(1)重智库常规管理,轻智库治理机制探索。目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未拿出有效的智库建设措施,对高校智库“甚至单纯依靠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管理方式进行新型智库建设和管理”[4]。另外,有研究者发现即使是在全国综合评分及效能评分排名前百的高校智库中,仍有部分智库未配备行政人员,也有部分智库在智库治理机制方面仅有首席智库专家[5]。这说明国内高校智库缺乏相对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

(2)重智库自身建设,轻智库政治生态建设。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要丰富智库组织形式,整合资源,打造高校智库平台,但对影响智库发展的政治生态建设却迟滞不前,而优良的政治生态是高校智库与周围环境互动健康发展的关键。

(3)重资源争取,轻内容建设。一些高校因对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采用了“重大项目”“重点学科”“人才项目”等传统建设思路,靠资源驱动、项目驱动去争取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其目的是成为国家或地方智库建设资源的“收割机”。在获得相关资格后,疏于内容和后期建设。

(4)重建言献策,轻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部分高校认为为政府相关部门建言献策,提供解决问题的“良方”是智库的主要功能,忽略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功能,导致智库质量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扎实的学科支撑。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相关顶层设计匮乏,质量建设导向不够清晰,高校智库建设目标不够明确、不够凝练。

1.2 高校智库质量建设导向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当前高校智库质量建设呈现出的重管理、轻规律,重建设、轻生态,重资源、轻内容,重建言献策、轻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问题,反映了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高校智库治理能力上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智库的政策储备不够丰富、不够有效。高校智库的运行有其独特的规律,而教育行政部门在现代智库的知识储备方面相对不足,尤其是对智库独特的知识体系、运营体系、咨询体系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政策的科学性。此外,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除2014年教育部的《计划》、2015年两办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外,并未出台相关的顶层实施意见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高校智库相关文件时更多的是将上述两个文件简单的摘录,并未结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智库政策。

(2)高校智库仍然是依附式的治理逻辑和治理结构。依附逻辑是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治理思维,这与中国古代长期的“幕僚文化”(进谏-纳谏-政策推行)有关系,呈现的核心特征是决策参与依附于权力。在治理结构上,我国高校智库形成了典型的“国家-高校-智库”的“三明治”式治理结构。因大多数高校智库的财权和人事权受制于母体(高校),智库发展所需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和省市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红利也难以直接辐射到智库。

(3)高校对智库的定位不准确、评价机制不科学。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双一流”建设的引导下,高校建设智库的逻辑是智库与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关系,即智库能否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带来红利。在评价机制上,部分高校对智库的成果认定呈现出“唯批示论”,导致政策研究的功利性倾向,评价机制上也并未呈现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考量。

1.3 应以提升高校智库治理能力作为根本建设导向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智库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不断加强高校智库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提下,高校智库也在尝试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提升高校智库的治理能力,是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也是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根本导向。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经验表明,良好的高校智库治理能力是智库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保障。美国是现代智库的发源地,很多著名智库都是来自于高校,这些高校智库为美国社会的发展贡献较多,并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研究,输出美国文化、思维和立场等。美国高校之所以拥有这样高质量的智库,这与美国对智库治理的重视有关。美国政府数十年来制定与高校智库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质量标准,设定相关监管机构,主动发布政府公务信息,强化高校智库与政府、企业的互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来提升高校智库治理能力。

坚持以提高高校智库治理能力作为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根本导向,就要求我国教育部门首先要转变对智库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高校智库的政治站位,制定更为丰富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减轻高校的负担。其次,要推动高校智庫治理逻辑的转变,要从被动等政府布置课题变为主动为政府服务,从“政府出题—智库工作—政府采纳”的治理逻辑转变为“智库研究—政策博弈—政府(社会)采纳”的模式,在不妨碍其研究独立性的同时,强化对智库的过程监管。在治理结构上,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高校都要赋予智库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财务权和人事权,要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式的管理,减少管理层级,形成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再次,高校作为高校智库的重要责任单位,要深刻认识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能为建设智库而建设,更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科学制定智库的评价机制,妥善处理科学研究与咨询报告的相互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智库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功能,强化智库的育人功能及学科建设对智库研究的支撑。最后,高校智库自身要强化问题导向,高校高端智库应在国家急需、行业急需的领域发力,其他高校智库则要为地区发展所需贡献智慧,真正找到属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只有这样,智库才能差异化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2 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主体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学者、研究机构围绕智库的特征、内涵等对其进行了分类,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专家詹姆斯·麦甘(JamesMcGann) 教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将智库划分为契约型、学术型、倡导型及政党型四类[6]。上海社科院将中国智库分为四类:党政军智库、科研院所智库、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7]。从体量来看,我国高校智库的数量占智库总数量的绝对优势。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2日,中国智库索引(CTTI)共收录837家来源智库,其中高校智库560家,占比达67%[8]。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问题,而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关键问题是要明晰质量建设的主体。

我们可以看出,因高校智库建设是多个主体的系统工程,将政府和高校作为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双主体,有助于发挥政府和高校的最大效能,满足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复杂性要求。

3 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突破点

由于高校智库建设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导致影响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因素很多,但要解决质量问题,则必须根据智库发展实际选取若干核心突破点作为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具体事务开展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智库质量建设落到实处。高校智库建设的应然向度是以智力成果的形式为国家战略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决定了高校智库建设必须回答“谁来建设”“怎么建设”“建设什么”等基本问题,因此,学科建设、智库产品及智库人才是高校智库质量建设中的突破点。

3.1 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是智库质量建设的核心问题

学科是高校运行的基础,是大学教学、研究和知识分类的基本建制,也是推动高校智库建设的核心因素。从国际来看,一流学科、一流智库不仅已经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配置,而且彰显了一流学科对一流智库的促进作用。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是在该校管理学、经济学与工程学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哈佛大学的肯尼迪研究院则是依托该校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统计学等优势学科而建设[12]。该校的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则在国际安全、科学技术、环境与自然资源、公共政策等研究领域闻名,其依托的正是该校世界一流的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学科[13]。从《全球智库报告2019》的数据来看,我国只有8家智库进入全球顶级智库百强,而只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作为高校智库上榜[14]。因此,我们应学习美国高校智库的建设经验,将学科作为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学科逻辑分析高校智库质量建设的问题。

在我国,一些高校也充分利用了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打造能为政府提供高质量政策咨询的智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智库呈现出“智”少“库”多,有“智”无“库”断层,“智”停滞不前,“库”蓬勃发展的问题。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智库学科建设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学科文化冲突。由于智库研究本身就是综合性的研究,需要不同学科的主体共同努力,这造就了智库跨学科组织属性具有跨学科特征。跨学科组织表面上是“去学科边界”,但学科边界弱化的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独特的学科文化,而不同主体的学科文化冲突导致一些智库无法围绕现实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

(2) 学科资源障碍。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因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会去追求较多的资源确保组织的利益。学科资源是学科组织可持续运行的基本保障。我国高校的二级学院、系等组织均是围绕学科而建,高校的各类资源也主要是按照学科来分配的。在高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校智库建设势必会与高校二级学院、系等组织发生资源配置上的冲突。

(3)学科组织障碍。人是组织中的关键因素。在高校,学科组织与智库之间形成了横向与纵向的错综复杂的人员关系网。学科组织是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在学科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系—学院—学校三级组织。高校智库的隶属关系不尽统一,有的隶属于学院、系组织,有的隶属学校。如隶属学院、系则要处理好纵向的科层关系;如隶属学校,则要求智库必须处理好横向部门间的沟通交流。无论是智库处理纵向的科层关系,还是处理与横向部门的关系,都很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

针对当前高校智库质量建设中存在的与学科建设的有关问题,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高校智库要在信任平等的基础上,创设学科文化对话平台,建立学科文化对话机制,确保不同学者的思想、观点、话语表达等可以无障碍的沟通、交流;要开放学科之间的文化边界,在尊重各学科价值取向、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促进学科融合;要从具体研究项目入手,寻觅不同学科的“共通的研究范式”,减少学科间的壁垒。

(2)政府、高校要协同发力,拓展高校智库资源来源。我国高校智库与政府部门的隶属关系决定了其资源来源必然是政府拨款为主。尽管高校资源分配是以学科为依据的配置方式,但在高校外部,政府在持续加大对智库经费投入的同时,应以“项目制”为标准,制定矩阵式的资助制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高校内部,应制定独立的智库经费预算制度、执行制度和监督制度,确保智库有足够的经费、资源和场地。

(3)高校智库要加强与学科组织的人员互动和协调。在我国高校实施编制管理的背景下,组织成员的身份比较固定。为了解决与学科组织的人员冲突,高校智库可以借鉴欧美高校智库的“矩阵制组织模式”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整合相关学科组织、学科成员开展协同攻关。具体而言,就是在直线职能垂直结构不变的形态,加强智库与依托学科、其他智库的横向交流,尽最大可能的进行跨学科的协同合作、交流[12]。

3.2 有效供给的智库产品是智库质量建设的重点

供给侧改革起始于经济领域,但同时启动了高等教育、高校智库供给侧改革的引擎。高等教育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离不开供给侧改革。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优化结构,要鼓励、推动或者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高校智库要完成其使命和任务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高校智库的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出发,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注重需求側的调控,两者相互协调。

目前,高校智库在有效供给智库产品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高校智库没有根据国情、社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导致研究成果无法匹配需求方的要求,出现了无效供给产品。同时,部分高校智库之间的研究领域高度雷同,没有特色,研究成果出现同质化问题,导致智库产品的低效供给。二是在政策咨询报告、学术著作或教育活动方面,尽管高校智库产品的落脚点是以能否被政府所关注与采纳作为重点,但由于高校智库与政府之间缺乏“共同的认知范式”,如言语表达习惯不一致、话语形态展示不一致性等[15],这些问题导致高校智库经过科学研究归纳的政策价值倾向会与政府的实际需求相冲突,智库产品被政府所弃用。

为了解决智库产品无效、低效的问题,推动高校智库智库的质量建设,高校智库要做到以下几点。

(1) 高校智库产品研究问题要做到精准化。有效供给的智库产品必然是智库问题精准化,但如何选取精准化的智库问题呢?《计划》指出,高校智库要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并提出了八个领域的相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计划》给高校智库精准化选题指明了方向。但是社会的复杂度越来越高,高校智库要善于透过复杂表象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实现解决具体问题和前瞻性研究的结合。同时,高校智库之间也要分类发展,集中优势学科力量对相关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总之,有效供给的产品必须是精准化的产品,是高质量的产品。

(2) 要构建高校智库与政府的认知性沟通机制。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加剧,政府需要更为专业的知识确保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因而,高校智库在多学科专业背景的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可以向政府部门输送研究成果,节约政府的决策成本、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高校智库与政府要建立必要的认知性沟通机制,解决学术逻辑语言与政策科学语言的冲突问题。一方面,在言语表达习惯上,高校智库专家要对智库产品进行“解码”,将其从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晦涩的学术语言转化为政府决策者所需的简单、明白的通俗实用性的语言,转化为适合媒体的“原声摘要”等,减少复杂统计方法及概念的演绎过程等,降低决策者进行公共决策的难度。另一方面,在话语形态的展示上,高校智库应与政府部门做好供求均衡的认知沟通,确保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连贯性、对应性。因为智库产品与政府决策结合的程度及其张力,决定着国家治理的成败。另外,政府部门所需的智库产品多是与自身部门任务结构的目标性相一致的,而高校智库专家多是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出发来确定研究选题。如果双方缺乏持续的制度性沟通,智库专家的结论可能会直接挑战公正政策权威,得出超越政府部门资源范围的政策建议,最终可能会导致智库产品和政府决策的错位。

3.3 智库人才是智库质量建设的“牛鼻子”

智库是理性强化的组织,能否独立思考,并得出可靠的结论是决定智库权威与否的关键,这意味着高校智库需要吸引顶尖的智库人才。成功的高校智库所拥有的的智库人才不应是在学术界默默无闻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智库的权威就是通过各种管理实践和学术活动的培育得来的。近年来,高校智库的发展问题比较多,其中智库人才问题是重点之一。首先,高校智库人才研究能力弱化,在创新主意、创新思想和创新理念方面的输出太少。随着决策理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政策咨询的需求是越来越多的,但部分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混淆了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区别,重理论思辨,轻成果应用,重政策阐释,轻政策输送,难以达到国家对智库的定位和要求。其次,高校智库人才短缺、培养模式不合理。一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体量很大,且大部分在高校从事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但熟悉公共政策研究的人才较少,真正具备智库实践经验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对高校智库人才的管理仍然处于粗放式“放养”阶段,并未主动建构符合国情、省情乃至地方情况的智库人才库。另外,从部分政策文件的导向来看,备受关注的智库人才多是指向了智库专家,高校智库对大学生人才培养关注不够,而这不仅是高校智库的重要功能,也是积累自身实力的重要资源。部分机构虽有所关注,但也是按照传统学术型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智库人才,其知识结构无法嵌入智库实践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对高校智库来说,人才是其核心竞争力,做好人才工作是高校智库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解决上述智库人才问题。一是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培养“理论实践化人才”和“实践理论化人才”,提升高校智库人才的研究能力。“自上而下”强调研究者要擅于将学术理论应用到智库实际研究中,能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智库成果,而这样的研究者则是与“理论实践化人才”相一致;“自下而上”是指研究者善于在智库研究中,将具体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最终升华为理论知识,这样的研究者对应的则是“实践理论化人才”。二是要构建智库人才培养体系。智库负责人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制定人才梯队规划。高校智库应在校内积极宣传其核心研究领域,引导本科生选修部分政策研究课程,打下研究基础,研究生、博士生因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可参加智库课题讨论、进行实地调研等。此外,由于政策研究的复杂性,高校智库对学生可开展跨院系跨部门的联合培养方式,也可以与其他大学合作开设双学位项目,因为双学位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跨学科资源整合的功能。三是要用新兴技术武装智库人才。当前,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对领导能力多样化的需求在增加。为此,作为研究政策事务的智库人才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数据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及其他先进工具来分析预测相关问题,但同时要注意规避“AI歧视”的相关群体,保证更多的声音被听到。

参考文献:

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EB/OL].[2020-05-0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2/164598.html.

柏晶偉,吕红星.中国需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智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 [N]. 中国经济时报 ,2013-5-31(A0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7.

李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9(10):35-40.

李韵婷,张日新.治理结构在资源投入和智库产出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基于125家高校智库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98-105.

魏晨,卢絮,马燃,等.国外智库研究近30年的进展概述与扼要评析[J/OL].情报杂志:1-7[2020-02-28].https://kns-cnki-net.webvpn.jxust.edu.cn/kcms/detail/61.1167.G3.20190820.1731.004.html.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5 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各类型智库机构检索数据[EB/OL].[2020-05-02].https://cttrec.nju.edu.cn/.

杨晓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智库的组织治理、科研模式及影响途径[J].高教探索,2015(10):52-56.

张砥.在信息公开问题上政府的“说”就是“做”[N].北京日报,2016-05-1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2020-05-02].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汪锋.高校一流学科与新型智库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9):35-41.

侯定凯. 国外一流高校智库的全球扩张[J].中国高教研究,2015(8):14-15.

于洋.全球智庫报告2019: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EB/OL].[2020-05-02].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0/0201/c1002-31566499.html.

张玉,李小龙.论大学智库的功能定位及其体制性供给路径:基于广东省内5所一本重点大学25个校级以上人文社科基地实证调查的分析[J].江淮论坛,2015(6):62-67,102.

张庆晓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湖北武汉,430072。

蒲 蕊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武汉,430072。

(收稿日期:2020-05-03 编校:曹晓文,刘 明)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学校办学自主权边界及落实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6AGL019)、2020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西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分析”(项目编号:20YB091) 、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矿业人才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D1904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