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研究

2020-12-28 06:54刘佳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认同教育对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佳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影响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更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导向。因此,高校应立足当下全面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指导意义的教育对策,强化思想引领,促进实践培养,加强制度保障,才能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培养担当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青年为着眼点,增强制度保障、思想引领、实践培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并将之转化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但在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无疑会受到多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待整合,充分提升认同教育体系化发展

高校大学生需要持续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才能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再结合丰富的社会实践,逐步达到情感认同,最后方能自觉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个人价值观,形成行为认同。在这过程中,加强认同教育的核心仍然是抓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政课、专业课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纳入教学课程计划中,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教学资源方面亟待整合,教学资源还未发挥最优化、最大化效应。

(二)教育方式待创新,充分提升认同教育时代化发展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跨越式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成长需求,他们更渴望教育者具备创新性、时代性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在思想上、价值观上出现了错误,教育者往往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例如言语批评、责令处分等,很可能会让大学生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有效性。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是多数大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经历的,因此,在充满开放包容气息的大学校园中,创新教育方式、提升认同教育的时代化发展迫在眉睫。

(三)教育研究待深入,充分提升认同教育科学化发展

当代高校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调研与研究工作,欠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规律的科学分析。当认同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未能通过深入的教育研究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改进,缺乏成体系化、科学化、可推广的理论研究成果。教育研究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忽略教育研究则会有失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深入开展调研工作,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努力适应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1. 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育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并与思政教育规律、青年成长成才规律相结合,重视大学生的主观表达、情绪体验,洞悉学生对认同教育的“内心戏”并及时的做出有效的反馈,从而提高大学生在认同教育中的内生动力,激发自我教育的积极主动性,逐渐从教师为主变成学生为主。

2. 抓实思政教育课堂主渠道功能,形成全覆盖教育教学格局

高校应从理论体系的高度科学的、系统的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义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之中、其他学科体系之中,促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逐步形成全覆盖、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1. 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网络思政育人合力

情感认同需借助多种平台,除传统传播方式外,还应大力挖掘网络育人平台,丰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与渠道,积极形成网络育人合力,例如微信、微博、QQ等网络新媒体。同时,更要加速建立多平台全方位的联动机制,着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 大力加强中国文化氛围,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的文明瑰宝,更是民族之林的精神財富,作为思政工作者应大力营造中国文化优良氛围,带领并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故事中汲取灵魂的养分,弘扬真善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时代大学生所能形成的政治吸引力、思想影响力和行动感召力,使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心灵的导航灯。

(三)促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1.合力完善认同教育体系制度保障,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应体现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不仅需要高校将此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工作、制度建设和育人理念中,更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完善认同教育体系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并深入学生的心中、脑中。同时,全方位积极整合社会、校外企业、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共建育人格局,增强教师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提升认同教育效果。

2.创新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探索认同教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与践行相结合的文明产物,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核心本质,因此,应着力探索认同教育新路径,有效提升行为认同。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志愿公益服务、乡村实践行、关爱留守儿童及老人等,在实践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渐产生自发的认同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境界、落实行动,做到知信行合一。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中定位为兴国之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则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面对新时代思潮融合新背景、高校教育环境新特征,思政工作者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全面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综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努力探索并挖掘认同教育新路径,增强教育实效则是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认同教育对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