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定位

2020-12-28 06:56高长江
时代经贸 2020年27期
关键词:考研民办民办高校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正逐年激增。毕业生对于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就职企业类型都有更深层次的考量。与此同时,企业为吸引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也在积极改革创新。在以满足市场为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高校协同合作的育人新模式,最大可能满足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愿,进一步缓解就业难、用人荒这一就业顽疾。本篇文章主要从企业类型分析、毕业生就业需求选择、民办高校就业体制机制探索三个方面来阐述毕业生对职业发展方向的需求。

【关键词】

一、中国市场企业类型概况

(一)企业类型分类

我国的企业类型划分从广义的角度上分为传统的典型企业和非典型企业。传统的典型企业分为独资、合伙和公司企业三种,而非典型企业可分为合作社和国有企业。那么从狭义的角度来划分,按照企业规模可划分为大、中、小型企业三个级别;按照企业服务性质可划分为现代制造服务业(互联网、通信、计算机)、交通运输、金融、工业、机关、科研事业单位等。

(二)企业类型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中国年鉴》,我国现有企业近乎2000万家,涵盖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现代制造服务业占比最高为48.4%,交通运输占比19.6%,金融工业占比16.2%,机关科研事业单位占比10.2%,其他占比5.6%。

企业类型丰富多样,对于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也是非常大。如工业制造业对于毕业生需求量是最大的,甚至与高校签订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全部“打包带走”。但每年求职季总有一大部分企业表示招不到人,加之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生存现状每况愈下。

二、畢业生就业需求选择

2019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2018年我国高校招生790.99万人,高职扩招100万,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直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可以想象,未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会井喷式涌出。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平衡。

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就业成功与否主要基于待遇、地域、机遇这三个主要因素,单看其中一两个因素其实很容易就业,如果三者皆考虑成功率则很低。

(一)薪酬待遇

经济学上有句名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薪资待遇是一个不可忽略且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毕业生过于看中或要求企业给出优渥的待遇、核心的岗位等,但现实是残酷的,高能力才得配得上高薪酬。无论公办还是民办,大多数毕业生专业技能一般,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企业不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核心岗位给他们。因此,毕业生须脚踏实地切勿眼高手低,要对自己的求职意向和目标定位把握准确。

(二)任职地域

众所周知,一线城市就业机会确实多,但竞争压力也很大。同时,一些城市对于毕业生的“硬性条件”也比较严格,如必须是985、211、公办大学毕业生,甚至在校期间做过专业方向的实习工作、有自己的团队等等。民办院校毕业生在这点上似乎已被限制就业。事实上,国家对于一些二、三线、中西部城市就业岗位扶持政策力度是很大的,这些就业环境远比一线城市好,生活成本低,待遇也不错。

(三)发展机遇

毕业生过于看重就业前景,仍旧抱有“一步到位”就业观念,对于自己的求职经验和专业能力过于自信。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大,企业本身的前景也存在风险。发展机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偶然性,过分在意这个偶然性的“机遇”往往会耽搁好的就业机会。

三、民办高校就业体制机制探索

截止2019年2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其中独立学院365所,民办高校750所。2019年毕业生人数已达834万,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更加严峻。虽然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企业、学生以及家长而言,高质量就业是评判高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如何在众多高校中,建立一套属于民办高校自身就业体制机制,来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呢?

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积极探索,主动求变,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为目标,重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符合学院特色与现状、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二八率”就业模式,即20%毕业生考取研究生、80%毕业生确保充分就业的前提下高质量就业。

(一)强化帮扶力度,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升考研助推力

近年来,由于高考发挥失常以及就业压力大,一部分民办学校学生将考研列为自己的目标,狠下功夫,希望通过考取研究生来增加求职中的竞争力。因此,为助力学生实现考研梦,提升民办学院考研率,学院应以院长牵头,以专业负责人、专职教师为主体,以考研学生为对象,实行不超过1:3本科导师负责制。对学生在院校选择、专业课辅导、学习计划制定等方面给与精确指导。单独为考研学生成立考研书院,积极做好学生考研支持和服务工作,协同配合各二级学院共同加强对学生考研的目标引导、学习支持、生活关心和相关学习条件建设,以及接送考服务,使学生无后顾之忧,积极备考。

(二)探索就业机制新思路,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抓手

现阶段,市场依旧以需求为主,就业难的另一方面解读就是“输出不等于需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人数远大于市场需求的总量或培养的学生人数远小于市场需求的总量,这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民生工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是企业和高校必须重点考虑、努力推动的一件大事。因此,民办院校要主动求变,探索属于自身的就业新机制新思路。

由学院就业部门牵头,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实行“走出去、请进来”,主动联系本专业相关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通过相互走访、考察、带领学生进企业的方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与总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通过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为抓手,以满足为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以“点对点”对接方式,良性循环,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某一领域人才过剩或短缺的问题。

(三)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支持先就业再择业

事实上,民办院校毕业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稍逊公办院校,加之部分用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带“有色眼镜”,拒绝“双非院校”毕业生的求职意向,使得民办院校毕业生求职成功率概率越来越低。从近几年民办高校就业大数据来看,我们鼓励专業技能强的同学去应聘知名大企业,让他们的能力有施展的品台。但大多数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这些企业也非常需要人才,也需要在同类企业中,巩固自身市场地位,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考虑到知名高校毕业生对其青睐度不够,它们也更愿意把机会留给民办高校的学生。

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就需要民办学院就业部门发挥“头雁”作用,勇于开拓就业途径与市场,帮助学生建立求职路径,打通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障碍”,建立长效奖惩机制,坚持“广撒网、细筛查”,挑选出符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用人企业。与此同时,职业生涯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要积极做好学生求职动员工作。分析就业趋势,帮助毕业生找准求职定位,打破传统求职观念,鼓励学生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再择业谋求更好的职业前景。

四、结语

相比大多数公办院校毕业生,高质量、订单式培养模式和宽范围就业方向,民办高校毕业生求职路径和方向相形见绌、略显单一,如何拓宽就业路径,尽可能满足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意向,提高民办学校的竞争力,不仅靠民办院校对人才质量培养模式、核心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外,更需要毕业生、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着力寻求三方都满足的需求平衡点,各尽其职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参考文献:

[1]李云吉.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创建名牌高职院校[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2(1).

[2]陈亮.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J].学习月刊,2014(24).

[3]魏萍.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指导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9[8].

作者简介:高长江(1990—),男,陕西咸阳,本科,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考研民办民办高校
我的考研故事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高校给考研学生免费加鸡腿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