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播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2020-12-28 06:57谢展志刘宇翔
艺术评鉴 2020年21期
关键词:传承

谢展志 刘宇翔

摘要:本文以富有民族历史底蕴的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探究当地少数民族音乐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类模式与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发展改良措施,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探究、宣扬与保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希望可以引起更多音乐与传媒工作者的关注,让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音乐传播  少数民族音乐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1-0059-03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排瑶聚居地,是广东省民族风俗保持最完整、民族文化最浓郁、民族特色最鲜明的地方,有“瑶族耍歌堂”“瑶族长鼓舞”“八排瑶族婚俗”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经典乐曲——《瑶族舞曲》的诞生地。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流行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冲击等原因导致民族音乐生存空间狭小。虽然民族音乐的传播手段和效果以及重视程度相比之前有了不断提高,但重视程度还是不足,实际了解它们的人越来越少,大量具有深厚民族底蕴和特色的民族音乐渐渐遭到遗忘和流失,关注、保护与传承它们成了当下不得不提的话题之一。

一、连南县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

音乐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体现出它本身作为音响声音效果的特殊性以及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主观性及其社会性、功能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传播的传播者与主要媒介各有侧重与不同。

(一)传播者

连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者主要包括职业民间艺术家、音乐教师以及当地群众。

职业民间艺术家主要由连南县当地土生土长的、富有表演经验的专业表演者或非遗传承人组成。他们作为传播来源之一,通过现场表演、录音录像等方式,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直接再现并依附于各类媒介予以传播。

课堂音乐教师是沟通民族音乐文化与学生间的桥梁。国家在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政策的同时也通过课堂以及教师积极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内容。教育对民族音乐的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受众群体广且可塑性强。连南民族初级中学与连南民族高级中学坐落于连南县城区,是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学校。

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瑶族儿女“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样的一种说法,从小对民族文化各种内容耳濡目染,由此可见本民族音乐在当地人心中扎根之深。在此背景下,当地群众也充当了传播者的身份,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专家与学者前来学习与记录。

(二)主要传播媒介

印刷媒介是通过印刷书籍、刊物、报纸、图片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中介物,属于一种古老、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研究连南县民族音乐的学者们以图片、曲谱、文字介绍的方式编写了记录连南瑶歌与长鼓舞等民族音乐的书籍,如范秀炎等编著的《翩翩长鼓》等。但印刷纸质媒介的发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出版成本较高、对受众的接受门槛具有一定要求、无法呈现音乐的实际音响效果等。

音像音响媒介是专业音乐传播媒介中发展时间最早的一种,这一形式媒介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纸质媒介无法呈现音乐音响内容的障碍。省级非遗项目“排瑶民歌”传承人唐龙先生就曾出版过多部音像制品,音像音响媒介是其传播瑶歌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共广播媒介传播成本较低,受众不需支付额外费用。原由官方创办的连南人民广播电台因为受到其他现代媒体的排挤,丧失竞争力而不得不停播了3年,于2012年8月29日进行恢复试播。广播媒介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广播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需求,为群众带来包括当地民族音乐在内的多种广播节目。

电影电视媒介以其可视性特征、大众性强、受众范围广的特点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2019年9月16日,李亚威导演在加拿大红枫叶国际电影节上,以反映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瑶古寨油岭村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纪录片《打旺都》参评,一举获得“纪录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纪录片”“最佳民族影片国际贡献奖”三项大奖,让世界人民了解了广東瑶族的音乐。

互联网媒介具备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交互性,是当下较为理想的传播载体。连南县民族音乐利用微信公众号(瑶族文化、瑶族影音、瑶族博物馆等公众号)、优酷与哔哩哔哩等网络视频平台,让群众通过互联网媒介获取包括视觉、听觉、文字等各类综合资源与信息。

二、连南县少数民族音乐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连南瑶族民族音乐在传播传承的道路上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依旧在传播的各渠道中存在不少问题。民族文化内容随时代的推动不断发展与淘汰,连南民族音乐文化为适应当今主流社会的节奏需求剔除掉了繁杂的内容部分,丢弃这一部分内容的同时带来的是与之对应的文化消亡;国家政策在对非遗民族音乐内容的文化发展、管理与建设中,强调了抢救与保护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先进行保护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长期停留在“保护”层面的观念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力向上发展。连南县城总体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民族音乐传播载体科技水平受到制约,从而削弱了大众传播影响力,进而出现了多种困境。同时也有在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对连南民族音乐文化与传播学体系的结合研究深度不够的现象。

当代连南瑶族民族音乐的传播困境从传播学的角度表现在传播者(创作者)、媒介(艺术媒介)、受传者(艺术接受者)三个方面。

(一)传播者方面

连南瑶族民族音乐文化是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传统传承方式所采用的大多为音乐传播者面对面的口传心授,具有家族式、社会式、师徒式的特点,这种方式在过去媒介不发达的时代曾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音乐形态大体不变的情况下代代传承。但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使用传统口传心授的方式逐渐变得难以为继;年纪大的传承人对学习新的传媒技术也有一定的难度,出现了由传播者本身产生的局限性;加之许多村寨由于交通地理位置与经济基础的限制,新媒体影响力难以渗透其中。目前在其传承过程中鲜有年轻人主动学习、传承其民族音乐技艺,出现了“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问题,导致了原传承者逐渐出现大龄化、后继无人的局面。笔者调研采访的当地“鼓王”唐乔辛二公已近八旬高龄,对话时需要旁人进行翻译、沟通。

(二)传播媒介方面

在极富原生态民族风格特色的村寨中,表演者多年以来一直延续在固定地点现场表演的单向传播方式,较少利用音像、广播、影视及网络等媒介的影响力。本土原生态瑶族音乐节拍多变,旋律与唱腔较为自由,精确制成可视化的乐谱技术难度较大。由于出版者本身版权知识了解不够,并且我国音乐版权法律尚且未到达十分完备的情况,一旦出现侵权、盗版问题,极大损害了艺术家的利益。音乐改编的新民族音乐风潮已于早些年在中国展开——将流行歌曲及西方歌曲等受年轻人喜爱的元素融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形成的新民族音乐风格。连南瑶族民族音乐也在此基础上做出大胆尝试,成功创作出广为人知的《瑶族舞曲》以及实景剧《瑶颂-瑶族舞曲》。在新旧结合得到大多数人民肯定的同时,不少的群体对这一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风格呈怀疑或否定态度,认为这种“新改编”风格去除了本土文化精髓,只是哗众取宠罢了。

(三)艺术接受方面

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称之为艺术世界。作为艺术作品的民族音乐到接受者之间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和传播环节,是一个为艺术作品创作与接受而建立的专业化世界。从社会学角度看是以其在人类艺术史中逐渐形成且潜在的规则所维持的。瑶族民族音乐产生于农耕田野生活劳动、爱情故事或神话传说中,来源古朴淳厚、想象丰富,歌唱语言性强。因为过去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所以表现出即兴性强、节奏自由、唱腔唱法多变的特点。这一部分原生音乐内容若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恐难以接受。

“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有了共通的语言象征符人们才能利用语言相互交流传播。实际上,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区流传的大部分民歌都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虽有译成汉语版本的歌曲,但相比总卷帙浩繁的歌曲库来说占比较少,且使用非本民族語言的歌曲演唱并不能够完全表达民族文化内涵。

人们利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信息传播共享的同时,不同文化信息间却有着信息量不均衡的现状,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搜索关键词“流行音乐”显示约有52400000条结果,搜索“民族音乐”词条显示却只有199000条结果,再往后搜索“连南民族音乐”词条搜索结果仅剩180000个,呈现出“流行的越来越流行,小众的越来越小众”现象。民族音乐文化目前作为一种小众文化,难以与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竞争,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表述为文化分众与媒介体量的同构,实质是媒介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结果”。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应对当下实际情况进行改良与调整:

(一)记录方面

面对传承人大龄化或离世导致的文化断代问题,应及时派遣专业的音乐学者和记录人员前往民族音乐面临失传危机的地区,通过录音、录像及记谱等方式进行专门的保护与记录,并利用当地文化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和网络平台等保存资料。对较有学习能力的民族音乐传承人进行相关培训,使之能够掌握现代新媒体等传播手段,提高传播效率;也使其能熟练掌握现代制谱与编曲技术,使得音乐内容能够高效地传播与保留。原生态传统音乐的留存,是延伸该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也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二)传播方面

冯光钰先生在《传播学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提出了自然传播、移民传播与宗教传播等三种民族音乐传播途径。在此基础上,在经济落后的民族音乐留存地区拓展音乐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加强新媒体的应用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点对点间传播的局限;其次可利用网络媒体课程,录制连南瑶族民族音乐文化的系列课程,面向全国网络课程注册用户开放,增长受众群体数量。根据课程的开放创立组织专门化教学团队,应由两类主要团队成员构成:有着音乐的情感、技术、记谱等音乐专业水平的音乐专业人员;侧重于对民族音乐社会性研究的传播研究员。要求都对连南民族音乐的主要内容、传播方式、艺术价值有系统清晰的认知,编写相关教材,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使之真正了解并愿意主动学习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此外改编民族音乐时要注意保留原生态民族音乐中的“神韵”,如乳源过山瑶歌利用的喉音唱腔演唱,长鼓舞“跳、吟、打”的表现演奏手法等。它们是新编民族音乐的重要养分与基础,在保留了精华部分的前提下合理进行现代编曲与改编,既有较高艺术价值,也容易被大众所接纳。

(三)接受方面

传播者与受传者间容易因为客观生长环境的不同“共同意义空间”的减少产生受传者无法理解传播者信息的情况,所以便不能忽视民族音乐传播中田野中的实践性。要扩大两者间共同的意义空间,就要深入当地生活,尽可能拓展实地实践感知的可能性:如民族景区内开设民歌民乐区、学校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学习等。不论是何种方式都需要人民群众对于我国各民族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各方面正确认识,政府与各级单位进行主动的文化意识宣传教育,让更多人意识到非遗音乐文化传播的必要性,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更加充满活力的姿态走向世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成为具备中华文化特色的精神石碑。

四、结语

本文以连南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播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创作、媒介以及接受的各个模式与节点,并针对各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振兴当地不同的经济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才能使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发挥其应有的活力。

从连南瑶族民族音乐开展找寻全国民族音乐传播的规律过程需要更多的经验、观察与积累;望本文能为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献上一份微薄之力,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份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曾田力主编.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1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孙光宇,戴羽.当代少数民族音乐传播困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1):95-99.

[4]冯光钰.传播学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1-7.

[5]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