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朗读腔”的困境

2020-12-28 02:12何捷
江西教育B 2020年12期
关键词:涵泳腔调文字

何捷

听课,最反感的就是听到学生的“朗读腔”。齐声朗读时,学生们表情做作,语调夸张,常伴随奇怪的“唱读”和拖腔,听起来让人难受。

一线教师不明白这种“朗读腔”是怎么形成的。就在我们疑惑的时候,人工智能来袭,让我們听到另一种“朗读腔”——将一段文字输入后,就能输出一种朗读声。这种朗读准确率很高,不过,听起来让人索然无味,就像和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对话,你根本提不起与之交谈的兴趣,更无法感受文字之美。

对比一下,让人无比惊诧: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朗读声与人工智能中输出的朗读声,其实是一个效果。人工智能花费开发者的心血,而我们课堂上的“朗读腔”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

答案更吓人:是教出来的。而且,使用的是“三无”教法。

其一,无趣的指导。从小到大,我们总是指导学生在朗读前圈一圈、画一画,然后再读一读。圈出、画出自己认为重点、关键的词,读的时候重点突出这些词,体现思想感情,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最怕流于形式。第一次还可以,第二次不太好,第三次就纯属机械操作,让人进入不需要思考的“流水线”。没想到的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种方法大行其道。无趣,让朗读陷入一种统一的腔调。

其二,无力的指导。很多教师都注重学生的个性,总是在朗读时指导“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你的体会和感受,美美地读一读……”于是,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中,机械地用突出重点词、拖长关键音的方式来读。没想到这样的朗读很容易得到教师鼓励,老师还会号召全班学习、模仿。这种缺乏提升力度的指导,其实是被学生牵着走,是个体简单的理解取代了群体中其他人的思考和实践,自然形成难听的“朗读腔”。

其三,无法的指导。同一种朗读模式,同样的拖腔拖调,这种“朗读腔”,成为我国小学语文课堂上最常听到的声音。朗读没有美感,文字留给朗读者和听众的就是一种累赘。这样的朗读,无法让人感受文字之美、文学之韵、文意之深邃。它就是一种“例行公事”。所以你会看到学生读得那样“没心没肺”。如果文章的作者听到学生用那样的腔调朗读自己的作品,会非常心寒。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朗读腔”呢?

让理解成为朗读的基础

理解文意,遵循文脉,读出情感。很多时候,朗读带有“朗读腔”,就是因为你不理解或理解得比较粗浅。还不明白写什么,就急着开始朗读;或者以朗读作为进入文本的开始,对文本理解不管不顾。面对理解的缺位,朗读自然停留在“读字”的层面,所以只能用“腔调”。

理解,要不仅停留在内容层面,还要深入文章的意理,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文章组合的章法。理解越深刻,越能“找到自己的感觉”。有感觉了,才能自然而然地读出感觉,读出个中滋味。

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你可以有各种理解,有各种读法:

“君”字予以强调、提亮、提高音调,开腔就引发关注,继而重读“黄”字,在每一分句的句首,让听众被朗读所牢牢吸引。此读法的理解,基于对每个分句的区分,重读句首字。

平缓读出“君不见”,之后逐渐提升,读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形成扬帆起航之势。理解的基调就是一种渐入佳境的提升。

“君——不见”,将“君”字发音拖长,“不见”二字紧凑连续吐出,形成快慢错落的节奏,引发诸君关注接下来要诵读出来的内容。理解的基础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对话,引发“君”这一专属听者的参与与互动。

……

给足自然涵泳的时间

涵泳指的是文学欣赏中的反复吟诵,通过自我反复吟诵,很自然地把握作品的命脉,获取对作品的整体感觉。涵泳,是古人读书的基本方法。因为中文原本就富有情感,暗含节奏,值得反复吟诵,而且,能够通过反复诵读,达到“悟”的结果:体会文中的音乐性、音调韵律,把起伏变化的情愫展现出来,在朗朗上口中形成美好的审美体验。

朱熹认为“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泳,自然合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因此,我们不要急着让学生朗读,应该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给足学生沉浸在文字之中的时间,形成个性化理解,最后才谨慎地通过朗读展示、分享。

自读的时间越充足,“朗读腔”就越容易消除。因为“朗读腔”原本就是随大流、没有思想的表现,而思想需要在与文本“独处”时滋生。

改变观念,直接减少齐读的安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集体朗读就是对学生个体体验理解的一种遮蔽,就是将一种他人的简单理解结果强加给集体的做法,因此可以判定为一种模式化的解读呈现。齐读时,思考的含量是很低的,只要随大流,来个和声大合奏就行。齐读代替了学生个体的思考。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很流行齐读,特别喜欢“集体一起朗读”。其实,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形式主义的做法,是读给老师听的。我们还将这样的做法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但是“以读代替思考”,那就得不偿失了。更何况,如果无法读得有滋味,那就是和语文学习背道而驰。阅读,其实还是个体的事。因此,我们呼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控制集体朗读的时间,多组织学生思考、默读、个性化阅读。

教师更需要提升审美品味

如果教师不爱朗读,他自然就读不好,也无法指导好朗读。只要听过优质的朗读,耳朵进步了,就无法容忍“朗读腔”横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多“亲近”优质的朗读现场,多向名家学习,不要再将朗读简化为“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的机械三步走。

教师的审美品位提升了,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因为朗读也并非“天然会”,而是实实在在要教会的。

“朗读腔”,看起来事小,实际上事关重大。小学六年,这样的腔调,严重败坏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影响着学生未来对语文学习的热爱程度,实在是不容小觑。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涵泳腔调文字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上海腔调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