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群
2020年6月3日,《中国教育报》刊发通讯《中学里的“少年农学院”》,详细报道了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劳动教育的具体做法。该校创建的农业实践基地——“少年农学院”,令人耳目一新。
回顾近现代教育史,建立类似“少年农学院”农业实践基地的举措,早已为中外教育家推崇并付诸实施。在我国,20世纪初,叶圣陶创办了“生生农场”,师生共同劳作,“做了中国教育史上从没有过的事”。陶行知大力倡导“生活教育”,1927年,他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有田园200亩供学生耕种,有荒山供学生造林,他期望师生有“农夫的身手”。在苏联,苏霍姆林斯基领导下的帕夫雷什中学更是劳动教育的光辉典范。该校的农业实践基地有果园、葡萄园、温室、教学实验园地。此外,集体农庄的养牛场、庄稼地也是师生的试验田。卓有成效的农业劳动教育使帕夫雷什中学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
进入新世纪,各地中小学开辟农业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报道也时有所闻。然而,相对于全国40多万所中小学而言,能扎实有效地进行农业劳动教育的学校还只是少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城镇化的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大多数孩子已经离土地、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不要说大都市的孩子,就是城镇、农村的孩子,也很少有机会走进庄稼地里,体会劳作的艰辛、收获的快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令人忧虑,这是当今教育的一大缺失。
叶圣陶先生曾说: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建立“少年农学院”,可以让我们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的意义。它把学生从书斋课堂引向田间地头,亲手浇水拔草收割,“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解放他们的天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不再是說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吟诵上。节约劳动成果的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劳作的过程中会渐渐生根发芽。精心栽培作物,会激起孩子们探索农业科技的兴趣,点燃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劳动实践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愿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有期待,有创意,有快乐,“少年农学院”真可谓教书育人的新天地。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更多的“少年农学院”将会雨后春笋般地萌发、生长,成为中小学校美丽的“后花园”,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基地。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投稿邮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