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才华
【摘要】天祝藏族自治县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该地区学生多是结合实际情况就近选择寄宿学校进行学习。寄宿制学校有效的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寄宿学校学生父母监督缺位,在此情况下引发了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具体就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养成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 寄宿生 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5-0009-02
天祝环境特殊,寄宿制教学这一办学模式在提升天祝双语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寄宿生长久的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的培养和引导,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等。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该综合考虑寄宿生的心理、生理等需求,加强寄宿环境建设,加强对寄宿生的心理关怀,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
一、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寄宿生的生活过于单调
寄宿生每日在学校中生活,每日的生活基本是餐厅、宿舍和教室三点一线,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课学习、吃饭休息以及和同学玩耍,每天的生活单一。周末时间,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回家,然后必须在指定时间回到学校。离家较远的学生周末通常在学校度过,学生在周末主要是讲个人卫生、学习或者是和同学玩耍等。另外,当前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寄宿制生活中,学生要独立生活,在学习之余需要打理生活,多数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因而也容易爆发问题。[2]
2.寄宿生自我保护防范意识较差
寄宿生其父母不能长期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管教和约束,生活方面主要是由班主任老师进行监管。但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繁重,对学生的监管可能不够全面和及时,一般而言主要是确保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不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校外交往等不受学校的监管。而中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自我防护意识较差,自身分辨能力不足,在寄宿生活中可能会发生高年级欺负低年级学生事件。中学生的分辨能力有限,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侵扰,容易養成一些恶习。
3.寄宿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情感是人的精神需求之一,情感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尊重等多个方面。寄宿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寄宿生管理的突出问题之一。学生长时间的离开父母在校学习,对亲情的需求较强,想家情绪十分强烈。寄宿生的友情需求也较高,寄宿生长时间的远离父母,其更希望得到同辈的认可,同同辈进行交流和沟通。寄宿生长久的一起学习和生活,感情较为密切,但是一旦友情出现破裂,对寄宿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寄宿生迫切需求老师的肯定和目光,特别是刚进入学校的学生,他们刚刚离开家庭,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老师的工作较为繁重,可能无法及时的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4.寄宿生心理问题突出
寄宿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学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寄宿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业压力较大,寄宿制学校学习方面的管理十分严格,增加了学生的压力,过重的压力可能使得学生出现心理认知问题。二是青春期心理问题,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生理出现变化,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教育,学生可能会因生理变化产生焦虑、恐慌情绪。三是环境影响,主要是刚进入学校的学生,环境的转变以及父母角色的缺失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3]
5.老师管理责任重
寄宿制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老师不仅需要承担教学任务,还需要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和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无疑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可能会导致教育效率的下降。寄宿制学校对老师的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养成教育措施
民族寄宿制学校应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环境,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以此来促进寄宿制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丰富寄宿生的在校生活
寄宿制学校管理者要努力丰富寄宿生的在校生活,班主任要发挥其纽带作用,负责协调、开展各类活动,以充实寄宿生的在校生活。可以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学校每周可以组织竞赛活动,如音乐竞赛、朗诵竞赛、体育竞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寄宿生周末也无法回家,为此学校可以开放其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学生课余时间或者是周末时间可以到实验室完成一些较为费时费力的科学实验,也可以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校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
2.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其认知事物的能力和分辨能力还存在着不足,为此,中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诱惑。寄宿生管理中要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安全教育课,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可以结合最新的安全事件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另外,学校可以组织事故安全演习,提升学生在危险情况下的逃生能力。另外,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寝室管理,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学生寝室管理部门,重点对学生寝室安全进行管理,安排人员轮流值班,以有效地确保学生夜间安全。
3.关注寄宿生的情感需求
寄宿生在校生活中多表现出对家长较高的思念情绪,学校在此应该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兴趣活动,食堂针对藏族学生提供糌粑、酥油茶等民族特色餐饮,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寄宿制学校虽然需要远离父母,但是寄宿生活中同学之间关系更加密切。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寄宿生活中应该充分地利用同伴交往,来满足学生对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的共同成长。在学校中,同学们可以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活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孤独、想家等情绪。老师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老师对学生的言语、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加耐心、平和,对学生的表现采取接纳、支持的态度,认可学生,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了解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4.注重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很快,在此阶段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兴趣爱好将初步形成。中学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寄宿生父母不能对其进行24小时的监督和监管,为此,学校必须发挥其监督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寄宿生长期与父母分离,心理较为孤独、脆弱和敏感,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关怀,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另外学校应该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另外,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同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5.发挥班主任的关怀和引导作用
寄宿生长久的生活在学校,班主任就是这个大集体的大家长,班主任应该加强对班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要以博大的胸怀看待寄宿制学生存在的问题,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老师应该深入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来分析问题原因,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老师要为学生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引领,确保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实现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
6.关注老师需求,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参与者,寄宿制学校对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升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应该充分地关注老师的需求,促进老师的发展。在工作过程中要关注老师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为老师创设自由、融洽的工作环境,以此来提升老师工作质量。另外,应该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以缓解老师的管理压力,确保老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育工作。
7.积极构建学生家长联系渠道
对于寄宿制学生,与父母的情感交流障碍是导致学生问题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为此,学校管理工作中应该积极地构建学生家长联系渠道,密切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可以打造“校通讯平台”,老师可以借助其进行网上家访,老师据学生的日常学校生活建立学生发展档案,家长可以以此来了解学生成长的点滴,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中学生对父母的情感需求较高,长期远离父母容易增加学生的不稳定性,寄宿制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家长进校活动,满足学生对父母的需求,以消除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家长进校园,家长能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成长环境和学习情况,也能够让家长们更加放心和安心。寄宿制学校,更要加强家校交流和合作,互为补充,发挥家庭和学校对中学生成长的引导作用,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总结
寄宿制教學是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开展的,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质量。天祝的寄宿生多是来自农牧民地区,离开父母在校进行学习。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长久的离开父母,亲子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使得亲情交流受阻。寄宿制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寄宿制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寄宿生管理改革和完善,让寄宿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满足寄宿生的情感需求,让广大的家长们放心。[4]
参考文献:
[1]李成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寄宿生心理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考试周刊,2019(36):13.
[2]王建霞,韩进学.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7):41.
[3]邓晶.民族寄宿生饮食管理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学,2017.
[4]黄文华,达国芳.少数民族学生快乐温暖的第二家园——华藏初中寄宿制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