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本办学贯通背景下的艺术专业课程衔接理论研究

2020-12-28 08:16:04宫成伟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11期

宫成伟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惠州516025)

一、课程结构与中、高、本艺术专业课程的特征

(一)课程的结构要素

无论是哪种教育办学的类型,教学目标实现的落脚点最终都需要落在课程体系上。课程主要是指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以及专门的安排与进程,课程的主体主要是在校学生,①对教育的内容、目标、方式等的提前的规划,是对教学过程的各类方案的一种综合性的概述。在我国唐宋时期,孔颖达所撰写的《诗经·小雅·巧言》中就提到“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对“课程”做出了解释,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意思是:课程的维护,一定要有人来监督,这就需要法律来维护。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表述“课程”一词,比如“宽着限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等。②对于课程衔接的研究,就不得不提及课程结构,这是一种致力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授课成果的纽带和桥梁,起着衔接作用,是课程从开始到结束过程的重要依据,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对课程要素结构进行了精确的的归纳,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模式。③

二、中、高、本课程体系的共同性特征

(一)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设置

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大多是以就业为导向。如果说招生工作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那么就业质量就是保障线。

目前,大多职业院校都遵循课程设置以岗位能力、就业能力培养为办学导向,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也概莫能外,大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大多包涵几个课程模块,一是涵盖以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课程为基础模块,二是涵盖以岗位能力所需要的软件操作能力训练为实训模块,三是涵盖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设计模块和职业素养能力模块,课程设计和课程目标主要以训练岗位能力为主,其归因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在本科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则主要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让更加优秀的人才参与建设社会的过程,使之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包括拓展教育、专业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工作的拓展度,同时也需注重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就业。艺术专业的课程设定与中职、高职办学层次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关联和重合度,这与三个办学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共性特征是分不开的,都是以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以胜任行业所需人才的岗位工作能力。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

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和具备专业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艺术专业办学中,以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尤为明显,其课程特点是特别关注培养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设计能力,让学生在“仿真项目”中了解设计理念、市场营销、制作技术与工艺流程,使学生掌握贴近实战的“真本领、硬功夫”。普通高等教育层面的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更加重视职业岗位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让学生掌握具备职业岗位能力,还需要理论知识体系的储备,而且更加重视设计创意能力,这一点也是围绕着职业岗位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所以说,不同教育层次的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

三、中、高、本课程体系的差异性特征

(一)办学类型及培养目标不同

对于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在教育的办学类型方面存在着差异,既有国家公办的中职、高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又有相对应的民办教育类型,办学层次的不同使课程设计发生了不同;同时在课程目标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化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课程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具备从事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和本领,其课程归因就是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资格和专业能力。④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让学生有自己从事研究的能力,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知识能力的广度和深度,并且为以后从事具有研究、研发、创新特征的工作做准备;与本科不同的是,专科阶段培养的目标则是让学生主要掌握专业的实操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⑤

图1 培养目标示意图

(二)学生的层次不同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主要是以完成初中教育课程阶段的学生为主,其特点是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但在动手能力和技能实操方面较好,适合实操技能方面的训练,家长选择中职教育的目的多是让子女学习一技之长,能够掌握一个职业岗位能力,从而就业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升学再学习;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以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为主,“3+2对接”、“3+ 技能证书”、“自主招生”为辅的招生结构,学生的来源及层次相对比较复杂,既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有技能过硬的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学生主要来自高考,生源层次相对单一,虽也有部分生源来自于高职的学生“专升本”、“专插本”的学生,但主要的生源特点是学生学习能力较好,知识结构相对完善。教育对象年龄结构、知识体系及层次的不同,使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能力、文化底蕴和专业训练的进度都有显著的差异性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实施评价方面等,中、高、本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特征。

图2 高职院校招生结构图

四、中、高、本艺术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诉求

(一)中、高、本课程衔接的教育政策诉求

2002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文中指出在深化教育改革方面,各层次办学体系要加强沟通,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争取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有继续学习,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同时增加高职学生接受本科教育的比例;2005 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让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合理的衔接,架起教育沟通的桥梁,让职业教育成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学习型社会;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发布,提出截止到2020 年,重新调整教育结构和方式,形成教育新体系,体现出终身教育的理念、各个教育层次协调发展;2011 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文中指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不同办学层次衔接,探索出一种中高等教育贯通的教育模式,建立起终生学习的桥梁,为更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以及学习条件;2014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 年,要形成中、高等教育贯通的体系,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的教育发展模式,让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2015 年10 月,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与中职、高等教育的衔接,制定合理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样化人才,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以及学分制。

通过对近几年国家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政策研究发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人才供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也越来越密切,相互推进教学“立交桥”的框架建立,但是要实现政策的精神和目标,关键节点要梳理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业界研究方面,李全奎系统全面的总结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中、 高职教育的衔接过程,1985-1997 年初步衔接、1998-2002 年的快速衔接、2002- 今的优化衔接三个阶段。明确提出了四条保障:“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可,为中高职衔接提供理念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引导,为中、高等教育衔接提供法律保障,促进高质量的教学。⑥谭强在博士论文《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以四川省德阳市12 所中高职院校为例》中也对政策背景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中高课程衔接的国家教育政策诉求。

(二)中、高、本课程衔接的学生成长现实诉求

教育的功能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教育层次衔接的根本,就是满足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比如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都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按照学生成长过程规划的中、高、本课程衔接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更加迫切,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平台进行成长的同时也需要不同的舞台展现自己,实现青春抱负,就需要我们的不同办学层次之间的专业课程进行衔接,为学生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无论是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升学为目标,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成长的道路。目前,教育的壁垒已经打破,从中职读到本科,甚至硕士层次的道路都是打通的,不在是过往的“独木桥”、“死胡同”,在这个大的教育环境背景下,研究中、高、本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和总体规划设计成为迫切需要,更是我们人才成长的现实迫切诉求。

(三)中、高、本课程衔接的专业探索实践诉求

高职院校的办学需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及自身的实际办学理念建设特色专业,这对于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衔接本科院校与中等院校的关键环节,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平台,专业是否有特色、是否具备专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办学的硬性指标和评价专业成熟与否、合格评估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模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专业探索实践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艺术专业的特点更加鲜明,一方面是启下,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专业办学要根据学生的技能优势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弥补学生在设计基础、创意能力方面的不足和短板,与此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具备更多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承上,上通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上肯定存在着重叠现象,中职学过、高职开过、本科又来过可能是普遍现象,如果从宏观上对各办学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规划和梳理,是专业办学模式和课程衔接的研究内容,也是对专业发展,打造特色专业开展探索的现实诉求。

注释:

①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13.②https://baike.baidu.com/item/ 课程.

③谭强.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以四川省德阳市12 所中高职院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6(04).

④谭强.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以四川省德阳市12 所中高职院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 2016(04).

⑤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B%98%E7%AD%89%E8%81%8C%E4%B8%9A%E6%95%99%E8%82%B2/9872037.

⑥李全奎. 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