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资助文化建设: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2020-12-28 21:38陈素云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文化

陈素云

(温州医科大学 学工部,浙江 温州 325035)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7年以来,出台多项相关资助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新政策体系。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成效明显。资助工作保障了教育公平,也保障了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资本,同时资助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大学资助文化是实现这一功能的有效途径。

1 资助的育人内涵和资助类型的演变

1.1 保障型资助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党和政府而言,给予大学生各种经济资助是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科教兴国的有效举措。保障型资助就是要让每一名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缩小因经济因素造成的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健全了含国家奖学金等13项资助项目在内的“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多元混合资助模式[1],在制度上从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教育部《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受助学生规模达1.35亿人次,资助资金突破2 000亿元[2]。高学历人才的增加在客观上使得国家的人力资本总量得以不断提升,逐步改变了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可以说资助政策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助推器[3]。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4]。

1.2 发展型资助的作用和意义 资助在保障作用基础上,还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发展型资助,指通过资助者、资助资源与受助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受助学生在理想信仰、品德修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提升。首先,资助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党和政府的认同。党和政府通过大学生资助政策这一教育补偿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进入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2017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资助获大学生最高满意度[5]。第二,资助可以发挥品德教育的功能。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十分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第三,资助可以发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处于经济困难状态的学生,也常常在心理状况、人际关系、实践机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发展型资助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自卑,磨砺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1.3 大学资助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在保障型资助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向发展型资助演进,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6],积极探索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从而形成了具有显著育人功能的大学资助文化。这种在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资助育人为目标,以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保障,以持久性高水平的发展型资助模式为主要内容,积极作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广泛影响全体师生的文化形态,即是大学资助文化。对应于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可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大学校园文化对于置身其中的广大师生各个方面都有熏陶和感染作用,具体可表现为导向功能、价值认同功能、激励功能、情感陶冶功能等[7]。大学资助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一样,在塑造学生的理想信仰和道德情操,磨炼学生的自立自强与团结合作精神,孕育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大学资助文化的育人实践探索及经验

2.1 资助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资助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将自强自立、诚信友爱、团结合作、勇于奉献、追求卓越等价值因素化巨为细、润物无声地融合在文化活动中,铸造契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引领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积极实践的校园风尚。如“光华自立奖”由复旦大学勤工助学中心设立,其奖金全部来源于校学子光华公司员工勤工助学所得,表彰每年在学术科研、实践公益、校园风尚领域有独创成绩的学子[8]。该项目秉承“源于学生,用于学生,引领学生”的宗旨,在学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复旦的诺贝尔奖”。获教育部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思源基金”,将帮困助学与自强自立、诚实守信、感恩回馈等有效结合,搭建多元教育实践平台,包括班级冠名基金、思源实践基地、思源梦工坊、思源社会救助平台等,形成了“基金资助-学生反哺”的助学模式。

2.2 资助文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精神传统和办学理念为基础 资助文化建设应立足高校的办学理念,延续学校的优良传统,发扬学校的文化底蕴,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整合资源、建章立制等措施,发挥典型示范与榜样引领作用,放大教育效果。获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的苏州大学“惠寒”行动是在深入挖掘史料、凝练“惠寒”精神的基础上,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宣传教育、组织发动,通过建立“惠寒”基金、建设“惠寒”学校、开展义务支教、文艺演出等实践服务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帮助贫困学生和农民工子弟成长成才[9]。南通大学通过对身边的典型—全国精神文明典型莫文隋精神的放大效应,把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弘扬身边的榜样结合起来,将无私捐助、不求回报的精神发扬光大[10],倡导精神文明新风尚,为大学生提供成长的精神食粮。

2.3 资助文化建设坚持与学生各类实践活动相融合 资助文化探索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服务等相融合,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就业需求,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建议平台,提供活动载体,鼓励学生打造精品活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浙江大学NSEP(家庭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SEGP(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实践项目)、DFPB(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实践基地)三大项目以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通过科研立项开展调研实践,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成长中找到自我绽放的舞台。目前各高校普遍开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海外游学项目,通过全额资助或部分资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国境,以专业课程学习、文化交流、参观走访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获得了解跨国文化,提升国际视野的机会。

3 大学资助文化的建设路径

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教育学生崇尚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提升才干、完善人格,并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反馈他人和社会。这条“他助-自助-助人”的回路即是资助文化建设路径。只有成功构筑学生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成长回路,资助的育人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脱贫。

3.1 厘清他助的两重内涵,实现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的相统一 物质帮助是资助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首要特征。没有物质帮助,就没有资助,更没有资助文化。资助文化与其他形式校园文化的显著差异处在于资助文化的建设要以物质帮助活动为第一内容,但又不仅如此,达到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的相互统一,即“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统一。资助文化建设要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为主的教育引导。贯穿于资助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有利于受助大学生提高辨别分析能力,引领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3.2 构建自助的工作机制,让学生成为大学资助文化建设的主体 校园资助文化要构建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机制,全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立自强之心。从学生自身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出发,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遵循学生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并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和相互成长。学生要成为资助文化活动的主导,成为真正组织者、参与者和建设者,教职员工只是指导者、服务者和保障者。文化活动的开展会形成强烈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熏陶浸润的影响作用。优秀校园文化往往覆盖了整个校园,引领着学生的行为风尚,吸引着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增知识、长才干。

3.3 利导助人的项目载体,鼓励学生积极反馈他人和社会 “助人”即是推己及人,感恩反馈他人和社会,这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之一,也是资助文化的实践成效之一。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反馈感恩活动主要体现在同窗互助、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等。学校要建章立制,对自强自立、公益慈善、创新创业等典型工作和典型事迹,给与足够的经费支持、组织保障和全方位的肯定、表彰。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利用校园网络矩阵实现对学生感恩反馈活动的强化传播。温州医科大学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围绕医学生的培养理念,立足构筑“他助-自助-助人”的回路,从“仁心、仁术、仁济”三个维度,实施“精准助力、医路领航”资助育人文化工程。阳光训练营、资助家访、冬日暖阳等活动着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健全良好沟通力、团队合作力和同理心等人格,即医者仁心。正能量学堂、同辈学业帮扶、海外游学无忧、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则为学生提高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服务,使其不断完善医者仁术。博爱助学基金、掌心向下行动、天使在行动等项目,鼓励学生立志救死扶伤、感恩反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回馈同窗、他人和社会,即医者仁济。

3.4 完善机制制度,保障资助文化长期建设 文化活动的品牌性和知名度,是长期建设和经营的结果,也是长效机制保障的结果;反过来,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学校要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具体制度,着力加强渗透融通、践行强化、环境控制等机制建构,加强资助文化活动的领导机构、组织部门、经费保障、职责分工等,实现资助文化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资助文化建设,精心设计资助文化活动,深入拓展资助文化新载体,加强资助文化环境建设,形成一批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点和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深受学生喜爱和具有显著育人功能的资助文化品牌。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谁远谁近?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