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羊群的日常管理中,预防羊肠毒血症的发生、蔓延,以及对羊肠毒血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坚持疗程,确保疗效,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治疗效果更好。对于本病的多发季节应定期给羊只注射疫苗,做好防治结合,从而提高养羊业的发展效益。
1.1 病例 黄羊镇某养殖户共饲养哈萨克羊42只,其中羔羊18只。2009年4月8日上午,放牧时突然死亡母羊1只,另有两只母羊精神沉郁,呆卧,下痢,排出黑色稀便,使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无效,全部死亡,死亡羊只膘情良好,死前症状表现不一。
1.2 分析 对于以上病例,经过临床检查、病理剖检、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羊肠毒血症。
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为厌气性粗大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中央。一般消毒药均易杀死本菌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95℃需2.5h方可被杀死,本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具有酶活性,不耐热,有抗原性,用化学药物处理可变为类毒素。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症状,常离群呆立,卧地不起或独自奔跑。濒死期常发生肠鸣或腹泻,排出黄褐色水样稀粪。病羊全身颤抖,磨牙、头颈后仰、口鼻流沫,口黏膜苍白、四肢和耳尖发冷,常于昏迷中死去。流行后期,有时可见病程缓慢的病例,病羊拉稀混有黏液和血液,萎顿和昏迷,病程可延至12h或2~3d死亡。病羊的体温不高,血尿常规检查有血糖、尿糖升高现象。
对死亡羊剖检可见,羊尸体营养良好,死后迅速发生腐败。肾表面充血、微肿,质脆如泥,稍加按压即碎烂;真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呈急性出血性炎,特别是小肠黏膜充血,整个肠道呈红色;胸腹腔、心包积液,心脏扩张,心肌松软,心内外膜均有出血点;肝肿大,质脆,胆囊肿大,胆汁黏稠;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
6.1 治疗
6.1.1 西药疗法 1)对病程较缓慢的病羊,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160IU,每天2次;磺胺脒内服,8~12g/kg,第1天一次灌服,第2天分2次灌服;10%石灰水灌服,大羊200mL,小羊50~80mL,连用1~2次。此外,应结合强心、补液、镇静等对症治疗,能治愈少数病羊。2)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30mL或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00~1500IU肌肉注射,每日2次。3)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羊,将10%安钠咖10mL加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静脉滴注。
6.1.2 中药疗法
方剂一:黄莲10g、川芎2g、黄芩10g、石膏2g、地榆15g、诃子12g、当归10g、生地12g、甘草3g、木通6g、白芍10g、乌梅5个。将其上述中药研成细末,开水冲服,病情轻的服一剂,病情重的服2~3剂,即可治愈。
方剂二:苍术10g、大黄10g、贯众5g、龙胆草5g、玉片3g、甘草10g、雄黄1.5g(另包)。将前6味中药水煎取汁,混入雄黄,一次灌服,灌药后再加服一些食用植物油。
7.1 由于羊肠毒血症发病突然,很快死亡,需要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确诊此病,从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7.2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羊只采食了被魏氏梭菌芽孢污染的饲料和水源后,芽孢便随之进入羊的消化道,大部分细菌被胃酸杀死,部分存活进入小肠。此外,在许多的乡镇6月正是小麦收获季节,随后各种农作物都已成熟,此期间会有青料过剩,农牧民为了抢茬,羊只食过多的青料,瘤胃正常分解纤维素的菌群不能适应,使大量未消化的淀粉经胃进入小肠内,D型魏氏梭菌分解淀粉类饲料迅速繁殖大量毒素,经胰蛋白酶分解转化,引起全身毒血症,从而发生休克死亡。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在春秋多发季节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每年5月、11月对羊只注射疫苗,防止本病暴发。冬季适当补充饲料,以免羊吃过多青料,羊舍及周围应定期清理打扫,消毒灭蝇。7.3 关于本病在做好预防与治疗工作的同时,动物病死尸体一定要进行深埋处理,绝对禁止食用或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