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灿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徐谊(1144-1208),字子宜,一字宏父,温州平阳人,南宋名臣,《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六》有传。徐谊祖上曾为显官,后隐居平阳,家境殷实,家风乐善好施,“公二大父仲熙、世充,考迪哲,皆以惠爱称,今江南石马头百间,其所为也”[1]402。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嘉定元年(1208)七月一日,徐谊卒于任所,朝廷赐谥号为“忠文”,墓在万全鸣山(今属昆阳镇)。《宋史》本传评徐谊为“道之亨”“一时英才”:“徐谊窜逐于小人之手,身之否,道之亨也。吴猎之以学为政,项安世通经博古,皆一时之英才,今更定旧史,公论其少伸与!”[2]12102
永嘉之学鼎盛期人物、平阳学统集大成者徐谊,倾心于象山心学思想和实践,并不新奇。《宋元学案》列徐谊为“徐陈诸儒学案”[3]370案主,其称其同道钱文子为“永嘉同调”[3]370,视徐谊为永嘉诸子之一。徐谊又被列为《止斋学案》“止斋学侣”[3]71,其门人赵希錧同时学于陈傅良。徐谊再列《周许诸儒学案》“平阳续传”[4]432,而平阳人陈经正、陈经邦、陈经德、陈经郛四兄弟“并伊川门人,安定、廉溪再传”[4]403,全祖望云“平阳学统,始于先生兄弟(指陈氏四兄弟),成于徐忠文公宏文”[4]420,徐谊学有渊源,是永嘉之学重要一脉平阳学统的集大成者。全祖望云:“林竹轩者,横塘之高弟也,其学亦颇启象山一脉。”[4]405可知永嘉之学与象山心学渊源有自。孙衣言撰《瓯海轶闻》卷十五“永嘉学术”专列“徐忠文公谊”[5],征引多种文献史料分二十三个方面叙述徐谊生平、学术、功业。徐谊一身兼及多个学派学问,更与陆九渊及其门生弟子多有交游,《宋元学案》黄宗羲列之为“陆氏门人”,继编者全祖望列之为“永嘉金溪同调”[3]370“象山同调”[3]329。惜徐谊著述仅有诗文数篇存世,本文侧重徐谊“象山同调”学术史定位,通过考察其生平传记、往来书信和学术交游,管窥徐谊心学规模及其思想宗旨大概。
徐谊“少而异质,自然合道”[1]405,幼承庭训,接受儒学教育,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徐谊以省试第三名中进士第,同榜第一、二名为温州同乡好友蔡幼学与陈傅良,陆九渊也在同榜。后任池州府学教授,江浙一带后学纷纷慕名景从。后徐谊调任太学博士,升为枢密院编修官、太常寺丞,其正直敢言。孝宗皇帝执政时间较长,威权日重,臣下多皇恐顾望,唯唯诺诺。徐谊进谏:“若是,则人主日圣,人臣日愚,陛下谁与共功?”[2]12083改论乐制,对曰:“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2]12083孝宗受之而赞其“不以官自惰”[2]12083。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父徐迪哲去世,其守孝三年。绍熙元年(1190),任徽州知府,逢孝宗内禅,光宗继位,奏曰:“三代圣王有至诚而无权术,至诚不息,则可以达天德矣。愿陛下守而勿失。”[2]12083徐谊直道而行,敢于进言格君心之非,于此可见一斑。
徐谊出任地方为官清正,政绩卓著。绍熙元年(1190),徐谊知徽州府,体恤民瘼,处事公正,为百姓伸张正义。歙县提交刑事案件妻杀夫,以五岁女为证人,徐谊怀疑:“妇人能以一掌致人死乎?”[2]12083春秋决狱,原心论罪,于是暂缓批复判刑。后调查“实税”时死者母亲和弟弟到庭,才知道死者因欠租被抓,久绑受不了饥渴而大叫,被衙役掌掴堕水溺亡,于是保正伏罪。时徽州各地赋役不均,百姓不堪逃亡,人口锐减,官府却仍按原户册收税派役,徐谊实事求是实行“实税”,以现有户口实数造册收税,免除欠税万余缗,改善社会治理状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徐谊因“实税”“清税”损害地方豪强利益,被诬告而调任提举浙西常平司,当时浙西旱情严重,经调查他认为是开垦过滥、泄水太急所致,于是提出:“旧田沟浍当濬治,围田下脚无辄开,已开未填当捺合。今之言水者,能行是三说,则高原旧田还为衍沃,而农不病矣。”[1]403发动民众开渠筑坝,兴修水利,此大大提高了浙西地方抗旱防灾能力。
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徐谊调回京城临安为吏部郎,任左司郎中,不久迁右司郎中。次年八月五日,任国子监发解,点检查试卷。绍熙五年(1194),宫廷矛盾重重,光宗皇帝受悍后李凤娘控制,身体又多病,每日临朝,神情恍惚,又拒立太子。时值太上皇孝宗驾崩,光宗又不能亲自主持丧事,令军民猜疑,朝臣惶惶,政局危殆。徐谊挺身而出,联合知枢密院事赵汝愚、閤门知事蔡必胜、韩侂胄,通过太皇太后实行宫廷政变,立嘉王赵扩即宋宁宗,此即著名的“绍熙内禅”①绍熙内禅,也称宋光宗内禅,是指宋光宗赵惇在绍熙五年(1194)被迫禅位给儿子赵扩的历史事件。。在这次和平“政变”中,徐谊冒着“诛九族”的风险,使国家渡过危机,才使政局得以安定,为南宋朝廷稳定立一大功。徐谊因功升检正中书门下公事兼权刑部侍郎,进权工部侍郎知临安府。
此后徐谊仕途坎坷。徐谊因不与权臣韩侂胄合作,当面批评韩侂胄迫害赵汝愚,在“庆元党争”事件中被贬为团练副使,遣送南安军安置,后移袁州,再移婺州,至嘉泰元年(1201)六月始听自便。叶适称其“自兹十年,旅食僦宿;以医自混,以药自鬻;穉儿道长,老母门哭”[6],受祸最为惨重。宁宗开禧二年(1206),因韩侂胄匆促伐金失败,朝廷再次起用徐谊,任命他知江州(现江西九江),除集英殿修撰。开禧三年(1207),升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现南京),兼江淮制置使,他在金兵压境下巩固了江防,积极备战和抚循流亡百姓,但是朝廷怀疑他的措施不利于和戎,被调任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在任时曾处理过瑶族反抗南宋统治的斗争。
徐谊与永嘉学派鼎盛期主要代表人物陈傅良、叶适皆中进士而同朝为官,交谊深厚。陈傅良曾为徐谊父徐寅写《承事郎徐公墓志铭》云:“公慈惠笃厚,不缘饰辞,终其身于人怡怡,其子弟厮役无不意满。而谊复以经明行修,善与人交闻于当世。盖州闾长老尝识公者,见谊即喜以为似公者;天下之士识谊者,或见公又喜似谊也。”[7]可见陈傅良与徐谊可谓知己。叶适为徐谊写了长达3 000字的墓志铭,再另撰祭文,详细描述徐谊生平事迹、道德功业,记述其学术思想之精当无有出其右者,既钦佩其为人做官之道,又为其仕途不平遭遇痛心鸣冤,可谓有真情而深知之者也!
以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及徐谊等为代表人物的永嘉学派倡导义利并举、制度事功,在宋代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永嘉学派开创于北宋“皇祐三先生”和“元丰九先生”,传习本土的“经制事功之学”和二程“洛学”、张载“关学”,形成独特的永嘉事功学派。全祖望云:“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两派,而水心龂龂期间,遂称鼎足。”[3]106可见南宋时期,以永嘉学派叶适为集大成者的永嘉之学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三。令人惊奇的是,与陈傅良、叶适情同手足的永嘉人物徐谊,却倾心于象山心学的思想和实践。
《宋元学案》对徐谊的学术史定位有“陆象山弟子”和“象山同调”二种,《宋元学案》卷六十一是《徐陈诸儒学案》,徐谊为案主。全祖望云:“三陆先生讲学时,最同调者,平阳徐先生子、清田陈先生叔同也。陈氏之谱,竟引平阳为弟子,则又谬矣。述徐陈诸儒学案。”[3]372王梓材云:“是卷为谢山所特立,序录原底作徐陈二先生学案,定刊本则称徐陈诸儒,盖忠文后益以钱白石,故易其解。又案:一本作《平阳学案》。”[3]372在《忠文徐宏父先生谊传》后,王梓材加案语云:“先生传,黄氏原本列《金溪学案》,其传云:‘先生禀学象山,有省同赴考南宫试,论出《天地之性人为贵》。象山视其文曰:某欲说底,却被子宜道尽,但某所以自得受用底,子宜却无。先生谓象山曰:与晦翁月余说话,都讨不落著,与先生说话,一句即讨落著。’是说犹《象山年谱》,故以先生为陆氏门人,而谢山不以为然。”[3]373黄宗羲认为徐谊是陆象山门人,而全祖望认为徐谊是象山同调。黄宗羲、全祖望所见陆氏年谱,盖直接将徐谊列为陆象山弟子,全祖望却认为不妥,重新定位徐谊是陆子门人之外认同最笃、实践最勤的象山心学同调。
叶适对徐谊学术思想评价最为经典精切:
天下虽争为性命之学,然而滞痼于语言,播流于偏末,多茫味影响而已。及公以悟为宗,县解昭彻,近取日用之内,为学者开示,修证所缘,至于形废心死,神视气听,如静中震霆,冥外朗日,无不洗然自以为有得也。[1]405
徐谊所认同的陆象山心学宗旨,如《宋元学案·金溪学案》黄宗羲通过朱陆之辩概括象山心学特征:“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3]278“天下虽争为性命之学,然而滞痼于语言,播流于偏末,多茫味影响而已”[1]405,则指朱熹“道问学”的格物穷理之学,这为永嘉学派和陆王心学共同诟病。全祖望概括象山为学宗旨:“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足以砭末俗口耳支离之学。但象山天分高,出语惊人,或失于偏而不自知,是则其病也。”[3]276与心学正传黄宗羲相比,有清考据学影响下的全祖望对心学有不少成见,因而有示短纠偏之语。
徐谊之学“以悟为宗”,实际上是对徐谊合乎陆象山心学精神的学术思想提炼。以悟为宗,从字面上看,其为最重要、最有生命力、最为普及的主流宗派。象山心学注重尊德性、先立大体的为学宗旨,与注重“担柴挑水,无非妙道”“不立文字,明心见性”修行顿悟有很强的对应性,因此时人或讥之“陆学近禅学”,似乎不乏可附会之处。徐谊直接借用“觉悟”和“无相为宗”用语风格,把“以悟为宗”作为学问宗旨,其立言更为大胆、直接、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象山心学宗旨“以尊德性为宗”和“先立乎其大者”。徐谊“近取日用之内,为学者开示”,一方面是沿袭孔子教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8]“百姓日用而不知”[9],另一方面也追随象山心学秉承了对中国禅宗修行不离日用的借鉴运用。刘埙《隐居通议》引用叶适概括徐谊学问宗旨后评论云:“参玩兹语,似亦近禅,而当时诸儒学术亦因可见。徐公卒于嘉定初元,时闽浙诸老存者寡矣。”[10]
徐谊虽以“以悟为宗”标榜,但不失其永嘉事功、经制之学的底色,学问仍能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同情了解,不以人废言。周密(1232-1298)《癸辛杂识》中记载了徐谊对《尚书·秦誓》的言论:“尝闻徐谊子宜之言云:‘立言之人与作史记之体不同,不可以他文比也。故圣人以《秦誓》次于帝王之后,亦世衰推移,虽圣人不能强黜之。汉儒虽以秦为闰位,亦何尝以汉继周耶?若如诸公之说,则李昇自称吴王恪之后,以可以续唐矣。’”[11]
徐谊的治学手段,带有浓厚的禅宗之学色彩。宋明儒大多有泛滥辞章、出入释老、归宗儒学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修证所缘,至于形废心死,神视气听,如静中震霆,冥外朗日,无不洗然自以为有得也。”[1]405徐谊这些治学和修养方法,参照借鉴了服气导引之术等方法,可见其注重心性修养之一面。徐谊之注重事功,除政治实践,其还精通兵法。《宋史》本传载:“尝与绍兴老将接,于行阵之法,分数奇正,皆有指授,自为图式。”[2]12085
徐谊诗作今见仅《瓯海诗存》《南雁荡山志》计六首,下录两首蕴含仁义精神、狭义情怀、隐士风骨、释老境界,可窥其“别为一家”的道学风采:
我行之宜阳,便作大仰游。上有参天松,下有漱石流。群峰拱梵宇,层层清幽。老禅雅爱客,要作数日留。泉石疗我饥,竹风销我忧。征尘积经年,可以少涤不?绝胜秋江上,独钓沧浪舟。所恨招不来,莫使更唱酬。云飞在西江,眼穿在东瓯。他年孤屿近,却立长凝眸。[13]
徐谊交游范围与其道德学问一致,略加考索有助于知人论世,便于在其著述失传的情况下佐证其学。与陆象山及其门人的契合与交往,是徐谊成为“最为象山同调”的重要学缘。
陆象山(1139-1193)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自号“存斋”,金溪人(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合称三陆,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明心学开创者,其学称为象山心学,《宋元学案》卷五十八《象山学案》述其学。徐谊是南宋名臣,道德学问上服膺和传习象山心学,《象山学案》称徐谊为“象山同调”,而《徐陈诸儒学案》附注徐谊为“永嘉金溪同调”,皆全祖望改黄宗羲原来的“象山门人”定位。陆象山登乾道八年(1172)进士,与徐谊同年。黄氏原本所列《金溪学案》传云:“先生禀学象山,有省同赴考南宫试,论出《天地之性人为贵》。象山视其文曰:某欲说底,却被子宜道尽,但某所以自得受用底,子宜却无。先生谓象山曰:与晦翁月余说话,都讨不落著,与先生说话,一句即讨落著。”[3]373是年同登进士后同赴礼部交往情景。在《陆九渊全集》中有二通与徐谊书,均讨论儒家心性修养和政治制度事功,话题涉及象山心学事业和永嘉事功之学。
第一通信约在淳熙元年(1174)农历四月。象山因接连未通过吏部选官考试而没有实职,二年后免试出任隆兴府靖安县主簿,此时陆象山还要待阙六年,而徐谊首次就得选任池州教授。信中第一时间告徐谊选官进展,评论从学者问学得失中提到的十多位人物,皆当时两人所熟悉的心学人物或著名学者,而其随宜指点、直指本心的论学过程和人物评价则无和盘托出、尽心尽情,可见两人学术交往之深和君子交情之笃。其中有心学论述云:“比来所得朋旧,多好气质,讲切端的,亦自觉稍进。兄为学必日新,恨不得证于兄也。端卿、蕃叟、成之、淳叟诸公,自相讲切,皆自谓有益。某观之,甚不谓然。诸公虽各不同,然学失其正,一也。尝论其说均为邪说,其行均为诐行。淳叟最先知过;成之相信甚笃,然蒙滞竟未开明;端卿力战大屈,而后有省;蕃叟相见始恐惧,而又不能幡然。见李叔润,与之交恶俗交戕之处,泫然流涕,感激良深,自此亦可以为学,第恨相处不久耳。此心之良,人所均有,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流浪展转,戕贼陷溺之端不可胜穷。最大害事,名为讲学,其实乃物欲之大者,所谓邪说诬民,充塞仁义。质之懿者,乃使之困心疲力,而小人乃以济恶行私。兄质性笃厚,行己有耻,不至于是。然近来讲学,大率病此,不敢不相告。”[14]67信中提到论学者或请徐谊代为问候的永嘉学者有端卿(陈傅良弟子章用中)、蕃叟(陈傅良族弟陈武)、端木(刘春)、君举(陈傅良)、象先(薛叔似)、益之(陈谦)、行之(蔡幼学)、之复(彭仲刚)、少望(戴溪)等人。黄进峰认为:“徐谊及永嘉诸学者,都与陆氏有诸多关系。徐谊吸收了平阳心学的老传统。这个传统由陈经邦、经正兄弟发端的心学倾向,中经宋之才、孔延所弘扬的杨时心学这一派,到了徐谊、魏益之这一辈终于结出硕果。”[15]这里提到的从大程到杨时的伊洛心学,可备一说待考。
第二通信是在淳熙元年(1174)农历五月之后,其时陆象山拜访吕祖谦,讨论学问并约定次年由吕祖谦召集朱熹及诸多著名学者,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辩论朱陆异同。信中言婺州之行及途径上饶见闻和感悟。信中云:“某窃有区区之说,以为可以绝薪而致水,要在于不厌详复,不忽卑近,相与就实以讲求至理,研敷其实,毋遽以大意粗说盖之,则至理可明,诐说破,则自其身达之家国天下,无不可为者,君心国论,亦有致力处,直州官吏间哉?”[14]68-69要言之,感叹天下人才之难得,而当时官场大势遍布“公人”,各级士大夫之职业被胥吏把持营私舞弊的困境,将对国家前途、世道人心都构成长远的危害,而解决之道就是讲明孔孟之道正理,这样当朝者才会有儒家学术精神的指导和制度事功的良好作为。
杨简(1141-1226),字敬仲,号慈湖,慈溪(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弱冠入太学,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任富阳主簿,陆九渊到富阳,便拜陆为师,让门弟子从“打坐功夫”上求证孔孟之道。曾任乐平知县、温州知府等地方官,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学士,封爵为慈溪县男,谥号“文元”。杨简出任温州知府时,不少温州后学投其门下。其与徐谊关系,可见于杨简的《奠徐子宜辞》:“别去辞来,惟十五年,谓当合并,可以从容奉话言,胡为寝疾,继以讣传。传讣惟审,某当哭于寝门之外,时疾作,不可如志。呜呼哀哉!予先我觉,导我使复亲象山以学,某即从教。自是亦小觉虚明静莫,变化云为,不可射度,知及仁守。圣训具在,某尚欲与子宜共讲仁守之力,道阻且长,而遽永寂,哭以遣奠,匪迩匪远。”①参见:王理孚,符璋,刘绍宽,等.平阳县志[M].1926年刊刻本:文征外编十八。从中可知杨简拜象山为师是之前徐谊的指点和引荐。哭于寝门之外,是师弟之礼,人或以为杨简曾师事徐谊,后推荐到象山门下。两人多年相互砥砺共讲仁守之力,足见两人亦师亦友之间。
舒璘(1136-1199),字元质,一字元宾,学者称广平先生,宁波奉化广平(今大桥镇舒家村)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授四明(今宁波)郡学教授,未赴。后任江西转运使干办公事,继为徽州府(今安徽歙县)教授,倡盛学风,丞相留正称为当今第一教官。继任平阳县令,时郡政颇苛,告以县民疾苦,郡守改容而敛。官终宜州通判,卒谥文靖。学宗陆九渊,兼综朱熹、吕祖谦,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著有《诗学发微》《广平类稿》《诗礼讲解》等。民国《平阳县志》今存舒璘致徐谊书信四通。第一通写于光宗绍熙四年(1193),正以五十七岁待阙在家,而徐谊从地方重回朝中任职。信中提到的两人共同好友慈湖杨简、鄞县袁燮、镇海沈焕,皆象山得意门生,与舒璘一起并称“甬上四先生”。信中勉励徐谊:“惟是吾人平生所志,期不负所学,中都臭味颇熏炙人,造道如子宜,诚知有不可汩者。要须惟日孳孳,简易明白,以涤尽利禄境,庶此志获伸。”②参见:王理孚,符璋,刘绍宽,等.平阳县志[M].1926年刊刻本:文征外编三.下引该书原文不再一一注出。简易明白即象山心学提倡的易简工夫,涤尽利禄境是象山严辨义利之辨的主张。第二通复信是徐谊在工部任职时,信中表达“若得善类同升,国家缓急有赖,诚所愿望”,“愿以气类相从,以奠邦基,”并推荐当时在朝贤者,希望徐谊与他们为友,“讲宗社长计,为国图远”。所推荐人选在庆元党禁中大多被写进五十九人“伪学逆党籍”中。第三通在绍熙五年(1194)晚季,光宗内禅、宁宗即位之后,徐谊因定策之功平步青云,舒璘在临安国子监任教官,信中勉励徐谊正君心、审君辅:“此意正要扶持不失,朝夕纳诲,以陈戒于德者,今属谁?人心易明亦易懒,乘此机而开导,庶终厥德。子宜值浸显,且在弥纶地,能以此意白诸当路,俾审择左右,相与扶掖、开导,俾之日闻正言,见正事,心志所向,时勿有闻,视亲贤远奸为当然,诚社稷无疆之福也。”第四通绍熙五年(1194)更晚三四月,韩侂胄大权在揽,赵汝愚逐渐被架空。朝中正士相继离朝,舒璘担忧此事,答书云:“食禄任事之久,正所倚赖,若曰不得职,洁己以退,缓急将就任?且望思前论后,国而忘家。万木扶持,大厦自固,但恐拔去支撑,不容著力耳。”对国家政治的安危担忧和对徐谊诸朝中正士的坚守期盼跃然纸上。
《宋元学案·徐陈诸儒学案》中,定位徐谊为“永嘉金溪同调”,“永嘉”指学兼永嘉之学,与陈傅良、叶适等永嘉诸子同调。“金溪同调”与陆象山及“甬上四先生”心学诸子同调。而《徐陈诸儒学案》中,将永嘉同调乐清钱宏和金溪同调平阳县令陈葵并列同案。《徐陈诸儒学案》中所记徐谊门人有赵希錧、丁黼父子、黄中、彭仲刚等,另有钱文子、黄中、魏谦光、刘轸、刘天益等,皆传徐谊道德文章而各致其曲。
永嘉同调钱宏(1147-1220),字文子,又字文季,号白石先生,浙江乐清人,南宋绍熙二年上舍释褐两优,迁宗正少卿。有《白石诗传》《诗训诂》《汉唐制度》《论语孟子传赞》《中庸集传》等,其存者惟《补汉兵志》一书,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在学案中是徐谊在永嘉经制之学方面的学术同调。
金溪同调陈葵(1139-1194),字叔向,青田石盖人,曾任莆田主簿、婺州教授,改司纳贡金朝之职,负责运输金银帛绢纳贡金朝。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去世,金人逼穿丧服戴孝帽,参加吊唁,葵坚不为屈,断然拒绝。隆兴元年(1163)进士,后任平阳知县,居官廉洁,绍熙五年(1194)卒平阳知县任上。叶适作《陈叔向墓志铭》称其“励志勇猛,盖不以悟自足”,具有“吉人良士之实”[16]326。陈葵归苦于志虑昏而不明,其师布衣魏谦光(字益之)教以尽弃所怀,独立于物之初,忽然大悟,自此归宗心学。叶适称魏谦光“独守其悟,而百圣之户庭虚矣。”[16]327而陈葵“不以悟为足”,则与徐谊一样,兼顾永嘉之学强调务实事功之旨。
门生赵希錧(生卒年不详),字君锡,太祖九世孙,旧名希哲。南渡后居常山,少从父官衡阳,尝有闻于陈文节公止斋,而卒受业于徐忠文公宏父。雅以寒素自居,力贫苦学,借书抄诵。少扶父丧归,道遇寇,左右骇散,希錧拊棺恸哭不慑,寇义而去。登庆元二年进士第,改赐今名,释褐汀州司户,拜本州推官,调夔州运司属官,知玉山县。召对,除大理丞,迁太宗正丞,权工部郎。以宗室换班,授吉州刺史。累迁安德军承宣使,晋节度使,封信安郡公。以足疾卧家累岁而卒,赠少保信安郡王。
门生丁黼(1166-1236),南宋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淳熙十四(1187)进士,初授崇德县尉,转升州录事参军,后任余杭知县,迁太仆寺簿。端平初年,任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三年(1236)元军逼近成都,时城内兵不足七百人,丁黼多次上疏告急,又遣子赴京求援,然援军未至,丁二次出城应战,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包围,中箭身亡。朝廷嘉其忠心,赐光禄大夫、显谟阁学士。后又加封银青光禄大夫,赐谥号“恭慰”,并勅令在石埭建立“褒忠祠”。丁黼与其父丁泰亨一同从学于徐谊,徐谊尽心教以儒家学问。丁黼进步很快,变化气质,气竦神悟,还被徐谊推荐到钱宏门下学习。丁黼与魏了翁、真德秀、洪咨夔齐名为“正学直道”。魏了翁与之投契,赞其“忠肝义胆,霜明玉洁,足以廉顽立懦也”①参见:魏了翁.李舍人性传书[C] //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第37卷.明嘉靖30年刻本。。
门生黄中,字仲庸,生卒不详,南宋两浙东路温州平阳县松山(今苍南县桥墩镇)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庭对探花,是科状元为陈亮。累迁起居舍人,兼侍讲,敷陈剀切,宁宗曰:“朕正倚毗卿。”[3]379前后三十余疏,出知袁州,徙泉州,进右文殿修撰卒,魏了翁称其“古之遗直也”。少年时好关洛之学,乐清钱文子一见奇之。“成绍熙进士,为馆职,肆力于学。时徐忠文公方起平阳,于永嘉诸儒中又别为一家,先生从之游。”[3]379在庆元党禁之后,黄中校艺漕闱,敢于出敏感试题,发策云:“平居不以利禄入其心,培植涵养,如木有根,水有源,用之则回既倒之狂澜,不用则唱和寂寞之滨,亦足名世,任此责者谁与?”[3]379
门生彭仲刚(1143-1194),字子复,金舟乡彭堡(今苍南县金乡镇彭家堡)人。学于徐谊,后又学于丽泽。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任金华县主簿,以为“主簿者主其簿籍云尔,今簿籍多废绝,何以名官?”[17]274遂求得四塍帐册(田籍),校核其差误,编成数百册以备考。在任上,彭仲刚自行削减州郡开支,规定商税只取正钱等利民措施。遇衢州闹大水,上司使彭仲刚复查,再发赈。彭仲刚说:“恐待覆视而民不食死矣。[17]274上司遂同意立即开仓发赈,灾民及时受益。后调任朝中任国子监丞,绍熙四年(1193)升任临海县令,在图籍上用力,制作全县建制大图,对民情了如指掌,又建成被火灾烧掉的县衙,并善于断狱,通过教化激发民众仁爱道德之心,使民无讼。绍熙五年(1194),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饥荒,朝廷特令彭仲刚提举浙东常千,彭仲刚已一病不起。终年52。所著《彭监丞集》,今佚,存《临海县厅壁记》《广谕俗五篇》等文。其学注重道德和实行,叶适评其学“实材”“实德”[17]273。
门生刘轸,字德舆,徐谊同时人,慕贤东乡白沙(今龙港市白沙社区)人,隐居不仕,晚号“了境翁”,著《诠心指要》。学问崇尚心学,曾诫其子云:“忤心而能乐处,则忤者终顺也;快心而不预防,则快者终害也。怒将加于人,过怒适以自伤也;能将以致誉,矜能适以招谤也。宁静若不及事,立事之本也。巧慧若可以成德,败德之基也。凡此,皆非浅心所能知。必思之,求之而后得。”①参见:王理孚,符璋、刘绍宽,等.平阳县志[M].1926年刊刻本:人物志二。其子刘天益,一名忠益,字谦中,至孝动人,母丧哀毁骨立,著《思母篇》,陈傅良弟子朱黼读之感动泪下,认为刘子至孝、其文可刊刻传世以利教化。虽未入仕,作为著名居乡善士,常为地方长官和地方会议座上宾,其文高古警拔,著《筠坡集》,今存《爱民堂记》《丰暇堂记》。
古无“永嘉学派”之称号,“永嘉学派”之称号较早见于民国初林损所作《永嘉学派通论》《永嘉学派述》两文,密切关联晚清民初内忧外患之际学术转型之背景。此前孙衣言《瓯海轶闻》称“永嘉学术”,邓实称“永嘉经制之学”,更前则自古习称“永嘉之学”。“事功”“功利”之称,则朱子批评浙学之语;“江西之学只是禅,浙学则专事功利。禅学后来学者摸索一上,无可摸索,自会转去。若功利则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18]。林损云:“众人之言心性者,必不能废事功;永嘉诸子之言事功者,亦不能离心性。事功与心性合,而后经济之真乃出。使永嘉之学独以经济为名,此固永嘉诸子之幸,而道之裂甚矣。”[19]徐谊及其门生倾心于象山心学思想和实践,而陈傅良、叶适盛赞之,亦彰显永嘉之学兼重事功之学与心性之学的一大证据。永嘉学派不是门户森严的一个学术流派,自北宋“皇祐三先生”“元丰九先生”以来,继承弘扬庆历儒学、洛学、关学而开出永嘉之学,与全国各学统往来交流,互有启发,至南宋时期,永嘉诸子与朱熹、吕祖谦、张栻、陈亮、陆九渊等同时代著名儒家学者均有真诚的人生友谊和坦诚的学术探讨,并有经制之学、平阳学统、永嘉朱子学等多样化学术发展,故永嘉之学是不断传承创新的包容开放的学术思想体系。徐谊学承永嘉之学重要一脉平阳学统而又别创于心学,以悟为宗,别为一家,其门生亦多学兼永嘉之学与象山心学,可谓永嘉之学有着多种学术面向和思想可能的一个重要例证。今日重视永嘉学派之学者,亦当以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高远的思想境界,不断传承、博采、融通中外优秀学术思想,走出一条永嘉学派当代研究和新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