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人物虚构写作难点到现当代女性题材艺术作品
——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引发的几点思考

2020-12-28 01:49钟一鸣
新世纪剧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杜鹃花艺术节艺术作品

钟一鸣

2020年9月15日,第十一届辽宁省艺术节拉开了帷幕,数十部形色各异的舞台艺术作品在全省各地争相上演。当然,此次艺术节在全省各地分散的原因自然是跟疫情相关。于是,在艺术节举办的15天过程中,我作为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创作人员随着单位转战十余地,观摩剧目近20场。辽宁省艺术节上呈现的艺术作品可谓全省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的呈现了,也可以这样说,它是全省舞台艺术近几年来艺术工作的总结,或者更像是答卷。因此,每次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其实都代表着当下的辽宁舞台艺术创作发展的趋势和风向。

由鞍山演艺集团代表鞍山参加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演出的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是以鞍山真实英模人物,党的十九大代表、“辽宁好人·时代楷模”、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刘娟为原型创作的。该剧从刘娟通过民主选举成为社区主任为起始,横跨几个“十年”,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一名普通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娓娓道来。当然,之所以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事实上是因为《杜鹃花开》其题材和所涉猎到的女性形象所引发的两点思考。

一、真实人物的虚构写作

《杜鹃花开》展现了刘娟这一真实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她真实的事迹,然而在舞台上,情节依旧是虚构的。这个就是所谓真实人物的虚构写作。真实人物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一直是我省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但是事实上这种虚构写作是非常难的,难点在于取舍。

首先,真实人物改编传记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由于创作的人物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因此,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艺术想象和虚构就变得异常的困难,因为无法脱离现实生活的真相会限制作品的想象力,戏剧艺术是源于生活却并不是生活,它是高于生活而存在,更像是一种总结后的展示,所以戏剧艺术不是生活的报告文学(当然,当代戏剧艺术当中还存在着一种叫做“文献剧”的种类,那就不是我们要探讨的内容了)。然而,考虑到现实存在的真相就会让作品在整体情节的构想上束手束脚。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那就是写实上偏多,会变成平淡无奇的“豆腐账”,虚构上偏多,就会成了“胡编乱造”。因此,度上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那么,这里就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矛盾,对于生活的取舍,取什么,又舍什么呢?

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剧照

其次,真实的人物改编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准确的横切面展现人物的全貌。舞台艺术的时空是有局限性的,这与我们这门艺术演出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定重大场景展现是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当中最为重要的特点。例如曹禺先生的现实主义作品《雷雨》,那便是选取了特定时间节点“鲁侍萍来到周公馆”。这样一个规定情境引发了众多人物例如“产子被遗弃”“与后母禁断关系”“工人罢工”“兄妹乱伦”等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发强烈的高度集中的戏剧冲突。看似是一个比较单一的时间空间上,除了一场“鲁贵的家”以外也都是在周公馆,然而它却反映了几十年来这样一个“畸形”家庭里里外外的状态,这就是戏剧的特点。然而在生活中,真实人物不是场景化的,矛盾冲突不是集中的,它是存在于生活当中的点滴里的,是线性的。戏剧艺术不是电视剧,有着广阔的时间跨度,它也不是电影,有着蒙太奇空间转换手段的随意性。因此,如何把生活中的点滴集中在一个点上爆发也是难点之一。

再次,是典型人物性格特征的选取。人是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中的多面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然而艺术作品当中,多样性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并不是全部有效的。因此,就需要取舍人的有效性格。这个有效性格是要为主题服务的,是要为情节服务,甚至要为观众的共情而服务的,同时还需要真实,这就是所谓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我们都相信刘娟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然而平凡普通的人在艺术作品当中是无法存活的,因此就需要将她的某种或多种性格放大至典型的程度。那么这种放大又需要权衡,过度夸张那就是不真实,过度符合那就会失去典型性,也就失去了艺术作品的特性。

当然,海城喇叭戏《杜鹃花开》的选取点是十分准确的,准确的不仅仅是“筹建创业一条街”、“收养孤儿”、“救助有困难的重症儿童”。刘娟事迹中那些作为人民公仆的闪光点,还有她生活当中的那些充满质感的情趣,她作为女人在面对两难选择时的彷徨和无助,结合起来,刘娟这一人物形象就显得十分的真实可信,而整部剧的节奏也恰到好处。

二、艺术作品当中的女性题材

本次艺术节我观摩的前三个戏曲作品《杜鹃花开》《牵·纤手》《太子河畔》虽然题材各有千秋,却不约而同的具备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以女性作为第一主人公,当然,这种现象如果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剧坛上,并不稀奇。然而熟悉辽宁戏剧历史和现当下发展状况的人都很清楚,辽宁戏剧创作的风格特点一直是以工业题材中硬朗的雄性荷尔蒙而著称的,这与辽宁剧坛创作者大多数为男性有关。虽然偶尔会有女性主角,然而大多数还是以男性视点为主。前面提到了,艺术节创作的剧目事实上是代表了现当下辽宁戏剧发展趋势的,集中力量写女性,这里面到底暗含着什么呢?

时代发展到今天,戏剧影视艺术作品的类型在不停地变化,观众的审美口味也在变化,当然,观看的方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停地更新。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剧也在逐渐转换类型,随着视频平台和流媒体平台的崛起,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也在逐渐被流量所整合。而流量代表着大部分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买账与否,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些流量的贡献者大部分以女性为主,那么,自然而然的,现阶段,艺术作品的类型也就会向女性偏斜,众多女性题材作品也呈井喷式的出现。女性题材到现如今如此受大家关注,这不能不说和女性意识有着重大的关系。

女性题材的作品之所以会受到广泛关注,重点还是从女性本身出发的。首先,女性从心理上来讲就与艺术有着天然的契合,女性心理更多是体现在感性这一层面上,细腻细致的情感、情绪化让这种类型的作品有着天然话题性;第二,与女性身体构造有关,女性偏向阴柔更容易让女性在艺术作品当中呈现出一种“被动的弱势群体”的姿态,而这样一种姿态更能够让女性角色在完成戏剧的主要任务之后呈现一种“壮举”的态势;第三,女性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当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呈现出一天然羁绊和联系,例如女性的身份既是个体本人,也是家庭身份当中的妻子、母亲、女儿。这就会让女性在自我实现和家庭责任的取舍上更有关注点。

现代女性最大的特点是自我意识崛起而带来的自我实现与传统女性心理、身体、身份的矛盾冲突。以《杜鹃花开》为例,刘娟竞选街道主任呈现在女性自我实现上,然而竞选街道主任后她要面临的就是街道主任身份与妻子、母亲身份的矛盾。要完成街道主任身份的任务:全部精力奉献给社区、服务社区,带领社区群众把一个脏乱差的社区建设成为整洁有序、邻里互助、民主和谐的国家级文明社区。自掏腰包筹建创业一条街,成为社区十多个残疾孩子的“妈妈”、几十位空巢老人的“女儿”、几百位困难群众的“姐姐”,必然与她家庭身份有着矛盾。其中,提到拿出儿子结婚钱救助重症儿童,这便是母亲与街道主任身份的对立。那么选择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女性比男性更难以完成任务的原因就在于身份的多重性,阻碍多,那么当她完成了这个任务,“壮举”也就完成了。这便是女性题材作品的魅力。

在舞台呈现上,《杜鹃花开》也秉承着海城喇叭戏300年来的特点,场面火爆热烈,妙趣横生。戏曲的程式化和唱段表现现实人物非但没有产生任何的疏离感,反而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另一方面,本剧还融合了颇具海城地方特色的高跷表演以及二人转唱腔。让观众在120分钟的演出过程一直有良好的体验,这是这部精彩作品最为难得的地方。当然,该剧也有毛病,核心对抗情节的冲突,人物智慧的体现(处理事件的方法),反一号的思想转变,这三块缺失是这部作品的硬伤,相信在后边的修改当中会得到完善。

猜你喜欢
杜鹃花艺术节艺术作品
遇见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杜鹃花红农家乐
杜鹃花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哦,杜鹃花!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