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时代气息的交融碰撞
——评儿童剧《大栓的小尾巴》

2020-12-28 01:49
新世纪剧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儿童剧小尾巴坏习惯

刘 雪

近年来,中国儿童剧市场票房持续走高,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对所掌握的数据推算,2019年中国儿童剧演出总票房将超过10亿元,可见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儿童剧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纵观全国儿童剧市场的创作题材,受经济效益和创排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大多数剧院团,特别是演出公司都选择了改编国外经典童话,如《白雪公主》《绿野仙踪》《小王子》等剧目,但在儿童剧的创作题材上,也出现了一些儿童艺术院团秉承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创排理念,还创排了一些“聚焦现实题材”“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剧目,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成长戏剧《山羊不吃天堂草》,创排的音乐剧《火光中的繁星》,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现实题材儿童剧《想飞的孩子》,现实主义儿童剧《北京童谣》等。

辽宁儿童艺术剧院作为我国第三个成立的专业儿童剧院,建院60年来,打造出了《雪女王》《人参娃娃》《潇洒女孩》《这里将是别墅》《水晶之心》等几十部题材多样、深受观众欢迎的高品质作品。其中,多部优秀剧目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2020年,正逢剧院建院60周年,剧院选择了广受观众欢迎的经典剧目《大栓的小尾巴》进行复排。为此,剧院特邀国家一级导演许曼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申奥加盟该剧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剧院将剧目中的民俗文化与当今的时代气息相结合,打造出一部既展现中国东北地域的民俗文化,又贴近当今孩子审美需求的作品。该剧不仅在刚刚结束的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中获得“儿童剧优秀剧目奖”,还入选了第十届中国儿童戏剧节。

一、寓言故事与绘本的完美融合

儿童剧《大栓的小尾巴》,是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的著名剧作家于德义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中国寓言故事改编创作的。众所周知,能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都是历经筛选、整理,最后集中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智慧的思想精华。该故事继承了寓言故事的精髓,即故事脉络清晰,将深刻的主题在浅显的故事中展现出来。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大栓的小孩,平时备受溺爱,即使做错了事情,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于是他逐渐成了村里的小霸王,不仅调皮捣蛋,还撒谎成性,欺负别人成了他平时的乐趣,所以大家都远离他。但内心渴望有伙伴的他,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就做出更离谱的事情……突然有一天,“二栓”出现了,这条长在他身上的小尾巴,其实是他的坏习惯。有了“二栓”的帮助,他更肆无忌惮地搞起了恶作剧,直到黑虎精等人误抓了他的奶奶,在救奶奶的过程中,大栓逐渐成长,不仅改正了自己身上的坏毛病,还学会了与人合作,最终与奶奶团聚。

该剧虽然由寓言故事改编,相比之下,小观众对于《掩耳盗铃》《狼来了》《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更为熟悉。特别是剧中“老虎妈子”这个形象从奶奶的口中出现,会让小观众有一种不信任感。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们不听话、不睡觉的时候,长辈们总吓唬他们,“再不听话,马猴就来了”。如果该剧按照陈旧的创排方法展现在观众面前,小观众可能会觉得和家里长辈为让自己听话而编的故事差不多,没有新鲜感。

“绘本”一词,是外来语,指有绘画、有故事的图书,是发达国家低幼孩子首选的读物,引入中国后,广受中国家长和孩子的欢迎,目前也成了中国低幼孩子普遍阅读的读物。该剧创作团队巧妙地将该故事与当今小观众比较熟悉的绘本的阅读方式相结合,更易于小观众接受。特别是该剧尾声部分采用绘本方式的结尾,成为了该剧的点睛之笔。舞台上出现了绘本中的一页图画,此时出现妈妈和孩子对话的画外音。

妈妈:好了,我的好孩子,大栓的小尾巴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你该乖乖睡觉了。

孩子:妈妈!妈妈!最后大老虎去哪了?

妈妈:大老虎躲进黑森林,再也不敢出来伤人了!

此时,出现黑虎精的画外音,用幽默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要是他们身上的坏毛病和坏习惯再次出现,他就会重新获得力量,还会回来的。听到这里,孩子情不自禁地问:“小尾巴去哪了?”于是又出现了顽皮小尾巴。

小尾巴:我在这儿呢,我就是你的尾巴!

此处幽默的处理方式,便于刚刚因为进入剧情、随着大栓的情感独白而流泪的小观众调节情绪,让小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到坏习惯的危害。

二、民间元素与时代之音的交融碰撞

该剧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置成东北的一个山村,观众走进剧场时,就被舞台上充满梦幻色彩的灯光及白雪皑皑的森林所吸引。特别是贴近舞台外侧点缀的晶莹剔透的雪花,直接将观众带入了即将上演的故事当中。对于观众而言,无论出生在南方还是北方,他们看见“雪”,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特别是小观众,小手要是能悄悄抓一下雪,即便凉得直打寒颤,他们也会感到尽兴和满足。要是得到家长的允许,可以出去堆一个雪人,这将是孩子们这个冬天最快乐的事情了。该剧注重了一些细节的设计,如“雪人”“冰车”出现在舞台上时,不仅推动剧情的顺利进行,还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东北乡村的冬天除了标志性的雪景外,每周固定的赶大集,成为大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首选之地。在冬季的集市上“冰糖葫芦”,便成了孩子们的标配。本剧将东北乡村热闹的赶大集场景,搬上了舞台。观众在观看剧情,大栓与二栓在大集上搞恶作剧的同时,了解到东北的民间文化。除此之外,“剪纸”“火炕”“房檐下倒挂的玉米”展现出东北农家的生活气息。如此设计,既符合剧情的需要,又将众多家长带入童年的记忆中,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感受到乡村的民俗风情。如果仅仅将这些标志性的民间元素符号化地展现在剧中,不免让观众感到冰冷、生硬。

儿童剧《大栓的小尾巴》剧照

本剧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将充满时代气息的音乐融入剧情及民俗文化当中,在转场时有三人的小乐队现场演奏,使适于观众接受的时代之音贯穿于整个剧中。该剧开场时,略带着紧张感的音乐旋律出现,紧接着演员表演着各种形象的小尾巴,舞台上营造出神秘的氛围,台下的观众被舞台上各种各样的形象吸引时,旋律突变,具有摇滚感的歌曲出现,大家一起展示身后不同的小尾巴,为后面的剧情铺垫。紧接着,舞台上出现了北方的乡村,孩子们在外面无忧无虑地玩耍,一首旋律优美的《天边外》向观众娓娓道来,“山那边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奶奶家的谷堆里藏着童年的歌谣”,过渡自然地将观众带入剧情当中。剧中,展现大集的场景中,音乐的加入在自然地展现出东北民俗风情的同时,让大栓和二栓的恶作剧更具有滑稽感。

该剧的最大亮点,就是“二栓”这个人物形象的设置。当这个拟人化的小尾巴出现在舞台上时,更鲜活、形象地展现出大栓当时内心的想法。老版本的《大栓的小尾巴》是将“二栓”这个人物形象设计成一个木偶展现在舞台上,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现出大栓内心的思想斗争。这种设计在几十年前应该是比较新颖的,但如今资讯传播的速度极快,各地交流也较频繁,观众在家门口或者网络中就能欣赏到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优秀剧目。天津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儿童剧《第七片花瓣》中,也设置过木偶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外化,可以说设置木偶的形式在如今的剧目中并非标新立异。而将“二栓”设置成了一个表演个体,不仅与大栓有语言交流,还有肢体的展现。在剧情进展中,结合多首歌曲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化的处理时,将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特别是当“二栓”出现表明自己是大栓的小尾巴时,大栓的内心是有所斗争的,他觉得这个小尾巴是个怪物,他也恐惧小尾巴。如果大栓和二栓在舞台上直接以一问一答说台词的形式表现大栓内心的犹豫和恐惧,二栓的吹牛、说谎、不讲理的特点,不但用时长,而且略显枯燥,表现力不强。当随着音乐的旋律以独唱、合唱的形式出现时,不但形式多样,更吸引观众,观众通过歌词及演员的肢体语言,还能直接感受到大栓的犹豫及小尾巴给人带来的恐惧感。如此处理,从侧面展现出大栓虽然有很多坏习惯,但是作为孩子,他的内心还是善良的,很抵触像怪物,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坏习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后果。而当大栓历经波折终于见到了奶奶,明白了坏习惯的危害,要改掉坏习惯远离小尾巴时,他与“二栓”的对唱,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除此之外,剧中多首歌曲运用得恰到好处,如“脸不红”“滑不溜”“吃不饱”“睡不够”出场时,先是用载歌载舞的形式介绍自己的特点,虽然歌词不多,但准确、精辟,让观众一下就记住了他们的形象特点。特别是乐队的现场演奏,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也给换场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但现场乐队出现的次数过于频繁,虽然每次乐队演奏时都有三个演员打扮成尾巴的造型,随着节奏舞动,但演员的舞蹈语汇基本上没有变化,会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审美疲劳,在以后的打磨中,还有提升空间。

猜你喜欢
儿童剧小尾巴坏习惯
为什么甩掉“小尾巴”?
为什么甩掉“小尾巴”?
妈妈有条小尾巴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5种移动支付坏习惯让你破财
发展与反思—儿童剧的发展路径
坏习惯
挖耳是种坏习惯
选儿童剧家长尽量少带个人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