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 如是我观
——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观感

2020-12-28 01:49谢海威
新世纪剧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院团艺术节剧目

谢海威

本届辽宁省艺术节,我随专家组奔波各市,参评剧目几乎都看了。看后是一喜一忧。喜与忧是纵向与横向比较后产生的,纵向参照坐标是历年来的我省艺术节,我从第一届到这一届都参加了;横的坐标是近年来各省相同的艺术活动涌现出来的剧目。把本届我省艺术节放到这个纵横坐标下来比较,就生发了我的喜和忧。

喜有如下两点:一是各市院团积极性高,参加面广,能战胜困难,创造条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以前我省艺术节总会有几个城市没有参演剧目。这次艺术节虽然有新冠疫情,但是疫情并没能阻挡各市院团的热情,省直及十四个城市院团全数参演,无一遗漏。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大连、沈阳、鞍山还各有两台剧目。特别是一些小城市的剧目展现出了新的风采、新的面貌。比如,盘锦市的话剧《大地米香》的演出令人出乎意料。本来,盘锦市从来没有话剧团,这次省艺节他们仅依靠小小歌舞团就排出一台可圈可点的纯正话剧,剧中主人公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朝阳的话剧《血祭龙源》,雄浑大气,张力十足,激动人心,全剧场面大,人物多,情节强,转台运用得当,可见打造之精心,投入之充足,不像小市小团所为。再如,阜新的评剧《牵·纤手》、辽阳的评剧《太子河畔》的投入和精心打造也令人刮目相看。

评剧《太子河畔》剧照

话剧《大地米香》剧照

话剧《忠魂当歌》剧照

话剧《无风地带》剧照

还有营口的音乐剧《那山那海那片情》和丹东的音乐剧《最可爱的人》也令人欣喜。音乐剧投入大,创作和制作难度高,但是他们知难而上,倾力而为。《那山那海那片情》的舞台呈现给观众带来大剧团演出的表象。虽然上述剧目尚有种种问题和缺失,但是各院团的努力是令人欢喜的。

二是涌现出了几个可以进一步提升打造的好作品。比如辽宁歌舞团的《月颂》。《月颂》突出的亮点就是把中国关于月亮的精美诗词,自然融入美妙的歌舞之中,弘扬了中国独特的最美的文化。大连话剧团创排的话剧《无风地带》也为我省的戏剧舞台带来一股新风。无论从文本的故事讲述、戏剧结构,还是二度舞台的呈现都有新意。还有鞍山艺术剧院创排的话剧《孟泰》,呈现出了我省大工业的风貌,以及工人阶级的特有品质,全剧雄壮昂扬,满满的正能量。虽然此剧还有种种问题,但是题材好,立意好,基础好。我省是老工业基地,孟泰的主人翁意识,以厂为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极其宝贵的。剧中对孟泰精神有充分的表现,人物也基本塑造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尚嫌琐碎,流于过场,焦点不实。在人物破除概念走向鲜活上还有潜能可以深入开掘。

忧也有两点:一是纵横比较,从我省举办过的十一届艺术节看,可谓是一届不如一届。无论是参演剧目的总体质量,还是拔尖剧目的出现都大不如前。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与此前的省艺节出现过的获得国家精品的剧目一比较,就很清楚了。比如话剧《凌河影人》,反映抗日题材的剧目有很多,这届艺术节就有好几台,《无风地带》《血祭龙源》《太子河畔》《忠魂当歌》,但与《凌河影人》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再如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与话剧《父亲》《矸子山上的男人和女人》相比较也有不小的差距。这次看的剧目在剧本创作上大多平庸概念,陈旧老套。

现在的艺术节越来越不像节了,无声无息,匆匆而过。记得第一届省艺术节,沈阳青年大街的路灯上都挂着祝贺的标语,多地彩旗飘飘,艺术节上不仅有各省的好剧目来沈参演,还有国际上的剧团来参加,各省都派来观摩的戏剧人士,而这一届艺术节连省内的戏剧届人士都不来观摩了。

再说横向比较,以这届艺术节的优秀剧目为例来做个对照。我们的歌舞《月颂》与近年出现的“上歌”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相比,无论是创新意识、精美程度,还是观赏性都有明显的差距。《孟泰》和陕西省的话剧《柳青》比较,同样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话剧,我们也还有明显的差距,比如主人公的鲜活。《无风地带》和《中华士兵》同为抗日内容,但是相比较而言,剧目的思想穿透力和戏剧张力明显不足。

忧虑之二是:此届艺术节剧目题材雷同的多,面貌平庸的多,手法老旧的多,人物概念化多,剧本有硬伤的多。说实话,这次参演的部分剧目,在以前不仅节前剧目遴选不可能通过,就是上剧本研讨会也不可能选上。现在是啥都当成菜上桌了,所以看上去一马平川,难见高峰。

那么,为什么我们这届艺术节会这样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尊重艺术规律。不尊重艺术规律又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创作周期短,准备不充分。比如,好多剧目仓促上马,为完成任务指标不得不搞。好多剧目都是临时搭班子。好的作品是要有积淀和时间保证的,俗话说十年磨一戏,就是这个意思。从前,在三年一届的省艺术节期间,要有创作选题会、创作题材规划会、重点作者作品研讨会,从文本构思到剧本提纲再到剧本初稿,都要研讨,大家互相激发,共同出谋划策。这一届艺术节完成,立即为下一届开始做准备。回想当年,辽宁省艺术研究所和剧目室每年有三次笔会,为下一届艺术节的剧本作准备。现在都没有了,艺术节快到了,才临时抱佛脚,其结果可想而知。其二,创作者也不尊重艺术。仅从编剧而论,一剧之本本当用心营造,可是现在一个人写了这个再写那个,最多一人出好几台戏,都是匆忙而作,粗制滥造。我认为这届艺术节的剧本问题最大,几乎所有的本子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有那样的问题,比如毫无新意、人物脸谱化概念化、故事陈旧老套、剧本结构失重、没有戏剧高潮、没有戏剧动作、没有人物心理、主要情节失真、主要事件的支撑不牢。主旋律作品也要有艺术性,不能仅仅是政治化的传声筒。这些问题都是创作者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表现。其三,各院团人才极度缺失。各市院团往往要请外来的演员做主演,请外来的编剧和导演来创作,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艺术节闭幕了,戏也就完了,怎么能出人才、出好作品?更何谈走市场,何谈为广大群众演出。

评剧《牵·纤手》剧照

我在十多年前提出了要出好作品,就要“抓、写、看”。

抓,是从艺术领导层面说的,领导者要有长远的规划。比如以前作者有艺术创作基金,有重点作者队伍,经常性地组织观摩全国的重要戏剧活动等,以及及时举办创作笔会和理论研讨会,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剧作者的积极性。所以那些年我省连出了五六部国家精品剧目,成为全国第一。

写,是对作者的创作层面而言。要写好就要有生活、有积累、有热情,还要多观摩、多读书、多修改。要把笔下作品当成你的孩子,好的作品不能是“急就章”。

看,说的是评论研讨层面。比如,以前每届艺术节之中之后,都要组织有关人士对艺术节的剧目进行评论研讨,肯定所长,找出所短,以利再战。

如是我思,如是我言,真话难听,可能说了也是白说,但还是说了吧,实话实说就好。

猜你喜欢
院团艺术节剧目
遇见艺术节
舞台剧目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海报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