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权县中医院(476800)张美霞
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此,本研究将等速肌力训练+5E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
1.1 资料 将本院2018年6月~2019年2月就诊的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其中A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6~80岁,平均(61.29±5.59)岁,B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9岁,平均(61.23±5.69)岁,所有患者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进行研究。
1.2 方法 B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常规护理,A组进行等速肌力训练+5E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教育,根据患者的病情、性格、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等详细资料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使患者了解脑梗死后偏瘫的相关病因、治疗方案及护理锻炼情况,确保患者详细了解;②鼓励,通过积极主动的同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指导干预,鼓励家属多同患者沟通,提高患者对于康复的信心;③工作,偏瘫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出现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学习洗漱、吃饭等日常动作,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④运动,根据患者的病情尽早开始等速肌力训练,护理人员依据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指导患者进行等速向心训练,训练量以肌肉感受适宜疲惫感为宜;⑤评估,定时对患者恢复情况评估,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心理状态、运动功能等项目评估,分析不完善之处给予完善。
1.3 观察指标 根据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利用巴氏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指数(Barthel index)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率(%)、计量资料(±s)采用X2、t检验,在P值小于0.05时表示两组数据有差异。
2.1 两组的FMA评分 干预前,A、B组的FMA评分比较,(35.61±3.91)VS(35.72±3.87),无差异(P>0.05);干预后,A组FMA评分为(61.24±7.05),B组FMA评分为(49.52±4.93),两组FMA评分均有所上升,且A组上升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的Barthel指数 干预前,A、B两组Barthel指数分别为(41.36±5.22)分、(41.43±5.19)分,干预后,A组Barthel指数(64.94±6.37)分,B组Barthel指数(50.51±5.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主要是由于脑梗死患者脑部运动传导通路、运动细胞损伤,导致运动控制能力下降、肌力、协调力及平衡力等均出现障碍所致,其中,肌力下降是体积协调性、平衡力障碍的关键,因此需要尽快给予患者肌力训练,提高身体恢复[1]。
研究表明,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在功能与结构上有重组能力与可塑性,通过康复护理可以有效促进这种重组和代偿能力,给予患者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2]。因此,在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应用等速肌力训练+5E康复护理模式,结果表明,患者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更高。通过5E康复护理模式的康复理念,以人性化护理为基础,通过鼓励、教育、工作、运动及评估五方面全方位对患者进行心理、症状、能力上干预,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护理程序,使疾病护理转向康复护理[3]。同时,等速肌力训练应用在5E康复护理模式运动板块,有效增加患者患侧肌力,但不加重痉挛,有效纠正运动模式,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
综上所述,等速肌力训练+5E康复护理模式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