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龙,罗燕青
(1.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骨一科,福建 三明 365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外伤影响因素的增加,导致了多元化的创伤机制,其中肢体骨折是最为常见的问题,骨折[1]是由于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骨折的发生往往伴随外部及内部多种暴力,使人体骨骼的承担压力超过骨骼的强度。在祖国医学认为骨折是外伤或疾病引致之骨部分或完全折断者,《外台秘要》[2]卷二十九有提到,骨折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多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所造成,通常可分为截断、碎断或斜断,患处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种种表现,而骨折术后出现的肢体肿胀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骨折自身性的损伤以及手术的辅助损伤导致,使骨折周围小血管破裂出血以及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炎症发生,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管内液渗透到组织间隙所造成的[3],极易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形成[4],张力性水泡的发生,影响骨折的愈合,甚至发生皮肤的感染、坏死,严重影响了骨折的术后康复。祖国医学认为患者骨折术后肢体发生肿胀的原因主要是患者骨折术后气血亏损,血损无以生气,正气不足,加之有湿邪侵袭,气血运华失常,湿气凝聚[5],导致肢体出现肿胀,历代中医骨伤科医家经过总结,对于骨折术后出现的肢体肿胀治宜以补益中气,消淤散结、利水消肿[5]为主要原则,而大多数方药发现有诸多共同处,均有大量使用黄芪,作为临床中常用的方药,黄芪体现在补气养血,利水消肿方面的功效巨大,临床中大量使用黄芪补气养血,人体在骨折术后正处于气血亏虚状态,使用黄芪是气血得以补充,通络化湿,肢体肿胀得以消除。
黄芪,药名源至《神农本草经》,又名黄耆、绵黄耆、箭芪,性味甘,微温,可入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脓毒,生肌的作用,具体功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治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气虚血脱,崩漏,带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②治表虚自汗,盗汗;③治气虚浮肿,肾炎水肿;④治痈疽久不溃破,溃久不敛。补中益气宜炙用,固表、利水、托脓宜生用[6]。而现代药理学亦有研究说明,黄芪在改善骨折术后出现的肢体肿胀有独特的作用,其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有,葡聚糖、杂多糖等多糖成分,黄芪苷 I、II、III 和大豆皂苷等多种皂苷[7],有研究表面黄芪对骨细胞代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中发现黄芪中的黄芪甲苷提取物及黄芪制剂大多通过对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以及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来达到对骨代谢的调节,亦有通过促进类骨素的分泌、激素水平的调节进行调控[7]。本品在人及动物身上均有利尿的作用,其与效力与剂量相关,尤其是对肾病综合征,能增快尿蛋白的消退,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红细胞免疫一般都有增强功能,还可促进造血功能,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防治心脑梗死,抗病毒,抗肿瘤[8]。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仝欣老师对黄芪的药理机制进行了总结归纳,其中有提到黄芪中的提取物有对动物细胞缺血、缺氧等损伤的具有保护作用,它可以清除自由基,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不仅可通过抗氧自由基改善心肌梗塞犬的心肌收缩性能,增加冠脉流量,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减轻心肌损伤并对心脏血液动力学、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可引起心肌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下降,从而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保护细胞结构及抗凋亡,黄芪多糖可以有效减轻脑出血后的细胞凋亡,可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黄芪多糖具有全面持续升高全血细胞,可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值低下的大鼠恢复到正常水平,还可使网织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数低下的动物恢复正常另外,黄芪多糖可以促进造血细胞因子的分泌[9],从而达到补气活血的作用,加快人体细胞的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体现在了下肢骨折术后出现的下肢肿胀得到改善,对局部手术造成的血管损伤以及骨折自身损伤进行了细胞缺血缺氧的纠正。石富胜等采用Tuhel 法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黄芪皂苷治疗后烫伤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变化的机制,同时测定肺组织Fas/FasL 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用黄芪皂苷治疗后鼠肺细胞凋亡明显减少,Fas 抗原、FasL 表达减弱,说明黄芪皂苷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烫伤鼠肺泡上皮和肺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其机理可能与Fas/FasL 系统参与有关[9],阐述了黄芪具有改善细胞活性并提高细胞活性作用,祖国医学的根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临床对下肢骨折术后大量使用黄芪,调节全身气血运化,补气补血,骨折术后损伤的细胞得到修复,使下肢周围的血管扩张,血运和代谢增强,下肢气血运行通畅,加快血液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增加了毛细血管系统的通透性,可以改善骨折周围的血液循环,清除血凝块以及周围组织的代谢产物,同时能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氧量的供给,从而减轻了骨折术后下肢肿胀的症状,为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下肢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起到了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优点。
从近几年中医药在治疗骨折术后下肢肿胀中有多种的内服加外敷中药联合治疗来减轻下肢肿胀的症状,在临床疗效的观察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谭忠在中药消肿汤治疗四肢骨折术后肿胀116 例临床研究,应用中药黄芪消肿汤治疗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中[10],发现不仅能够明显改善肢体肿胀情况,且亦减少术后肢体发热的时间,提高了术后康复的总有效率。随着中医经典理论的不断发展,黄芪的使用早已不局限于单独剂量,段建辉[11]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94 例疗效观察,亦体现了中药经方联合内服,以达到“淤血去而新血生,新血生而淤血自取”。唐荣川的《血证论》中有提到“痕血去路不外二便,故应引导痕血从便溺出而取消肿之效”,黄芪配伍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加强活血之功,亦有增强行气之效[12],诸多配伍,来达到活血化瘀,消行气肿的功效。
中药黄芪在治疗骨折术后下肢肿胀中,从辩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个体化用药,充分利用黄芪补益气血,消肿利水的的优势来治疗骨折术后出现的下肢肿胀,通过益气补血,改善因手术或骨折自身性创伤导致的膝部软组织损伤,血液回流障碍,利水消肿来使骨折术后下肢血液回流通畅,来达到减轻肿胀症状,充分发挥中药在治疗骨折创伤修复的作用,以中医之法,审证辨因,中医独有的思维方法,配合中药千变万化的之效,标本同治,动静结合,内外同治,筋骨并重,因人施治,使中药在治疗创伤修复中发挥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