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99)冯胜凯 王文敬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95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48例,女47例;年龄51~87岁,平均(75.34±3.38)岁;内固定术和髋关节置换术之间间隔时间是6~144个月,平均间隔时间是(34.56±4.16)个月;内固定失败类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者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者45例;失败原因:内固定切出33例,内固定脱出移位29例,骨折不愈合21例,骨折畸形愈合引起骨关节炎12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①术前准备:若患者肢体肿胀,需予以静脉超声检查,判断其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活动能力较差者,应在住院后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预防血栓形成,但术前1d需停药;进行各项术前检查,纠正患者贫血和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并对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术前进行科室会诊,提升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前半小时经静脉予以抗生素进行抗感染预防。②手术方式:经后外侧入路,逐层切开皮肤,必要时可朝向股骨远端切开,延长手术切口,以便于顺利取出内固定物;切除前次手术遗留的瘢痕,取出内固定物后,松解股骨近端,取出股骨头并清理髋臼;若髋臼内侧软骨无明显破坏或者退变,且患者身体状态较差,则使用人工髋关节予以置换。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若假体内侧支撑物较差,则以长柄假体,根据病人骨质状态、髓腔形态选择适合的骨水泥型假体或者生物型假体。若术中发现股大粗隆或者小粗隆未愈合,并伴发明显移位,则以钢丝捆绑固定,若怀疑有感染则取关节囊组织送检。本组患者均未发现感染。③术后处理:经静脉注射予以抗生素抗感染3d,以皮下注射低分组肝素等方式预防血栓形成,术后第3d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 参考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总分是100分,其中90~100分者为优,80~89分者为良,70~79分者为中,而70分以下者为差;手术治疗优良率=(优+良)/总人数×100%;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2],评估患者再手术前、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其中,WHOQOL-BREF量表涵盖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方面,并应用百分制进行评分,分值越高,证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统计数据,定量资料以(±s)表示,实行t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
2.1 观察本组患者术后半年的髋关节功能 本组患者共95例,Harris评分为优者41例,为良者50例,为中者3例,为差者1例,其手术治疗优良率是95.79%。
2.2 观察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水平 手术前,本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52.73±15.39)分;手术后,本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88.42±6.31)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据报道,髋部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失败后,再手术面临者瘢痕愈合、骨缺损、取出内固定、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等诸多挑战,对于再手术的要求较高。再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骨质、身体状态、髋臼软骨情况、髋关节关节炎程度等决定,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风险系数低、适应症广泛等优势。相对年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若能排除感染,则大部分患者可选择再次进行内固定治疗,成功率较高,但若内固定失败后,出现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股骨头坏死等,则需要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若患者高龄、一般情况较差,术中发现其髋臼一侧软骨保存完整、无明显退变,则可选择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在减少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的前提下,恢复其髋关节功能。在髋关节置换术中要求置入假体,而假体应以生物型假体作为首选,其可预防骨水泥渗入至内固定骨孔内,并减少骨水泥对于人体血液动力学状态的影响。
结果提示:本组患者的手术治疗优良率高达95.79%,且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证明了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的有效性,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