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457500)刘明辉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80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1.60±5.90)岁。B组40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49.90±6.01)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要求。
1.2 方法 B组自乳腺下缘行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实施手术,全麻,行平卧位(略垫高胸背部),将患侧乳房充分暴露,对肿瘤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定位,标记切口,顺沿患者乳腺下缘作一小切口,将皮肤、皮下脂肪层依次切开,切开深筋膜,直至患者乳房后间隙,沿大胸肌表面向上实施钝性分离,至患者整个乳腺组织可被翻起,乳房组织沿后间隙翻起,依据术前定位切开乳腺后方,切除肿瘤组织,止血并采用可吸收线缝合乳腺后组织,自乳腺后间隙创面采用负压引流管进行引流,将切口缝合,加压包扎。A组传统切口手术:全身麻醉,取平卧位,暴露患侧乳房,定位肿瘤位置,依据肿瘤具体情况(大小、形状、位置等)于乳房表面作放射状小切口,切除肿瘤组织,对胸部予以加压包扎。术后均给予常规抗生素抗感染干预[1]。
1.3 观察指标 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瘢痕评分及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瘢痕评分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评分越高则瘢痕外观越差[2];并发症(延迟愈合、脂肪液化、切口感染)。
2.1 手术情况 B组手术时间(27.90±3.32)min 较A组(39.50±3.60)min短,术后切口瘢痕评分(4.40±1.31)较A组(6.92±1.83)低(P <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2.2 并发症 B组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A组(20.00%)(P<0.05)。
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是一种乳腺良性肿瘤,多发于乳腺腺上皮及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其发生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常规药物治疗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效果,需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常规切口手术视野清晰,有助于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有研究指出采用常规切口手术其肿瘤切除率高达100%。但采用常规切口进行手术切除牺牲了患者的乳房美观度,患者对胸部外形满意度低,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沿乳腺下缘行小切口,切口位于患者乳房褶皱处,几乎不影响其乳房表面美观度,患者接受度高;该术式术中分离切开深筋膜后能够将患者整个乳腺组织翻起,从后方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不仅可规避乳房表面凸凹不平现象,且肿瘤切除更彻底,能避开患者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保留其乳房感觉能力;术中采用顺皮纹切口,相比于常规放射性切口,切口更易愈合,遗留瘢痕小,且所遗留瘢痕外观、硬度及颜色同正常皮肤差异小,局部美观度好;同时该术式切口相对较少,有效规避了反复切割乳腺组织所致术中出血量增加的发生,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本研究发现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切口瘢痕评分小于A组(P<0.05),说明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患者乳腺后间隙入路进行手术,手术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切口瘢痕状况,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本研究发现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 <0.05),可见自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实施手术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此外实施手术过程中笔者有如下体会:术中需对患者创面进行彻底止血,术后对胸部予以包扎处理,并坚持每天更换敷料,以规避切口愈合不良、血肿等发生。
综上,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相比于传统切口手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效果更佳,主要体现在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切口瘢痕评分小、并发症少方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